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第三章總結

道德經第三章總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00:08:12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整個第三章,講得是聖人立教治世的具體操作過程——聖人立教,教化百姓,天人合一,返璞歸真。

“不尚賢,使民不争鬥”

此處“賢”應取本意,多财,如果引申為“多才”就錯了。這個字造得很形象,從臤從貝。“臣”是屈從的含義,“又”是手,“貝”是錢,連起來就是屈從、謹慎地用手拿住錢。天下攘攘皆為利來,老子提出“不尚賢”,不提倡百姓過度積累金錢财富,這樣百姓就不會相互争鬥名利了。

道德經第三章總結(正解道德經第三章)1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這句話是前一句的遞進,是老子對後世的預言,非常準确。難得之貨,是有錢未必能買到的東西,百姓尚賢,追逐錢财,發展下去必然會囤居積奇,追逐稀罕之物,從而引發更大的争鬥。後世一塊“和氏璧”,引發多少無端的争鬥?

盜,這個字,上面的兩點原來是水,上半部通“欲”,下面是個“皿”,把欲望放進器皿,這就是欲壑難填。

道德經第三章總結(正解道德經第三章)2

如果一個社會全民狂熱追逐金錢,必然會形成攀比、争鬥的社會風氣,無法淡泊,人心就回歸不了純樸天性,也就沒有人願意去追求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了。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如果一個社會瘋狂追逐金錢,一定會最終變成成竊賄成風、男盜女娼的社會,再往下演化下去,民心則會大亂,社會上就會湧現出陰謀家和野心家們,把整個社會弄得一團糟。

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見可欲”。把讓人産生欲望和追逐的東西給清理掉,那麼民心就平和了。在這裡,《道德經》不是反對百姓追逐“可欲”,反對百姓追逐金錢财富,而是對聖人治世提出的高要求,民心大亂的責任在于統治者,因此主張将“可欲”與百姓隔離,或者徹底消滅“可欲”。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虛心、實腹、弱志,強骨是讓人返璞歸真的過程。虛心,指的是降心火。

人的心火降下來,腹水就會充實,情志就不再叢生,人的欲望就變少了。欲望少,人的精髓充實,筋骨自然堅強,内心平和,延年益壽。

如果這句話反過來,實心、虛腹、強志、弱骨,那就回到了前幾句所描述的人人追逐金錢、男盜女娼、野心家出沒的亂世了。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此句承接前文,心火旺,腹水空,人就會心亂志狂,百欲叢生。欲望多,源于人純樸的天性的喪失,因此就需要通過追求身外的事物來彌補自我的匮乏,欲望越多,失去自我就越多,離道越遠。

在當代, 欲多志狂其實是一種病,它使人的精髓消耗,造成人體的各種亞健康和焦慮症。

那麼,聖人治世,就會讓百姓無知人道之僞學,繼而遠離人道之奇欲望,回歸純樸,守天不離。

“為無為”,是後續動作了,無欲則無為,百姓敬天禮道,心氣平和,精氣充足,筋骨強實,返璞歸真,複歸純樸,社會上就難有作奸犯科、陰謀詭詐之人。因此,“為無為”的結果是“無不治”,人皆存其真,所以一切無需治理,合道而治。

關于“無為”,流俗的解讀為放任、不幹預,使得很多人誤解老子思想。另外,還有一些人說“無為”就是要杜絕一切的欲望,也是錯誤的。“無為”不是把欲望當做敵人和洪水猛獸,而是要杜絕多餘的欲望。

道德經第三章總結(正解道德經第三章)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