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玉米核心産區?你知道嗎?海洋儲存了地球上約93%的二氧化碳,,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我國玉米核心産區?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你知道嗎?
海洋儲存了地球上約93%的二氧化碳,
并且每年清除了30%以上
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氣象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系列融媒産品③
這兩天,微博上有個熱搜是
#康輝第一次隻為一個人播報
在央視節目《你好生活》中
節目組安排康輝現場為
一名叫做程相文的老人
專門播報一次新聞
内容是《新聞聯播》對程老的報道
《中國飯碗盛中國糧食》
85歲的程老
是我國著名的玉米育種專家
他一生與玉米打交道
其中,他選育的“浚單”系列品種
在全國推廣種植3億多畝地
在黃淮海這座“糧倉”
夏玉米是主要秋糧作物
正是有着許多像程老一樣的人
把一生撲在田地裡
才護佑了
“中原熟、天下足”的美譽
往期回顧:讓魚米之鄉稻滿倉!氣象人要做點啥?| 長江中下遊地區
1
什麼是夏玉米?
從農業氣象的角度看,黃淮海秋糧産區囊括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省。在這裡,夏玉米是主要秋糧作物之一。夏玉米一般是指冬麥區麥收後種植的玉米,播種期在5月中旬至6月末。
春夏玉米區别在于種植時間的不同。春玉米是春天4月份播種,秋天收獲,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夏玉米是夏季播種,秋天收獲,收獲時間稍晚于春玉米,主要分布在黃淮海等地區,多與冬小麥等越冬作物輪作。
2
夏玉米對國家糧食安全
意義何在?
在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中,玉米是唯一一種集糧(食)、飼(料)、經(濟)和果(蔬)于一體的多途兼用作物。
黃淮海地區是我國三大玉米主産區之一,也是我國最大的夏玉米主産區。該地區夏玉米播種面積1.8 億多畝,占全國玉米總面積的35%以上,總産量占全國玉米産量的36%左右, 在我國秋糧生産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黃淮海地區,北起長城,南至桐柏山、大别山北麓,西倚太行山和豫西伏牛山,東瀕渤海和黃海,其主體為由黃河、淮河與海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的黃淮海平原(即華北平原),以及與其相毗連的魯中南丘陵和山東半島。
除了夏玉米,黃淮海地區秋糧種植還包括大豆、水稻、谷子等。4省秋糧總産約占全國秋糧比重的18.8%。同時,四省總人口已超過3億。能讓這裡的人民吃飽飯,對于全國糧食安全的意義,不言而喻。
3
影響該區域糧食生産的
氣象災害有哪些?
玉米喜溫暖,全生育期要求較高的溫度;植株高、葉面積大,生長需水量大。
黃淮海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氣溫高、蒸發量大,無霜期在170~220天,夏季降雨量占全年70%以上。雨熱同季,多集中在 6~8 月份;光溫同期,與夏玉米生長期需求一緻,使得該地區成為夏玉米的理想種植區。
但黃淮海地區風、雨、旱、澇、熱和低溫寡照等自然災害頻繁,且年際變化大,病蟲害此起彼伏。玉米單産在年份間極不穩定。所以這裡的秋糧收獲如何,還要看當年的天氣氣候。
今年主汛期,黃淮海地區天氣氣候特點在于降雨偏多
海河流域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51.2%,為1961年以來曆史同期第三多;淮河流域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34.4%,為1961年以來曆史同期第四多。特别是河南省,降雨量為1961年以來曆史同期最多。
總體來看,今年影響黃淮海地區秋糧夏玉米生産的氣象災害主要是雨、澇。當前,黃淮海地區的夏玉米進入乳熟至蠟熟期,為保障糧食安全,各地氣象部門積極行動起來。
4
保障糧食安全
氣象部門做了什麼?
