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隐入塵煙》農村生活題材的電影,沒有豪華的演員陣容,沒有華麗的道具服裝,沒有創作團隊刻意迎合市場,但是演員樸素的表演直擊觀衆的心。
好電影不僅僅是票房。 時間就像試金石,隻要是黃金,曆史終究會留在記憶中!
我不想重複電影的故事和細節,也不想把總部電影牽扯進來參加國際評獎。 筆記想借此機會從文藝作品本身談一下對文藝作品的意見!

一、大巧若拙式的道家審美
作為中國人,中國人自身的審美主要有四個層面。
第一個是道家式的審美。 這種審美追求自然、樸素,天真,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正如道家所說的“大巧若拙”。
沒有劇本的紀錄片接近這種審美。 這樣的審美男女老少都是恰如其分的,最容易引起人類早期發展記憶的審美鄉愁,它是所有以文明為榮的現代人共同的審美記憶。 當時的人們還處于采集、捕魚、農業的時代。 它是與天地自然相伍,與花鳥蟲魚、鳥獸相伍,與日月星辰、江河湖海相伍而形成的審美。
二是儒家審美觀念。 這種審美追求的是儒雅、端莊、内斂。 正如我們經常談到的,文質彬彬、玉樹臨風、眉清目秀、溫文爾雅。
這種審美需要經過人為的修飾,但不是刻意的、張揚的,而是沉穩的、内斂的。 例如與禮儀相關的審美都屬于此,這種審美具有分化篩選的作用。 使用這種審美創作,往往會排斥一些人。 因為陽春白雪注定有些人無法消化。 這部分人不僅不能享受這種美,反而有酸臭。
三是法家審美,這種審美追求威嚴、宏偉、氣勢、震撼等,以氣勢攝人心魄。
例如,門阙高大、宮殿雄偉就屬于此類,一部從外顯人小,以此來震懾、追求炸裂特效、追求宏大曆史場面的電影就屬于此類。 這種審美的特點是瞬時性、短暫性,看了讓人震撼,看了讓人遺忘!
四是墨家審美。 這種審美追求條理清晰、一緻、重複等,出類拔萃、别出心裁,複制&; 強調着追求糊狀的審美性。
統一的制服、工作服、制服都屬于這個。 這種審美是機械的、簡單的、粗暴的,從現代化生産現場出來的工業品往往追求這種審美,這種審美也注定了他們停留在商品上,而不是藝術品上!

顯然,《隐入塵煙》接近道家式的審美,質樸無華,大巧拙。
看到的人會喚起精神深處的審美和生活的鄉愁! 毫無疑問,現在大多數人的祖先都是農民。 我們永遠欣賞農民所具有的那種自我強化、堅韌、勤奮、誠信的美好品質。
當然農民也有懦弱保守的一面。 但這并不是它們受到批評的原因,我想本來就不是,隻是有些人心底不再有赤子之心,變壞了的人漸漸把他們逼成這個樣子。
正如莫言新書《晚熟的人》所述,“善良的人都是晚熟的,而且都是壞人催熟的”。 但是,我還是要對善良的人們說這句話。
賈平凹在書中寫道:“壞人是沒有羞恥的,所以活得很安逸。 好人規矩多,想多了會生病。 ”
我們要批評的是壞人,不是被壞人欺負的好人!

二.文藝作品的人民立場屬性
莫言說:“我有偏見。 我認為文學作品絕對不是唱贊歌的工具”。 筆者不太贊同他的意見,理由如下。
第一,想成為經典的廣為流傳的文藝作品,基本上具有人民的立場屬性。 要頌揚人民的豐功偉績,要鞭撻人民的腐敗堕落! 如果不把創作的作品拿出來給人民,讓曆史來檢驗,那就談不上文藝作品。 那個應該稱為秘密。
第二,從《詩經》當時開始,文藝作品就具有立場和政治影響。 “上者風化下,下者風刺,主文谏,言者無罪,聞者堪戒。 ”意思是,國君用風詩教化民們,民們用風詩勸誡國君。 用富有文采的詩隐約地勸解一下。 說的人無罪,聽的人必須引起足夠的戒心。
文藝作品是非常堅強的政治工作者的作品,是國政運營中溝通的橋梁。 就像社會上流行的淫語豔曲一樣,可以判斷民風不再淳樸了,可以判斷上面的德政教化一定有問題。
第三,竭力鞭策粗俗,為美好送去激勵贊美,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法家曆來名副其實,賞罰分明! 沙場上的為民英雄、隐姓埋名修築軍事長城的元勳國士、沖鋒陷陣的抗疫醫生、主動幫助撲滅重慶山火的無名之輩,怎能在文學上點贊呢?
第四,文學确實有揭露社會黑暗的功效,但揭示的目的要警示,給人以激勵的力量。 相對而言,有些作品隻是透露出來,就像身上化膿滿是蒼蠅傷一樣,無情地暴露給世人看,卻不給安慰,不給救護車,也拿不出治療的良方,隻是暴露,那又有什麼用呢我們要的不僅僅是站在曆史的創傷和廢墟上無情地揭示和宣傳,更是在我們要的作品中賦予我們走出創傷和廢墟、重建生活的精神力量。

