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鍋巴的由來

鍋巴的由來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6-29 17:01:45

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開始了鍋巴的制作。1992年我國科研人員在河南濟源黃河小浪底施工區調查文物時,在河清口半坡的一處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一陶鬲片上有一層熟食遺物(即俗稱的鍋巴),其厚度如紙,面積約十平方厘米,呈黃色。據專家考證,古人在刷鍋前把鬲取出,經曬幹後,堆積在幹燥處保存下來。可見我國鍋巴的制作曆史源遠流長,鍋巴是民間煮飯貼鍋結成的幹巴狀物。四川叫“鍋巴”,江西稱“鍋底飯”;廣東謂“鍋焦”;上海則呼“飯滋”等。四川曾流傳“不為吃鍋巴,不繞竈台轉”,的民諺。過去,城鄉居民都很窮困,鍋巴一般不讓人随意吃完。往往把鍋巴積攢起來,曬幹收藏,留待春荒活緊之時,充糧度饑。所以,安徽境内沿江及皖南一帶有些人家吃飯時是不準吃鍋巴的,他們稱鍋巴叫“靠山”,看作抵擋饑荒災害日子的“依靠之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