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内,城區位于省界的城市很多,比如徐州、四平、湖州等城市,但像德州那樣中心城區直接修在省界上,沒有郊區鄉鎮作為外圍,修建外環都需要跨省的城市的确比較少見了。
德州這片土地并不年輕,擁有千年的建城史,出現過多座古城,更是名人輩出。但在千年的曆史歲月裡,朝代更叠、黃河水患、兵荒馬亂等等各種原因導緻這裡行政區域更叠十分頻繁,甚至在較短的時間裡,都會發生頻繁的變更。通過翻閱曆史,在德州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存在時間比較長的是陵州(今陵城區),曾經的安德。自隋開皇九年(589)為德州治開始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州治移至陵州(今德城區)近800年的時間裡,這裡一直是州治。元朝定都大都(北京),開挖會通河,京杭大運河南運河段迅速繁榮了起來,此時處于運河畔的陵州(今德城區)開始繁榮了起來,德州(治所陵城區)升為直隸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安德縣、陵縣并入德州,德州直領原兩縣之地,且治所由原安德縣移治陵縣縣城。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于原安德縣城(今陵城區)設陵縣,自此德州、陵縣治所互換。此時,德州州治緊挨京杭大運河,同時也是北直隸(河北)和山東布政使司的界州。明朝時期是德州開始崛起的時期,也是德州築城的開始。《元史·崔敬傳》載:元至正年間(1341-1370)無城郭。明·洪武九年(1376)設德州衛,在德城境内設了6所42屯。它們絕大多數集中在城北與城西北一帶,即現二屯鎮(德城區二屯鎮)、長莊鄉(今德州天衢街道辦)和景縣的廟鎮(今景縣留智廟鎮)一帶。明洪武三十年 (1397),德州衛都督張文傑、指揮徐福與全體衛軍曆時兩年在運河東岸建設德州磚城。明·永樂五年(1407)設德州左衛。左衛的管轄範圍多在城南和城西南,即現宋官屯鎮及故城縣的三屯、五屯等一帶。德州衛“其軍屯半與州境相接,半則散寄于各州縣運河一帶,衛屯綿亘二三百裡”,據統計山東、直隸就坐落于十一州縣,自上遊堂邑、臨清,下遊至故城、景縣、吳橋,東到樂陵計“正衛七所,計五十六屯。左衛六所,計五十五屯,共一百十一屯”。德州衛設立較早,目的保證漕運暢通,故“夾河而營”,即分布在運河兩岸。德州左衛,目的是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控制,所以:星羅棋布,散處八方”。現在德州區域包括運河對岸的故城、景縣、吳橋中冠以屯、百戶、千戶、官莊、營的村莊,基本都是軍屯時期形成的村居。德州衛左所十屯,在吳橋縣者八;右所十屯,在故城縣者四;中所九屯,在吳橋縣者四;在景州者五;中左所六屯,在景州者一;後所十屯,在景州者三,在故城者二,在吳橋縣者一。如今在吳橋縣、景縣、故城縣,仍能看到第四屯、第五屯、小第九、大第八、西第八等這樣的村落。此外,還有在靖難之役期間在德州運河沿岸修建了十二連城,南起北營,北至哨馬營,長約10裡,至今運河岸邊仍保留着哨馬營、驸馬營、北營這樣的村落。清初曾承啟明代的屯兵制,後來逐步對亦軍亦農的的衛軍采取了裁減降撤。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全部裁撤,并将刑名錢糧歸并于附近各州縣。故原德州二衛的七所五十七屯便劃歸了德州管轄,其他軍屯分别劃入吳橋、景縣、故城。清·宣統元年(1909年),時任德州知州的楊學淵,對所屯和鄉裡村落進行了合并重新劃區。将全州劃為九個區:即城廂區、連城區、将陵區、繹幕區、屯氏區、龍潭區、臨齊區、安德區、厭次區。
民國時,将德州改為德縣。這時的德縣仍沿用了原九區制。民國二十年(1931年),時任德縣縣長的李樹德公布了德縣的區劃:城廂為第一區、連城為第二區,将陵為第三區,繹幕為第四區,屯氏為第五區,龍潭為第六區,臨齊為第七區,安德為第八區,厭次為第九區。其中,德縣第三區、第四區,就多為今運河西屬河北的某些村落。
