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中被學者們确認為真古文的有二十八篇,按記載的内容可分為四個部分。
虞書:《堯典》
《臯陶谟(gāo yáo mó)》
夏書:《禹貢》
《甘誓》
商書:《湯誓》
《盤庚》
《高宗肜(róng)日》
《西伯戡(kān)黎》
《微子》
周書:《牧誓》
《洪範》
《金縢(téng)》
《大诰(gào)》
《康诰》
《酒诰》
《梓(zǐ)材》
《召(shào)诰》
《洛诰》
《多士》
《無逸》
《君奭(shì)》
《多方》
《立政》
《顧命》
《呂刑》
《文侯之命》
《費(bì)誓》
《秦誓》
一 |《堯典》
《堯典》講的是堯和舜治理國家的一些事,因為篇幅較長,學者們分為了七個部分。第一部分歌頌堯的功績;第二部分說的是堯制定曆法、節令的情況;第三部分說的是堯選拔官員的情況;第四部分說的是堯考察舜,并要禅位給他,但舜沒有接受;第五部分說的是舜接受了堯的禅讓,然後做出了許多功績;第六部分說的是舜任用百官;第七部分隻有一句話,說的是舜在位五十年後逝世。
雖然這篇是《尚書》的原文,但是《堯典》完成的年代大概是戰國時期,那個時候百家争鳴,各個學派的人為了讓自己的學說能夠為七國君王采納,紛紛編造史料,宣揚自己的主張是繼承自古代聖賢的思想。而整理《尚書》的人或者是出于某些目的,或者是不辨真僞,就把這些編造的文章也收錄了進來,一直流傳到現在。
堯畫像
二 |《臯陶谟(gāo yáo mó)》
《臯陶谟》記載的是舜、禹、臯陶舉行的一次讨論國家大計的會議。傳說臯陶是舜的大臣,掌管刑罰訴訟,谟就是謀的意思。本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記錄臯陶和禹的讨論;第二部分記錄舜、禹、臯陶的讨論;第三部分記錄的是會議後樂正夔演奏音樂、表演舞蹈;第四部分記錄舜和臯陶吟唱贊歌。
《臯陶谟》和《堯典》一樣,雖然是《尚書》的原文,但内容卻是戰國時的人編造的。
舜畫像
三 |《禹貢》
《禹貢》是歌頌禹功績的一篇文章,貢就是功績的意思。本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記錄禹治理九州的功績;第二部分記錄禹開山治水的功績;第三部分記錄禹統一九州的功績。
《禹貢》和《堯典》、《臯陶谟》一樣,也是戰國時的人編造的。但是文中記載了古人早期的地理知識,作為地理著作來研究還是很有價值的。
大禹畫像磚
大禹治水
四 |《甘誓》
《甘誓》記載的是夏啟讨伐有扈氏,在甘這個地方舉行誓師時告誡将士的話。甘這個地方據說在有扈氏國都的南郊,有扈氏是夏的同姓諸侯國,傳說啟是禹的兒子,繼承了王位,有扈氏不服,夏啟便舉兵讨伐,在甘這個地方和有扈氏大戰。開戰前,啟誓師告誡六軍将士,史官記錄了啟的誓辭,寫成了《甘誓》。
自《甘誓》之後的二十五篇,學者們大都認為是由當時的史官記錄的史料,内容是可信的,不是後人編造的僞史料。
五 |《湯誓》
《湯誓》是湯讨伐夏桀時,在都城告誡民衆的誓辭。湯是商朝的開國君主,當時夏王桀荒淫暴虐,湯決定讨伐夏桀,當時商的民衆不願打仗,湯就在都城召集民衆,告訴大家讨伐夏桀的道理,并公布賞罰的辦法。史官記錄了湯的誓辭,寫成了《湯誓》。
湯畫像
六 |《盤庚》
《盤庚》篇幅較長,按記載的内容被分成上、中、下三篇。盤庚是湯的第十世孫,商朝的第二十位君王。他為了躲避水患,同時改革商朝貴族奢侈腐敗的惡習,決定将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商國臣民不願放棄眼前的利益,紛紛反對,盤庚在克服了巨大的阻力後成功遷都,使得商朝得以中興。《盤庚》篇記載的就是盤庚在遷都前後告誡民衆的三次公告。
上篇記錄的是盤庚遷都前,貴戚大臣出來反對,盤庚召集群臣,在朝堂上告誡群臣的話。中篇記錄的是盤庚計劃帶領民衆渡過黃河,渡河前,他召集不服從的臣民,登上高處向他們告誡的話。下篇記錄的是盤庚遷到殷後告誡官員的話,他重申了遷都的必要,并告誡官員要努力讓民衆安居樂業,不要貪财。
