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你會為孩子的未來做些什麼

你會為孩子的未來做些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20:12:13

你會為孩子的未來做些什麼(你對孩子最大的期待是什麼)1

文 | 潤潤媽媽

本文由:三個好媽媽(Goodgoodmoms)

暑假期間在一些機構的家長休息區等兒子上課的時候,經常聽家長們在抱怨現在的教育模式,埋怨老師的面部表情,說話語氣,指責老師對自己的孩子關注度不夠。

這些現象到底有沒有?我覺得會有這樣的個别現象在機構,在學校,在極少的老師身上發生。

那天和兒子學滑闆沖浪的時候,幾個媽媽們一起聊天,有兩個媽媽說:“你運氣不錯,你們家那個孩子的教練有耐心,也好好教課,你看你們家孩子就學的快,就愛學。我一會就給我們家孩子換個教練,我們那個教練一點耐心都沒有,總兇孩子,弄得孩子都覺得沒面子啦!在裡面都哭啦,這麼學下去能有效果嗎?”

另外一個媽媽乙又開始說:“他們太較真啦,就是一個玩,開心就好,幹嘛逼孩子?”

聽了媽媽乙的話,我在想可能真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沖浪課程對我來說真算是比較燒錢的課程。怎能就是讓孩子任性的“玩耍”?我終于按捺不住自己啦!開始加入到媽媽團的閑聊中。

我:“您給孩子也是剛剛報名的吧?”媽媽A;“是啊。”我:“您為什麼想起給孩子報個沖浪課程啊?”媽媽A:“孩子從小膽子就小,剛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很長時間都不适應,一緊張就摳手指甲,我想讓孩子鍛煉一下膽子。”我:“您除了想讓孩子鍛煉一下膽子以外,是不是也想增強孩子的适應能力和耐挫感,所以才選擇了這麼刺激的運動課程。”媽媽A;“對啊…….”(後面的對話略過)

暑假期間好多機構門口坐着滿滿的家長在等待孩子下課,那麼我們作為家長給孩子報了這麼多課外興趣班,學知補習班,我們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大白話很粗糙簡單概括就是;希望孩子長大後過的好,過的比家長好,過得舒心。

其實家長們最終的目的就是想培養自己的孩子具有探索世界,适應世界的能力。

很多時候,我們對“世界”的定義就是與真實的外部世界相關的曆史文化,社會生活,生活技能,自然科學等的連接。于是在學校裡,在機構裡我們讓孩子學知識,學技能。可确實忽略了家庭教育,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世界”還指向于我們的内心世界,我們是否引導培養過自己的孩子去探索自己---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懂得規劃自己的人生方向。

這種“内向”不斷自我認識,自我探索的能力,很多時候正在被我們的家庭教育所忽視。直至今日在一些孩子高考填寫志願的時候也會受父母的掌控,家長指導孩子所有的能力一定是向外“探求”市場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們就學習什麼?什麼産業在當下最有錢途,我們就學什麼。孩子,你聽話,不用想太多。

真不用想太多嗎?如果哪天熱門專業變了,也許家長先會說是運氣不好,孩子受如此思維模式影響可能第一抱怨的就是父母

一些家長在問我:“我們家孩子搭積木如果沒弄好,就一下全推到,如果别的小朋友比他搭的好,他也是全部推到,給自己氣的青筋都爆出來啦,我看着又着急又心疼,該怎麼辦啊?”

有的家長帶孩子,當孩子摔倒的時候,家長為了緩解孩子的痛苦會使勁拍打地闆說:“壞地闆,打死你,踢死你,讓你欺負我們寶寶”。

你會為孩子的未來做些什麼(你對孩子最大的期待是什麼)2

我們潛移默化的告訴孩子:你走路不穩,學習不好,膽子小,是老師沒耐心,是學校環境不好,是同學影響不好……

一切都是外化的原因,與你無關,都是别人,都是外在原因不好。

一切都是客體關系沒适應好你自體關系,與你無關。(這種觀念在生活中很常見的,但是在心理學上這個觀念是不成立的,錯誤的,下面我們會逐一解釋)。

我們很多時候忽略了讓孩子自我探索,自我發現的過程,一批批的巨嬰男還沒有完全斷奶,就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齡,一心想娶個有能力有愛心媽媽的替身,怎奈遇到更多的都是沒有公主命但是一身公主病的大小姐。

如果都是如此情景下,孩子怎麼過的好,過得舒服?