1943年原屬德縣三區的百草窪、五裡莊、閻莊等五十多個村莊,劃歸景南縣管轄。屬德縣四區的三裡莊、魏莊、代官屯、八裡莊、鐘辛莊、楊家圈劃歸故城縣。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将已屬景縣留智廟鎮的五裡莊、張莊、陳莊、李莊、李家門樓、葉園、宋家道口、東營、西營等十五個村莊,及已屬故城的代官屯、八裡莊、鐘辛莊等六個村莊,劃歸山東德縣管轄。 1953年9月,李家門樓、葉園、宋家道口、東營、西營等五個村莊,又從德縣劃歸了景縣。
1953年11月,桑園鎮、劉池、大興、羅辛、小第八、大第八等八個村劃歸吳橋縣。
1956年3月,将德縣的陳莊、張莊、李莊、閻莊、屠屯、五裡莊、三裡莊、魏莊、代官屯、盧家八裡莊、羅家八裡莊、鐘辛莊、楊家圈等村莊劃歸德州市(德城區)管轄。
1964年11月,河北、山東兩省,以漳衛新河為界,左岸為河北省,右岸為山東省。将原吳橋縣趙虎、趙寨、趙芙蓉、劉漢4個公社75個自然村劃歸陵縣,後劃入德城區。
時過境遷,那些曾經屬于德州的軍屯已劃入河北省,成為了河北最靠近山東的地方。有些軍屯已經消失,有些軍屯仍矗立在運河西岸,也有軍屯基址上建起了新的村落。《故城縣志》記載德衛所有三處:第一處是正衛右所,下轄屯田分别是頭屯、二屯、四屯、六屯、八屯、十屯。頭屯在夏莊鄉(今夏莊鎮),二屯在現在的故城鎮,四屯就是現在的四女寺河北岸鹽店,六屯據考證沒有準确地方隻是一個屯院,八屯就是現在故城鎮的第八村,十屯就是現在青罕鎮的第十村。 第二處衛所是正衛後所,下轄趙魯屯(今裡老鄉)、大屯(大化村東北)、四屯(皮婆屯)。第三處衛所是左衛右所,下轄李官屯、薛官屯、曾官屯、黃官屯,這幾個屯村都在現在的饒陽店。
曾經的德州衛管轄的範圍橫跨運河兩岸,後來在清末裁撤後運河西岸的大部分村落劃給了河北。後來又因各種原因,又将一些村落劃了出去。建國後,因治理海河流域水患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又有一些村落劃給了河北。1964年,河北、山東兩省劃界調整,基本上是以衛運河、南運河、漳衛新河為界的,很多曾經運河上的古城被一分為二。不過慶幸的是,從四女寺到石德鐵路段并不是以南運河為界的,而是穿城而過,讓德州保留了運河西岸一小部分。至于為何後來葉家園、李家門樓等村落劃給景縣,估計也是為了方便大運河治理的需要吧。
德州在明清時期崛起并繁榮,做過直隸州領過縣,也做過無領縣的散州。但是德州未曾領過直隸(河北)的縣,甚至還曾屬于過直隸(河北)景州(今景縣),基本上處于東昌府、河間府、武定府、濟南府的交界處,歸屬不定。民國時期,直接就成為一個普通的縣,好在有鐵路沒讓他像其他運河城鎮那樣落寞。不管是明清還是民國,德州的規模比較小,人口幾萬人而已。建國後,設立德州專區,但也是飽受黃河水患之苦,發展比較緩慢,甚至一度被裁撤。1961年再次恢複德州專區。
改革開放後,德州城市迅速擴張。當時運河西岸盡管地方比較小,但是集中了德州的工商業,是德州的中心城區,即使在今天那裡依然建有幾個大型企業。狹小的運河兩岸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德州的城市發展,因此開始迅速東擴,從岔河一直擴展到減河,而後擴展到馬頰河畔的陵城區,東西跨度30多公裡。然而犬牙交錯、地盤狹小的鐵西已經沒有了發展的空間,在這裡的開發區也已被撤銷,曾經很多繁華的工業廠房、商業街道沒有了以往的喧嚣。以前,德州城很小,運河西岸還有幾裡地才能到省界。如今,德州城都已修到了省界上,公交也已開進了河北的小區。一條路、一個門、一道牆組成了省界的一部分,有的小區出門是山東,進門是河北。這樣的行政區劃給德州的城市發展帶來了諸多不便,同時也給河北人民帶來了不便。德州原有的運河大道已經穿越城區,如果想要外延西外環就得經過河北,西北繞城更是進入了河北境内,導緻我們渴望的大外環至今無法全面建成。我們的北外環在城區東北有個大彎,何嘗不是在躲開省界。如今城區全面東移,既是發展方向,同時也是無奈的選擇,根本無法做到四面展開,隻能往東南方向扇形發展。這些河北的村落曾與德州密切相關,今天更是與德州密不可分,德州為他們提供了生活、醫療、教育、就業等資源,而他們也習慣去德州。如今走在德州大街上,河北牌照遍地都是。
不同時期人的思維不一樣,如今新的時代應該根據實際發展需要調整一下省際邊界。假如曾經能想到有今天的發展,也許我們就會争取更多河西的土地。查閱了一些資料,如果那些軍屯仍保留在德州的話,西外環就可以完全建起來而無需借地河北,這樣才更有利于城市的發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