《盤庚》篇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但因為它是商朝的史官所作,所以難讀難懂,曆來的學者都感歎稱佶(jié)屈聱(áo)牙。《史記》記載盤庚死了之後,他的弟弟小辛繼位,商國又衰落了,百姓追思盤庚,史官就追記寫下了《盤庚》,結合文字内容來看,《史記》的記載應當是可信的。
盤庚畫像
七 |《高宗肜(róng)日》
高宗就是商王武丁,他是盤庚的侄子,商朝的第二十三代君王。肜是祭祀,肜日就是祭祀的日子。
高宗的兒子商王祖庚在祭祀高宗的時候,忽然有一隻野雞飛到鼎上鳴叫,祖庚感到非常恐懼,大臣祖己趁機開導祖庚,勸他改革祭祀。當時的史官記錄了這件事,寫成了《高宗肜日》。
武丁畫像
武丁之妻婦好
八 |《西伯戡(kān)黎》
黎是商的屬國,戡是戰勝的意思。
西伯打敗了商的屬國黎,商王纣的大臣祖伊聽說了後非常恐懼,于是向纣王進谏,勸他不要再荒廢國政,否則國家必将滅亡,纣王對此卻不以為然。當時的史官記錄了這件事,寫成了《西伯戡黎》。
《西伯戡黎》中沒有記載西伯是誰,曆來的學者都認為西伯就是周文王。但是“清華簡”中有一篇失傳了兩千多年的古文《耆夜》,講述周武王八年讨伐耆國勝利後,大宴群臣的事。耆國就是黎國,也就是說《西伯戡黎》中的西伯應該是周武王。
九 |《微子》
微子名啟,是纣王同父異母的長兄,因為封地在微,爵位是子爵,所以被稱為微子。
《史記》記載,周武王向東方進軍,到了孟津後覺得時機未到,又回去了。纣王以為周武王害怕自己,更加放縱,微子屢次向纣王進谏,纣王都不聽。微子知道纣王要不了多久就會亡國,他拿不定主意,自己是應該以身殉國,還是應該逃走,于是去找父師和少師商量。父師勸微子保全自己,盡快離開商國。史官記錄下微子和父師、少師的對話,寫成了《微子》。
微子畫像
十 |《牧誓》
牧就是牧野,在商國都城朝歌(現在河南省北部的淇縣)南方七十裡。
公元前1050年左右,周武王率領三百輛戰車,精銳武士三千人,步兵四萬多人,還有其他諸侯國的幾千輛戰車和數萬名士兵,前往朝歌讨伐纣王。大軍浩浩蕩蕩渡過黃河,在離朝歌不遠的牧野,纣王派出了由奴隸組成的七十萬大軍迎戰,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大戰前,周武王召集軍隊,發表了慷慨激昂的誓師之辭,史官記錄下武王的話,寫成了《牧誓》。
十一 |《洪範》
洪範就是大法的意思。
周武王滅了商後,從牢裡放出了被纣王囚禁的箕子。箕子是纣王的叔父,他向纣王進谏,惹怒了纣王,箕子為了自保裝瘋,被貶為了奴隸,後來又被纣王囚禁了起來。滅商的第二年,周武王訪問箕子,向他請教安定國民,治理國家的大道,箕子便向周武王說明了洪範九疇,也就是九類大法。當時的史官記錄了箕子的話,寫成了《洪範》。
《洪範》是《尚書》中非常重要的文章,它詳細記錄了商朝時候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法律思想,是研究殷商和西周曆史的重要文獻。
箕子後來帶領一部分商人遷移到朝鮮半島北部建立國家,史稱箕子朝鮮。
十二 |《金縢(téng)》
金縢就是金屬束着的匣子。本篇分為三個部分,記錄了三個相關聯的事。
第一部分記的是,周武王在滅商後的第二年得了重病,他的弟弟周公姬旦築起三座祭壇,向太王(曾祖)、王季(祖父)、文王(父親)禱告,請求以自己代替武王去死,史官記下了祝告的冊書,放進了金縢中。
第二部分記的是,周武王死後,兒子周成王繼位,因為成王年紀太小,周公代理國政。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蔡叔謀反,四處散布謠言,說周公要謀害年幼的成王,成王聽信了謠言,對周公産生了懷疑。周公東征,平息了管叔、蔡叔的叛亂,又寫了詩《鸱鸮(chī xiāo)》想感動成王,成王表面上不敢責備周公,但是心裡仍有隔閡。
第三部分記的是,後來發生了一場天災,成王打開了以前封存的金縢,發現了周公請求代武王而死的祝辭,成王詢問史官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深受感動,大哭悔悟,消除了和周公的隔閡。
十三 |《大诰》