當家長們寄希望于機構改變孩子膽小,懦弱,缺乏耐挫感之前,先從家庭入手,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我覺得會更有效,更節省經濟成本,時間成本。

一次,一個5歲娃娃家長抱着來找我做測評,孩子一直哼哼唧唧就是讓媽媽一直抱着,好不容易同意在紙上給我畫個圓形,整個手攥着筆,用手掌用力,大臂和小臂的共同扭動才畫了一個模模糊糊,根本不是圓的圓形,孩子離心髒越遠的小肌肉就越沒有力量,平時一定是很少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

那麼,這個孩子怎麼面對小學一年級的課業生活呢?

家長很是着急問我:“在您這訓練兩個月的一對一課程,可以嗎?”我很婉轉的告訴家長先讓孩子從每天洗一件自己的小衣服開始,先讓孩子自己動手吃飯開始,先讓孩子學會自己上樓梯,不再抱着開始…….結果咨詢測評結束後,這位母親很自然的幫孩子把鞋穿好,給孩子拉開洗手間的門,給孩子脫下褲子,孩子如廁完畢,家長按下沖水,然後蹲下身子給孩子提褲子。

在孩子媽媽沖水期間,孩子完全沒意識要自己趕緊把褲子提起來。出了工作室下台階的時候,孩子回身說:“媽媽抱“孩子的母親看了我一眼,很尴尬的笑了笑說:”您放心,回家就讓他練起來。”

舉例到這裡我就草草收筆了,咱們從心理學上角度聊聊為什麼家庭關系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吧!

自體關系和客體關系,一聽自體關系和客體關系對于一個不了解心理學的人來說覺得太繞口,繁瑣。

簡明扼要的解釋。

你會為孩子的未來做些什麼(你對孩子最大的期待是什麼)3

埃裡克森把人生的第一階段嬰兒期(0-1.5歲)稱為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沖突。把第二階段幼兒期(1.5-3歲)稱為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沖突。通俗的講就是依賴和獨立。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在這一時期孩子生理自我開始成熟,在孩子第一次說出“我”這個字的時候,他開始将自己與環境區分開來,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這個時期的孩子有着很強的獨立傾向,自立的意思就是分清自己的事情獨立去做!

當孩子學會了走路和說“不”,獨立性已經呈現。 這個時候,适當的放手有助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如果父母不放手,過分幹涉,包辦代替,保護過度等等。孩子的獨立性就會收到壓制,導緻“分離---個體化”受阻。

父母為什麼不放手?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父母自己還沒有完成“分離---個體化”。他們可能還依賴于自己的父母或是配偶,(不單純指經濟上的依賴)這種情況在女性中多為普遍。這樣的女性會在生育後把重心轉移到孩子身上,與孩子舍不得“分離”,不會在适當的時候放手,從而阻礙了孩子的“分離---個體化”。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養育者和孩子們一起生活,情感互動。

養育者的一言一行,包括養育者家庭成員關系,養育者和外部人員的交往态度,養育者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内心成長過程。

  遇到任何困難挫折家長先引導孩子自己總結失敗的原因,和應對措施,這樣日積月累的和孩子一同面對挑戰和挫折。

引導培養自己的孩子去探索自己---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懂得規劃自己的人生方向。

  先讓孩子找内因,戰勝自己,自然也會戰勝所有外在的恐懼。

舉個例子:

在外地培訓的時候一個美女老師問我:“老師,我覺得我老公又窮又沒本事,我現在過得一點不幸福”。我的回答是;“你覺得你對你先生的這些評價在你身上有嗎?我們喜歡一個人,是因為他身上有我們沒有的東西。我們讨厭一個人是因為他身上有和我們一樣的東西。”

作為家長,作為母親我們應該在與孩子早期的親密交往中,讓嬰兒逐步獲得有關自我和以母親為代表的客觀世界的完整印象,并最終成為一個能獨立生存,适應社會,建立正常人際關系的個體。

客體關系理論認為,嬰兒與母親和其他早期養育者“這些早期的客體關系”,決定着孩子未來的人際關系,家庭幸福和事業高度。

在給孩子報名各種興趣課外班的時候,我們給孩子選擇的機會,但是也要告訴孩子一旦選擇了,就要堅持,嚴于利己,尊師重教,适應集體……放手讓孩子成長,努力讓孩子離“長大過得好”這個目标更近一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