河南:關鍵詞“減損”
河南是農業大省。河南糧食播種面積在全國排在第二,其中小麥播種面積排在第一,占全國小麥面積1/4。同時,秋糧産量占河南全年糧食産量45% ,其中夏玉米是絕對的産糧主力“選手”。
曾指出,把河南糧食抓在手裡,全國糧食豐收就有了基礎;河南要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
近年來,河南“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持續推進高标準農田建設。氣象為農服務能力與水平也在全國位列前茅。
但在今年汛期,河南多地經曆了極端暴雨災害,多地農作物種植區受到影響,作為全國糧食主産區,農業災後生産對保障秋糧安全尤為重要,“減損”成為秋糧為農氣象服務的關鍵詞。
為确保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在強降雨發生後,河南氣象部門立即啟動氣象、農業專家聯盟平台,跟蹤調查農田受災、成災及絕收地塊補種改種情況,并加強衛星遙感技術應用,發布《全省洪澇水體衛星遙感監測》報告。針對7月以來的11次大到暴雨天氣過程,該省均第一時間組織氣象、農業專家會商,确保秋糧生産對天氣的應對做到心中有數。
為更好地服務河南農業救災和生産恢複,9月8日,國家氣象中心生态和農業氣象中心與河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聯合開展秋作物洪澇災害影響調查,指導當地種植戶排除田間積水、翻耕散墒,及時補種改種,降低後茬作物(冬小麥)的播種影響;省氣象局分别與省農業農村廳、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進行專題會商,就秋作物産量形成、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受災面積等進行深入研判。
9月8日,調查組赴新鄉衛輝市、延津縣開展秋作物洪澇災害影響。
随着秋糧進入收獲關鍵期,9月23日,來自省氣候中心、氣象科研所和農技站的專家,通多種渠道,分别對秋收秋種期間天氣、農事安排進行全面深入分析,指導合理安排秋糧收獲和麥播工作。
河北:關鍵詞“穩産”
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北,地理位置上拱衛京畿,糧食是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
2021年,河北秋糧作物生育期大部分時間、大部分地區光溫适宜、墒情充足;但與河南類似,7月中旬以來,河北省也出現多次大範圍強降水過程,部分地區出現旱澇急轉。在夏糧豐收的基礎上,把秋糧的好局面“穩”下來,是其今年秋糧氣象保障的關鍵詞。
7月23日,河北省發布《2021年河北省主要秋季糧油作物中後期田間管理及災後應對技術指導意見》,指出各地要按照穩面積、穩産量的要求,抓好田間災後管理,對絕收地塊要因地制宜補種荞麥等生育期較短的其他作物,力争重災區少減産、輕災區保穩産、無災區多增産。
7月26日,河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農業氣象技術人員趕赴多地,開展針對集中強降水對秋作物影響的實地調查。
河北省巨鹿縣氣象局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秋糧作物受災情況調查和專項服務。
8月3日,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召開農業防災減災會商會,共商7月以來天氣條件對農業造成的不利影響以及災後補救措施。農氣專家現場介紹了天氣氣候預測及對農業生産影響。
同時,河北多地氣象部門組織業務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玉米生長情況調查,為秋糧收獲作準備。秋收秋種開始後,一份份最新雨情信息和預報,通過微信群等渠道,發送到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戶手中。
山東:“靶向”服務
連續7年糧食總産量破千億斤的糧食大省山東,今秋玉米苗情長勢是近年來較好的一年。該省在夏糧面積增加90.1萬畝的基礎上,秋糧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17.5萬畝。
山東省氣象部門密切關注天氣形勢變化,積極與農業農村、生态環境、水利、應急管理等部門聯動,聯合派出專家,奔赴一線開展農業技術指導,為農民豐産增收保駕護航,為糧食收購市場平穩運行奠定良好基礎。
9月17日,山東省菏澤市氣象局志願服務隊将氣象服務送至田間地頭。
山東省氣候中心每年都會針對全省糧食從播種到收割開展“靶向”服務,當好為農服務“店小二”,服務保障鄉村振興、糧食安全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通過一年兩次的秋糧生産形勢預估,從氣象條件、氣象影響預估、病蟲害發生風險等方面着手,打好服務“組合拳”。
今年,山東全省280家糧食産後服務中心,均根據氣象服務信息為農戶提供了糧食産後代清理、代烘幹、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等服務,全力保障儲糧安全。
山西:聯合開展監測預警
今年以來,山西省氣候形勢總體有利,特别是在秋糧作物的播種期、出苗期和拔節期降水适時、充足,土壤墒情好于去年,好于常年。不過,今年秋糧生産也經曆了局部幹旱、洪澇、病蟲害等多重災害,豐收可謂來之不易。7月中旬至8月中旬,山西省西部和北部局部地區出現了旱情,在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積極應對下最大限度減輕了旱情的影響。農業農村部門與氣象、水利、應急等部門建立氣象會商機制,開展分月分季氣候趨勢預測研判,制定避災防災減災指導意見,分災種、分作物制定防災減災工作指南,組織開展奮戰100天抗災奪秋糧豐收行動,最大限度減輕了災害損失。
針對極端天氣多發的狀況,氣象部門與農業農村部門、水利等部門聯合開展雨情、水情、墒情、旱情的監測預警,并第一時間通過氣象直通式服務等多種渠道發布,今年以來累計發布50餘次。與農業農村部門、水利、應急等部門建立會商機制,及時組織專家會商,科學制定防災減災救災措施,今年以來累計會商10餘次。
作為傳統農業種植區
黃淮海地區
雨熱同期、光熱豐富、水源充足
孕育了曆史悠久的農耕文化
但也是在這裡
季風氣候降水年際變化大
雨多釀災,雨少緻旱
随着氣象科技的進步
這裡的人們已從“看天吃飯”
向“知天而作”發展
将碗裡的這口“中國糧”
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