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蔣方舟談結婚

蔣方舟談結婚

情感 更新时间:2025-02-06 17:58:13

  31歲的蔣方舟又被瘋狂嘲諷了。

  起因是蔣方舟在《她的時間密碼2》裡說自己和母親簽訂了一項“催婚協議”,規定母親隻能每半年催一次婚,在下一次日期到來之前,雙方不再讨論這個話題。

  蔣方舟談結婚(蔣方舟簽催婚協議)(1)

  這個“催婚協議”在我看來,其實就是兩代人在婚姻問題上談不攏時的一個“停火協議”,意思是“我接受你的焦慮,但也請給我留出空間,去協調我自己的人生”,相比發生言語沖突或母女間老死不相往來,這還算是一個蠻有趣的溝通方式。

  熟悉蔣方舟的人大概都知道,“婚姻焦慮”這件事兒在她身上并不新鮮,之前在談話類節目《圓桌派》上當固定嘉賓時,蔣方舟就很坦誠地提到過自己在婚戀市場上遇到的困境——

  比如,無論再怎麼優秀,都感覺總是處于被挑選的位置上;時常因為旁人的催促,内心變得更加憂心忡忡;主持人窦文濤也開玩笑吐槽她的感情經曆就是“一部相親史”。

  蔣方舟談結婚(蔣方舟簽催婚協議)(2)

  不得不承認,蔣方舟面對的現實,作為女性的我同樣在經曆;而蔣方舟的婚姻焦慮,實際上是年齡成長帶來的一種必然性的生理需求,這與女性本身的職業身份、社會身份,以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無關。

  然而有爆款文章卻批判蔣方舟:“沒有半點兒獨立女性的風采”、“作為一個成功的作家,居然還對結婚惶恐不安,在感情認知上,她大概隻是一個高中生的水平。”

  蔣方舟談結婚(蔣方舟簽催婚協議)(3)

  蔣方舟談結婚(蔣方舟簽催婚協議)(4)

  什麼時候我們對獨立女性的認知居然狹隘到,會把參與相親、表達焦慮、渴望婚姻這樣正常的情感需求定義成她整個人的失敗?

  很多言論往往喜歡拔高獨立女性的概念,但卻對真實存在的人生困境避而不談,似乎閉上眼睛就是天黑,獨立女性就應該表現得無欲無求、刀槍不入,甚至要對婚姻不屑一顧。

  但正如那些爆款文章忽略掉的蔣方舟的另一句話:

  選擇世俗的,煙火氣的,庸俗的愛情,也并不是一件很丢臉的事。

  女性獨立特别重要,但也不應該羞于表達渴望被愛。

  寫蔣方舟不獨立的文章,通常會用徐靜蕾的獨立來做對比。

  這是因為2017年3月的一期《圓桌派》邀請了徐靜蕾做嘉賓,期間蔣方舟表示在兩性市場中,自己還是等待被挑選的那一個。

  老徐聽了一臉驚訝,說:“怎麼可能呢,我想不出任何理由,像你這樣漂亮又能幹的姑娘會覺得自己是被挑選的。他們有幾個是配得上你的啊,是你去挑他們啊。”

  蔣方舟談結婚(蔣方舟簽催婚協議)(5)

  單純去看這段對話,甚至覺得年齡錯位——28歲的女生哀哀怨怨,擔心沒人愛,腦補着40歲還嫁不出去的“凄涼”場景;40歲未婚的“大齡女青年”反而自信潇灑,根本不在乎别人怎麼看:“女大當婚這話題有什麼可聊的,願意幹嘛幹嘛呗。沒人綁架我們,是我們綁架了自己。”

  很多人一上來就指責蔣方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但卻忽略了年齡的局限。

  40歲的徐靜蕾之所以有更加開闊的表達,首先是因為她的價值觀是建立在足夠多的生活閱曆之上的、是經曆過歲月沉澱的。

  蔣方舟談結婚(蔣方舟簽催婚協議)(6)

  比如當窦文濤說徐靜蕾在婚姻和生育問題上,為自己打算得很周密,前有進路、後有退路時,徐靜蕾說:

  因為我是經曆過,25歲的時候我有過一想法,也覺得結婚、生孩子,那是我認為我第一選擇的路;

  到30歲發現不這麼想了,到35歲又不一樣了,所以我就先備着。

  另外徐靜蕾也談到:“不能把我當成一個正常的例子、當成一個準則。”

  蔣方舟談結婚(蔣方舟簽催婚協議)(7)

  就是說,當我們視徐靜蕾為理想的人生範本時,要明白,那需要你擁有同等高度的财力、眼界、能力和心态去匹配,而28歲的蔣方舟顯然還不具有這樣的實力,她的苦惱就是基于當下的,最真實最普遍的女性婚戀困境。

  “能讓自己後悔,始終有退路”的徐靜蕾是超越大多數人的“特例”

  所以在心态上,40歲的徐靜蕾比28歲的蔣方舟更加通透自信實在再正常不過了,但這與一個女性獨不獨立有什麼關系呢?