不僅如此,一些作家專門挖掘我們民族的曆史傷口,以博取外國主子的寵愛,以此來牟取暴利,而通過文藝作品來賦予這個民族從傷口和廢墟中站起來的力量,已經超出了那些作家的能力和智力範圍
确實,《隐入塵煙》寫的是人類的痛苦,但筆者仍然能感受到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彌足珍貴的精神。 這種精神,就是對生活的愛、對生活的态度、對生活的期待,讓我們在苦難中也感受到對生活的愛和光輝。

三.對愛的最高褒獎和贊揚
即使到了中年,即使貴英生病,他們也能對生活抱有希望。 他們可以自己勞動種莊稼,飼養雞鴨牛羊,用自己的勞動建造自己的房子。
他們雖然不富裕,但深夜回家有人在村口耐心等待; 他們雖然種不起玫瑰,但可以互相種一束麥子花;他們是農民,但是他們依舊有生活的期待和希望,他們依舊憧憬着買一台屬于自家的電視機。
作品結尾雖然用小字表達有鐵是搬到新家生活,但是導演想表達的是應該是殉情,那是對愛情至高無上的褒獎和頌揚。我們說慣了情情愛愛,聽夠了甜蜜的承諾,但是能為愛殉情的有幾何?

這部影片讓我想起了元好問的一首詞《摸魚兒·雁丘辭》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别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莺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元好問有一次參加科考,在赴試途中遇到一個獵人。這個獵人将一對在天空翺翔的大雁射下一隻,另一隻在空中盤旋哀鳴許久,确信伴侶已死後,便也頭朝地撞死。大雁的情誼深深打動了作者,于是便有了這首詞。
從影片來看,有鐵和貴英應該相識相知沒有多少年,而且他們沒有說過一句愛,他們也并不富有,但是他們的愛情就像雁丘辭裡描寫的大雁那樣,讓人為之歆羨和動容。

四、杜甫式的作品
杜甫在早些年去長安求官,所以不免會寫一些詩文去吹捧阿谀奉承一些權貴,比如李林甫,楊國忠等。但是像杜甫這樣的詩人,我想應該是做過一些思想鬥争的,受孔孟影響的讀書人怎麼能沒了骨氣呢?
後來他進行了徹底的自省和反思,于是寫了很反應民間疾苦的詩,比如《兵車行》《麗人行》,是他在長安求官十年對權貴腐敗生活的揭露,比如“三吏”“三别”寫盡了“安史之亂”中民衆所遭受的痛苦和磨難,以及對國家陷入轉亂的深切憂患。

杜甫是一個唐代由盛轉衰時期的見證者,用筆記錄那個時代的美與醜,善于惡。點點滴滴,鏡頭雖小,意境卻宏大而深遠。他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他的一生始終與老百姓站在一起,他是人民的杜甫。
毫無疑問,中國需要一批杜甫式的文藝工作者站出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杜甫在當時其實不是很出名,當的也就是六品八品的小官,他的名氣遠不如李白,王維,白居易等人,當時在很多人眼中,也許他就是一個二流甚至三流的詩人。
這可能與當時文壇的風氣有關,當時的唐詩流行“清水出芙蓉”,講求才思泉湧一氣呵成。杜甫則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非主流路線,講求雕章琢句。而且唐詩多帶浪漫豪放的氣質,多寫理想,而杜甫則主要走現實主義路線,專攻寫實。
杜甫的詩不受時人的重視,并不代表他的詩不好。
中唐以後,韓愈,元稹,白居易都對他的詩推崇備至,将他的詩稱為“詩史”。到了宋代,歐陽修,王安石,蘇轼對他的詩則更加推崇,開始稱他為“詩聖”。到了明代,對杜甫的推崇更是日益光大!
杜甫的詩為什麼被稱為“詩史”?他并沒有寫很宏大的曆史變遷,但是他通過對生活曆史細節的刻畫,深刻地揭露反映當時的社會問題。他為什麼被稱為“詩聖”,因為他時刻将國家和民衆都放在心上。時刻都心系着國家和人民的命運。他對國家的忠誠,對人民的關懷,足以讓他的詩在中國文壇永遠閃耀光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