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不可及》改編自真實事件。
1992年,法國富豪菲利普•博爾戈在玩滑翔時發生意外,導緻四肢癱瘓,一個出身阿爾及利亞的看護,陪他度過了接下來的十年時光。
菲利普将這段經曆寫成了一部名為《第二次呼吸》的自傳,《觸不可及》即是以這本小說為藍本。但做了一個重大改動,将主人公從阿拉伯人變成了黑人,更加突出了人物關系的對比張力。
這是新世紀以來最成功的法國電影,打破了本土票房記錄,全法國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去影院觀看了這部電影。
雖說劇情略顯老套,無非是兩人化解矛盾互相和解的故事,但《觸不可及》将老酒喝出了新味兒,在故事中塞進了移民辦這一敏感話題,真實、動人、有趣、自然。
倒叙開場,一個黑人帶着一個中年白人男性在公路上飙車,引來了警察的追捕,黑人和白人心照不宣地演了一場戲,白人口吐白沫,唬得警察一愣一愣的,兩個戲精表現得如此出色,甚至讓警察開道護送他們去醫院。
緊接着,故事回到了正常時序。鏡頭給了幾雙鞋的特寫,幾個年輕人西裝革履,腳踏皮鞋,而隻有一個黑人小夥穿着一雙破球鞋。
他叫德瑞斯,是個剛出獄的問題青年,來應聘富翁家私人看護的職位。富翁叫菲利普,在一場跳傘運動中出了事故,雖思維敏捷健全,但卻隻剩頸部以上可以活動。
面試者們履曆完美,經驗豐富。但他們的關愛之中,卻多多少少摻雜着對殘疾人的憐憫。
可德瑞斯一進門兒,就把一張紙拍在桌上,隻要菲利普簽名,證明他來過這兒,以此領取政府的失業救濟金。
年輕氣盛,無所畏懼,讓菲利普選擇了他。
德瑞斯的家庭是一個典型的社會底層移民之家,好幾口人擠在一個逼仄的公寓。他們沒法進入主流社會,在邊緣遊蕩。
德瑞斯和菲利普雖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但他們的生活習慣、思維差異都天差地别。
菲利普是傳統歐洲貴族教育出來的精英,學識不凡,談吐優雅。但同時他也必須恪守上流社會的規則,克制、隐忍,對一切事都不露聲色。
而德瑞斯的生活信條就是快樂,比起照顧人,他更擅長的是酒色财氣:貪圖女助理的美色,把叉子叉到菲利普眼睛上;把滾燙的熱水倒在菲利普腿上,就為了試試他是否有知覺;甚至還在自己的房間裡招ji。
但菲利普缺的,正是這種享樂主義。
在生命僅限的時光裡,甯願心随我動地放肆,也不願随時像一個垂死者一樣向旁人乞求幫助,這是一種對生命的敬意與尊重。
他們在彼此身上都看到了失去的東西。菲利普身在大富之家,從小便被教育要成為萬人膜拜的強者,而其實一次事故就能把他打回原形,脆弱無力。
德瑞斯的生活也是一團亂麻,移民者都有一個大家庭,但往往迫于生計,家庭關系并不融洽,他的媽媽日夜操勞,疏于對子女的管教,弟弟還有混黑幫的痕迹。
德瑞斯看到了菲利普對亡妻的深情,對家庭生發出新的認識,從對抗走向和解。
兩個天差地别的人慢慢開始互相了解,幫助彼此構建新的人生。
電影總會讓人想起《遺願清單》來,卻更加深遠,有着更為強烈的化學反應。一個殘疾富人,一個貧窮黑人,千差萬别,卻撞出無數玄妙花火。這可能得益于法國人天生的浪漫藝術特質,故事哀而不傷,反而充溢着溫情。
這部電影最讓人稱道之處,便是對人物塑造的流暢,成長曲線清晰動人,又不失諧趣,走的是高雅幽默的路線。電影并沒有價值判斷“俗”與“雅”孰高孰下,而是放在同一鍋清湯中,互相融合,激發濃烈香氣。
在電影前半段,大多聚焦在兩位主角的互動,營造出一種理想的友誼烏托邦。但他們終歸還是要面對各自的現實。
菲利普在事故之後封閉自己,逃避生活的挑戰,跳傘成了他的精神死穴。
而德瑞斯還要處理自己的家庭問題,管教他處在犯罪邊緣的弟弟,如果繼續留在菲利普家,他沒辦法兼顧兩方。
總是要分别,有些人隻能陪你走一段路。
故事是簡單的故事,但導演在其中注入了深刻的社會思考。德瑞斯臨走前,菲利普才知道那并不是他的本名,他隻是個被領養的孩子,五歲便從塞内加爾來到了法國,久而久之,連自己的名字也失去了。德瑞斯帶有很強的象征意義,代表了歐洲文化對移民的沖擊。
觸不可及,我認為它想表達的反而是,隻要你願意真誠地伸出雙手,便能觸碰到珍貴的東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