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夢華錄》爆火,裡面的宋朝服飾和風土民情也随之令人神往。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引起了我的興趣,劇裡的皇帝被稱為官家,而他對自己的稱呼也是官家。你聽對了,是官家,不是管家,也不是冤家!
之前,看過很多古裝片,皇帝有稱呼自己“朕” “寡人” “孤”的,這個“官家”還真是有些陌生。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古代皇帝的自稱及由來。
先秦時期的“朕”
朕,這個稱呼是我們聽到的最多的。記得小時候,聽到這個稱呼的時候,不知怎麼就想到了打雷聲,其實這個稱呼,是從秦皇嬴政的開始的。這個字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
那時的朕字,并不是皇帝的專有,代表“我”或者“我的”的意思。在屈原的《離騷》中有這麼一句“懷朕情而不發兮,餘嫣能忍而與終考古”,這裡的“朕”,就是我的意思。
由此可見,那時的“朕”還沒有被特定為皇帝專有,是平民百姓都可以使用的。那時,人們都可以稱自己為“朕”。
公元221年,秦朝嬴政滅了六國,統一天下,建立秦朝。
嬴政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為了彰顯自己的卓越功績,也要證明自己是古今天下第一人,所以,他想做點什麼,以此來區分自己和以前的諸王候不一樣,是與那些手下敗将不一樣的煙火。
改變先從稱呼開始,他開始詢問大臣們的意見。當時有一個特别能幹的宰相叫李斯,他向皇帝舉薦了這個“朕”字,因為這個字在小篆的字形上,有“厚德載物,萬物興旺”的意思。
“朕”這個字,也是希望在皇帝的帶領下,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越來越好,越來越興旺。自此之後,“朕”這個字,成了皇帝專屬的稱号,如果有其他人擅自使用,就是藐視皇權,那是殺頭的罪過。
其他朝代,皇帝的自稱
秦朝過後,西漢的劉邦建立了政權,這個“朕”的稱呼,也順便就被劉邦所接納。因為比較鄭重,所以,皇帝一般是在大型場合或者書面語的時候用“朕”,日常用得比較多的是“吾”。
除了“朕”,我們在古裝劇上看到皇帝最多的自稱就是“寡人” “孤”。以前,我覺得這個稱呼實在喪氣,也不明白擁有至高無上權利的君王們為什麼不給自己一個好的稱呼,畢竟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想找一個吉祥點的字,實在不是難事。
後來通過看書,我才明白,這個“寡人”和“孤”并不是我理解的意思,而是古人自謙的一種說法。
指的是:寡德之人,孤立無助的人。中國自古講究“以德配天”,警醒諸王候要對得起老天賜予的身份,不能做失德之事,所以君王和諸王候就自謙地稱自己為“寡人”或者“孤”。
明朝的特例和親民
中國曆史上的皇帝真不少,要說有什麼不一樣的,還真有。見多了皇帝自稱莊嚴大氣的”朕“,自謙的”寡人“和”孤“,明朝以農民起義,坐上皇帝之位的朱元璋就獨樹一幟,他坐上皇位後,對自己的稱呼是”我“或者”咱“。
不愧是咱們窮苦人家出身,連自稱都透着那麼地接地氣,完全沒有曆朝曆代,高高在上的感覺。
其實,這跟朱元璋的身世有着很大的關系,他做過和尚,當過乞丐,同着一大票能幹的兄弟南征北戰建立王朝,從根上來講,确實是實實在在的窮苦大衆。
要知道,朱元璋的成功離不開他個人的能力和聰明才智,但是也離不開他那一大票支持他的兄弟,那些人也就是著名的“淮西二十四将”,多半都是出自朱元璋老家,是和他一起活泥巴長大的兄弟。
不說後面的結局如何,單說朱元璋對着這些兄弟,肯定是說“我”或者“咱”更有親和力,也更能拉近彼此的關系。
到了朱元璋兒子朱棣這一代,就更加别緻了。他的奏折裡,自稱用得最多的,是“俺”。
朱棣這個人,自小跟随父親朱元璋打仗,後來鎮守北京燕山一帶,說話也自然是偏“北方"口音多一些。這個”俺“字,證明了朱棣本身也是比較随意,在文字和語言方面也不是很講究。
臣民對皇帝的稱呼
我們知道了皇帝們對自己有着固定的稱呼,那臣民們對皇帝的稱呼可就多了。今天,我們就來扒拉扒拉,說道說道。
最早,在上古時期,首領們都被稱作“後”,到了商朝開始,漸漸将稱呼改為“王”。
秦朝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必須與别人不一樣,于是出現的“皇帝”這個詞,這也是宰相李斯提議的,取自上有天皇,下有地皇,泰皇最貴,泰又為王,所以為皇帝。
從那之後,皇帝這個詞就延續了下來。
我們常聽的“陛下”也是用來稱呼皇帝的,陛這個字指台階,皇帝尊貴,臣子要跪拜在台階下,等待傳喚或者進言,慢慢地,陛下這個詞變成了人們對于皇帝的尊稱。
《夢華錄》裡面,對皇帝用的詞是“官家”。這個詞,在兩宋時期,是對皇帝特定的稱謂,也算是有着比較明顯的時代烙印。
“萬歲” “當今聖上” “皇上”,這些都是人們對皇帝的稱謂。萬歲,主要是人們對于皇帝的尊敬和希冀,就像我們經常聽到影視劇裡的那句“皇帝萬歲萬萬歲”一樣。
而“當今聖上”和“皇上”則主要是最皇權地位的肯定和尊敬,皇帝金字塔塔尖的人物,掌握生殺大權,臣民的恭敬和敬仰自然也會在稱呼上表現出來。
各朝各代,皇帝的自稱和稱呼都有所不同,有曆史背景的反應,也有時代雕刻的烙印。多了解一分曆史,就多了解一分不一樣的精彩,曆史故事,我們明天不見不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