  比如我身邊一位35歲單身,事業無成,但尚能安身立命的女性朋友也有婚姻焦慮,但她完全不排斥去傾訴她對感情的渴望,熟人介紹的相親對象她也會去接觸、嘗試,她說:“去看看又不影響我做選擇,獨立是你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不是做了什麼。”

  假嗨式的獨立女性言論,其實往往是在要求所有人達到一種不符合個人實際情況的、過于理想化的狀态,但不切實際的空談隻會讓陷入焦慮的女性更加懷疑自己,從而加深她們當下的困境。

  蔣方舟談結婚(蔣方舟簽催婚協議)(8)

  我們談獨立,永遠在談的是一種敢于嘗試和選擇、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同時也尊重他人選擇的心态,而并非是一種為了拍照好看擺弄出的别扭姿勢。

  關于婚姻焦慮,主持人窦文濤說的一番話很在理。

  他說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在社會上闖蕩幾年,摸到了自己職業生涯的天花闆,這個時候又到了适婚年齡,那自然會開始考慮走入婚姻。

  就是大家都有一種“把人生當考卷”的潛意識,事業這題答不了,我就去答婚姻這道題,比如很多人通常會說“都三十幾歲了,還一事無成怎麼辦?”,那這個“一事無成”的概念中,既包含了職業道路的不清晰,又包含了感情或婚姻的缺失。

  其實這樣的焦灼心态才是大多數普通人的現狀,但我并不會把适時走入婚姻看成是一種消極的選擇。

  因為人生并不是刷題上分那麼簡單,人生的題是無論你答的好與不好,都必須繼續答下去。除了極少數擁有強烈的自我實現意志,一心打拼事業,又或者有底氣表态“婚姻無所謂”的人,絕大多數人追求的幸福,不過是一日三餐、晨暮日常。

  蔣方舟談結婚(蔣方舟簽催婚協議)(9)

  所以事業不成先結婚,結了婚接着忙事業,這并不沖突也不可悲,更談不上什麼獨立不獨立。

  嘲諷蔣方舟懦弱、認知水平低的言論,通常還喜歡拿她的作家身份來道德綁架,每一個誇徐靜蕾如何優秀的字眼,都在暗示:“瞧瞧,都是才女,你怎麼就那麼跌份兒!”

  但蔣方舟也在視頻中談到,如今的的她不會再像年輕時那樣在乎外界的認可,她更相信自己的判斷:

  眼下的生活,一方面是自己選的,一方面你的能力、年齡也幫你删除了很多選項。

  我注定是一個不可能賺大錢的人、是一個沒有什麼生意頭腦的人、是一個無法生活在風口浪尖的人,但我恰好也有自己更加擅長的事情。

  所謂獨立,其實正是這樣清醒的自我認知,就是你終于能從世俗定義的成功标準中跳出來,理解并接納了自己的局限,可以坦然地去過一種看上去“跌份兒”的人生。

  蔣方舟談結婚(蔣方舟簽催婚協議)(10)

  7歲寫作、9歲出書、11歲開設媒體專欄、18歲被清華降60分錄取,“天才作家”的光環曾套牢了蔣方舟,讓她因為遲遲沒有能拿得出手的作品而倍感挫敗,情緒最不堪重負的2015年,一個人跑去東京自我隔離,再回來的時候她說:“在東京度過的一年并沒有把我變成一個新人,而隻是更像自己本來該成為的樣子。”

  最近終于追完了《俗女養成記》,劇中39歲的陳嘉玲雖然頂着個特級助理的頭銜,但實際幹得活兒和女傭沒多大區别;談了四年,同居三年半的男友就像是住在上鋪的舍友,婚前還發現男友是媽寶。

  蔣方舟談結婚(蔣方舟簽催婚協議)(11)

  《俗女養成記》劇照

  在台北奮鬥20年一事無成的陳嘉玲,幹脆辭了工作、悔了婚,卷起行李回到了台南老家,這樣的陳嘉玲雖然很“俗”,但卻“俗”得夠真實,也清醒得夠迷人。

  就像31歲的蔣方舟在北京闖蕩了十多年後才明白,“我就想當一個穩居二線的人”,39歲的陳嘉玲一路狂奔到大城市讀書,找工作,談戀愛,交朋友,見世界.....人到中年卻猛然發現自己最愛的東西,都在當年的那個小城裡。

  這樣的撤退不是失敗,而是成長,是終于回到了内心,開始全心全意地為自己生活,正如劇中的台詞:

  親愛的陳嘉玲,你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

  忘記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你可以跌到再站起來,做夢又醒過來;

  你又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

  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到你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有時間再去讨厭你自己。

  蔣方舟談結婚(蔣方舟簽催婚協議)(12)

  陳嘉玲和母親

  我想,敢于直面困境,并從中去摸索出那條真正适合自己的路,無關事業與身份,擁有不被年齡和世俗标準框住的自洽心态,就是真正的獨立女性。

  正如片子的導演嚴藝文說:“我覺得每個女生,不管在什麼階段,都要能好好地認識現在的自己、喜歡現在的自己,即使沒有符合社會期待,也不要覺得對身邊的人、對這個社會感到抱歉。”

  那天在寫蔣方舟的文章下面,看到一位讀者的留言,很溫暖我,也分享給大家:

  蔣方舟,你好。

  篇幅有限,長話短說。

  寫作是一個淘汰率很高的事情,真的不必年紀輕輕就為這件事焦慮,當然不排除你個人非常在意。

  重要的是,你以為是将要成為的那個蔣方舟卻成為了另外一個蔣方舟,這本身也是你生命力的突圍,這是好事。

  去選擇做你想做的事,才華橫溢不能當飯吃。至于石破天驚的作品,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強求不來。

  最後,你沿着少年的來路,默守初心,對社會對人生已經有所交代。

  #理娛計劃萬元征娛樂領域優質好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