诰就是古代帝王發布政令的文書。
周成王元年,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和纣王的兒子武庚聯合殷商的舊部發動叛亂,周公決定出兵平亂。出發前,周公進行占蔔,得到吉兆。但是各諸侯國的國君和朝裡的大臣認為困難很大,勸周公違背占蔔的結果不要出征。周公于是發布大诰,駁斥反對者的說法,勸他們同心協力一起去平定叛亂。史官記錄下周公的诰辭,寫成這篇《大诰》。
十四 |《康诰》
本篇是周公告誡康叔治理殷商遺民的诰辭。康叔名姬封,是周武王的幼弟,也是衛國的第一代國君。
周公率領軍隊平息了管叔、蔡叔、武庚的叛亂後,殺了武庚、管叔,放逐了蔡叔,周公将原先由武庚統治的土地和人民封給康叔,立康叔為衛君。由于康叔統治的是殷民,周公擔心他年輕沒經驗,于是告誡他,要他尋求殷民中的賢人和長者,向他們請教,并且要努力愛護殷民。史官記錄下周公告誡康叔的話,寫成這篇《康诰》。
十五 |《酒诰》
本篇是周公命令康叔在衛國宣布禁酒的诰辭。
殷人大多酗酒,周公害怕這種惡習會釀成大亂,所以命令康叔在衛國宣布禁酒令,并把禁酒的重要性和曆史教訓告訴康叔,還向他說明了禁酒的條例。史官記錄下周公的诰辭,寫成這篇《酒诰》。
雲紋銅禁
十六 |《梓材》
本篇是周公告誡康叔治理殷民的诰辭。
周公告訴康叔對待殷民要寬大,然後具體闡述了這些寬大的政策,最後勉勵康叔要施行明德,努力完成先王未竟的大業。史官記錄下周公的話,寫成了這篇诰辭。因為篇中有一句“若作梓材,既勤樸斫(zhuó),惟其塗丹雘(huò)”,意思是說,好比制作梓木器具,既然已經勤勞地剝皮砍削,就應當完成後面刷漆彩繪的工作。這是周公用制作梓材來比喻治國要繼續努力,史官就用《梓材》作為篇名。
梓木鎮尺
梓木樹墩
十七 |《召(shào)诰》
周成王派召公去營建洛邑(今河南洛陽附近),随後周公也去了,經過視察和占蔔,周公認為洛邑是統治天下的好地方,周成王來到洛邑,同意了周公和召公的決定。召公率領各國諸侯拜見成王,向成王分析了營建洛邑的情況,贊美成王的決定,勉勵成王施行德政,愛護百姓,最後召公和諸侯表明擁護成王的心意。史官記錄下營建洛邑的經過和召公的诰辭,寫成這篇《召诰》。
十八 |《洛诰》
洛邑建成後,周公和召公希望周成王定都洛邑。周成王認為當時民心不穩,需要周公在洛邑主持大局,經過成王和周公的反複讨論,最後決定由周公居洛邑,治理東方。史官記錄下周成王和周公先後讨論的對話以及洛邑冬祭時的情況,寫成這篇《洛诰》。
十九 |《多士》
多士指的是商王朝的舊臣,周滅商後,商的舊臣心懷不滿,周人叫他們仇民或頑民。
洛邑建成後,為了加強對殷民的管理,周成王命令殷民遷到洛邑附近。周公代替周成王發布诰命,指出周滅商是順從天命,将殷民遷到洛邑,不任用殷人為官也是順從天命,同時宣布對待殷民的政策,要求他們順從周王的統治。史官記錄下周公的诰辭,寫成這篇《多士》。
二十 |《無逸》
無逸就是不要沉迷享樂的意思。
周成王年紀大了,開始親政,周公害怕他貪圖享樂,荒廢國事,于是告訴成王,國君不可以貪圖享樂,要了解百姓耕種的艱難,要了解百姓的痛苦,并引用商朝先王和周朝先王的曆史事迹,告訴成王無逸的重要,最後周公勉勵成王要嚴于責己,以殷商為鑒。史官記錄下周公的話,寫成這篇《無逸》。《無逸》對後代統治者有很大的影響,大臣經常會引用其中的章句勸谏帝王,很多文人也會借書寫《無逸》來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
二十一 |《君奭(shì)》
奭是召公的名字,在名字前加君,表示對他的尊敬。本篇是周公答複召公的诰辭。
西周初年,東方各國的叛亂剛剛平定,周王朝的貴族又漸漸開始自滿,自诩他們是天命所歸,安于天命不求進展。召公對此非常不滿,認為這種思想會妨礙周王朝的發展,甚至還會危及國運。周公以诰辭答複召公,表示贊同召公的意見,他也主張事在人為,同時說明輔臣對國家很重要,他希望與召公同心同德輔助周成王,勉勵召公和他一起完成文王的功業。史官記錄下周公答複召公的诰辭,寫成這篇《君奭》。
召公畫像
三國魏 正始石經 《君奭》篇殘石
二十二 |《多方》
