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墨是文房四寶之一,并且還是不可缺少的一種,畢竟想要寫字離開了墨水可是不行的。那麼古代的墨都是黑色的嗎?下面跟着小編一起來看看。
也有彩色的哦。
我國古代的墨不完全都是黑色,還有其它顔色的墨,如白色墨、黃色墨、綠色墨、青色墨、紅色墨、七色墨、彩金墨等。
墨,如果按照形狀可以分為圓形墨、橢圓形墨、長方形墨 、半月形墨、圓柱形墨、八角形墨、碑形墨、寶瓶形墨、編鐘形墨、腰元形墨、鳥獸形墨等。如果按照用途可分為普通墨、貢墨、禦墨、自制墨、珍玩墨、禮品墨等。
古代的墨是怎麼做的
作為文房四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墨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産生,我國作為擁有着五千年悠久曆史的國家,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早使用墨的國家。據相關記載,早在西漢年間,我國就開始使用墨了,并在之後的不斷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了油墨。
古代制墨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主要工序有煉煙、和料、制作、晾幹、描金等。
煉煙:是用不完全燃燒的方法從松枝或油脂中提取煙塵,分别得到松煙和油煙。燃燒時要嚴格控制火候、出入風口,掌握收煙時間,才能保證煙炱黑度、細度、油分、灰分。
和料:是先将膠用文火熬烊,投入色素原料和添加原料,充分攪拌,杵搗均勻。據說和料要反複錘敲達“十萬杵”,煙料和膠合料才能達到細膩均勻的程度,制成坯料。
制作:将坯料按規格搓拓成渾然無縫隙的墨果,壓入墨模成形,成為各種形狀,墨面印上了精細的裝飾圖案及文字。
晾幹:墨成形之後還要晾幹,有平放、入灰、紮吊三種方法。平放晾幹的初期,墨要不斷翻轉,使幹燥收縮時自然拱翹的墨體自行恢複平整。晾墨環境的溫度、濕度要嚴格控制,風大、陽光直曬、過分幹燥都會導緻墨内水分析出不均勻,以緻産生碎裂紋。另外,溫度過大也不好,會使墨出現黴變,影響墨的質量。
描金:墨幹燥後,還要将墨面上的款識紋樣作描金添彩處理。一般以上金色和銀色為主,故名描金。描金層要求光亮、整潔、色層均勻。描金的作用,不僅是好看,而且有密封作用,使墨保持一定的濕潤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