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在批判的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其創立的勞動價值論基礎上逐步建立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基石和核心。要認識剩餘價值,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解讀:
一、什麼是剩餘價值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一般剩餘勞動,作為超過一定的需要量的勞動,必須始終存在。”恩格斯也曾指出:人類社會脫離動物野蠻階段以後的一切發展,都是從家庭勞動創造出的産品除了維持自身生活的需要尚有剩餘的時候開始的。勞動産品超出維持勞動的費用而形成的剩餘,以及社會生産基金和後備基金這種剩餘而形成的積累。過去和現在都是一切社會的政治和智力的發展的基礎。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否認社會主義社會中存在剩餘價值。
二、社會主義剩餘價值與資本主義剩餘價值的區别
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剩餘價值,但社會主義剩餘價值在性質和構成上與資本主義剩餘價值是不同的,資本主義剩餘價值體現的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關系和生産分配方式,而社會主義剩餘價值體現的是社會主義的生産分配關系,因此需要對社會主義剩餘價值進行新的界定。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依然存在着剩餘勞動,是非生産部門和公共管理部門報酬的主要來源,這種剩餘勞動創造的剩餘産品,進行市場交換實現價值(剩餘價值)是經濟順利運行、國家順利發展的必要前提,是生産部門勞動者創造的為國家未來發展提供的剩餘,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必要條件。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都存在剩餘價值,隻是剩餘價值的分配使用有本質的區别。
三、社會主義社會剩餘價值的去向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我國的公有資本主要是掌握在國家和集體手裡,資本所帶來的剩餘價值是公有剩餘,是由國家和集體代表廣大人民群衆來掌握和支配。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後,很大一部分用于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
公有剩餘價值的用途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資本增量中的一部分作為利稅上繳國家,其餘部分轉化為積累,構成勞動者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的源泉。在我國,剩餘價值中約有一半作為稅金上繳國家,形成國家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經濟建設事業、科教文衛事業、社會福利事業、國防和行政管理費用,另一半作為稅後利潤留給企業,主要用于擴大再生産。
國有企業創造的剩餘是否能定性為剩餘價值,答案是肯定的。由于國有企業的雇傭勞動者,以合同的形式與企業存在的被雇傭與雇傭關系,勞動者也創造剩餘價值,其與資本主義國家勞動者創造剩餘價值的本質區别是國有企業的資本是國有的,是勞動者的,因此創造的剩餘價值會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形式回饋給勞動者,這僅僅是勞動者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取舍,表現為公共積累與個人消費的沖突而已。同時,勞動者在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中的身份也是雙重的:一方面勞動者作為公有生産資料的共同所有者,是公有制企業和社會的主人,并通過社會保障和公用事業的受益來體現;另一方面由于公有資産不能量化到個人,勞動者隻能通過勞動合同的形式,與企業發生勞動交易關系,勞動者在一定期限内将自己的勞動力的支配權轉讓給企業。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剩餘價值不僅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國家加強宏觀調控的物質基礎,國家的稅金、社會保障金以及國家的财政儲備都來源于剩餘價值。沒有剩餘價值的增加,就沒有國家财富的增加,就沒有國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公益活動就無法進行,社會主義的生産目的就不可能實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