多方就是衆多國家的意思,也就是周天子分封的各個諸侯國。
周公歸政周成王後,東方的淮夷、奄國又發動叛亂,成王親自出征,滅了奄國,平息了叛亂。成王回到鎬京後,各國諸侯都來朝見,周公代替成王向各諸侯訓話。周公首先分析了夏朝滅亡商朝興起的原因,指出這是因為商湯順從天命,愛護人民;然後說明周王順從天命統治諸國,并譴責發動叛亂的國家不安天命,自作不法;最後勉勵諸侯國順從天命,服從周王。史官記錄下周公的诰辭,寫成這篇《多方》。
二十三 |《立政》
立政就是建立官制的意思。本篇是周公晚年告誡周成王如何建立官制的诰辭。
周公先分析了夏朝、商朝官制的得失,又說明了文王、武王時的官制,最後告誡成王要任用賢人,不要任用奸佞的小人,要努力發展文王、武王的功業。史官記錄下周公的诰辭,寫成這篇《立政》。
二十四 |《顧命》
顧命就是囑咐大臣輔助新王的命令,也就是周王的遺囑。
本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記載周成王病危,他召集群臣囑托後事,第二天成王逝世。第二部分記載太子姬钊在太廟接受冊命的儀式,即位周王,是為周康王。第三部分記載周康王完成即位儀式後,初次接受群臣的朝拜,召公和芮伯向康王獻詞,随後康王發表告諸侯的诰辭。
《顧命》中記錄的周王冊命儀式非常詳細,文辭華麗,既有曆史價值又有文學價值,是研究周代初期禮制的珍貴文獻。
周康王畫像
二十五 |《呂刑》
周穆王前期喜好遊玩,生活奢侈,導緻政治昏亂,後期他任用呂侯為相,制定新刑法,國家才重新安定。本篇是周穆王采納呂侯的意見,發布的诰辭,因此史官記錄下來後命名為《呂刑》。
本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詳述了黃帝、颛顼、堯時刑法的情況。第二部分說明了當時刑法的種類、條目,以及審理的方法。第三部分說明懲辦貪污的重要。
《呂刑》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系統記載刑法的文獻,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同時《呂刑》的第一部分還記載了不少上古時期的傳說,比如蚩尤時對苗民的酷刑,颛顼絕地天通等,因此在中國神話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價值。
周穆王畫像
二十六 |《文侯之命》
文侯指的是晉文侯,本篇是周平王表彰晉文侯功績的冊命。
周幽王寵愛褒姒,廢了王後和太子宜臼(jiù),王後的父親申侯聯合犬戎攻陷鎬京,殺了周幽王,擄走褒姒。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就是周平王。晉文侯、鄭武公等諸侯輔助周平王平定犬戎,因為鎬京被毀,他們又協助周平王遷都洛邑,這就是東周的開始。周平王為了表彰晉文侯的功績,賜給他車馬弓矢。史官記錄下周平王嘉勉晉文侯的诰辭,寫成了《文侯之命》。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二十七 |《費(bì)誓》
費是個地名,在現在山東省費縣西北,在周朝時是魯國的領地。
周公在鎬京輔助周成王,命兒子伯禽回魯國代他治國。本篇是周成王平定東方殷商諸國的叛亂時,伯禽召集魯國的軍隊出兵協助,出發前對将士們說的誓辭。史官記錄下伯禽的話,寫成了《費誓》。
二十八 |《秦誓》
秦穆公派兵遠道偷襲鄭國,老臣蹇叔和百裡奚進谏阻止,秦穆公不聽,結果途中被鄭國商人弦高發現,偷襲失敗。返回時,秦軍在崤山(今河南省洛甯縣西北)遭到了晉軍的伏擊,導緻全軍覆滅。逃脫的秦軍将士回國時,秦穆公當衆宣讀了自責的诰辭,悔恨自己的過失,表示今後一定親近老臣,又悔恨自己對待将士的偏差,希望容人之善。史官記錄下來秦穆公的诰辭,寫成了《秦誓》。
崤山
崤山之戰地圖
想了解《尚書》的來曆,請點擊下文鍊接
一文了解《尚書》的故事
#讀書# #閱讀的溫度# #文化# #曆史# #國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