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盲審一般審什麼論文

盲審一般審什麼論文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08 19:15:41

盲審一般審什麼論文?光明日報記者 陳鵬新聞學博士生馬平川的20萬字畢業論文,正在盲審中,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盲審一般審什麼論文?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盲審一般審什麼論文(盲審抽檢趨嚴如何提高畢業論文評審質量)1

盲審一般審什麼論文

光明日報記者 陳鵬

新聞學博士生馬平川的20萬字畢業論文,正在盲審中。

盲審通過後,論文還要交由學校抽檢。這之後,她才能開始答辯。此刻,她忐忑不安地等待結果,“我和導師壓力都很大”。

臨近畢業季,鮮在微信群裡發言的導師提醒畢業生們,“認真準備論文答辯,不要掉以輕心”。

一個大趨勢是——論文盲審、抽檢力度越來越大。

從近兩年開始,江蘇大學等研究生學位論文實行100%“盲審”。論文查重方面也更加嚴格,查重甚至包括了中英文摘要和參考文獻部分。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再次确認:開展博士碩士學位論文和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加大高校評估整改督導複查力度。

前不久,南昌大學對網友反映的一篇存在問題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表示“零容忍”:自2022年起,停止該導師研究生招生資格,同時組織專家對該論文進行重新評審。

論文盲審、抽檢究竟該如何進行?什麼樣的論文會被判定為“不合格”?盲審、抽檢趨嚴後,畢業更難了嗎?

最大程度避免人情幹擾

論文的盲審和抽檢,采取由工作人員根據論文研究主題、關鍵詞等少量信息進行“指派”同行專家的辦法,這有效避免了“拉關系”“找熟人”等不正常現象,保證了程序上的公平公正。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趙世奎認為,這是當前最合适、最有效、最經濟的方式,能夠最大程度避免人情幹擾。

實際上,盲審和抽檢趨嚴,有迹可循。各省份和高校對碩士論文的評審工作也更加重視。

随着學術不端事件不斷被曝光,原本以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為主的盲審、抽檢,延伸至本科畢業論文。

2021年1月,教育部發布《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未來本科畢業論文抽檢将每年進行一次,抽檢對象為上一學年度授予學士學位的論文,抽檢比例原則上應不低于2%。該《辦法》提出,對查實涉嫌存在抄襲、剽竊、僞造、篡改、買賣、代寫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畢業論文,将依法撤銷已授予學位,并注銷該學生的學位證書。

“很多高校會在論文答辯之前,依托教育部學位中心的平台送審部分甚至全部論文,進行雙盲評審。此外,在論文答辯完之後,學術論文會面臨國家或省市的抽檢。也有的高校内部會制定‘往回看’的抽檢辦法,進行自我質量把關。”清華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傳毅介紹。

“保障論文質量根本要依靠導師指導和學生努力。”王傳毅介紹,答辯前,盲審一般會送3位以上的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進行評閱,若評閱成績不理想,可能讓申請人對論文進行修改,延期答辯,評閱通過後進入答辯環節,答辯由5到7位專家對答辯人的報告和論文進行評議,最後對論文進行打分。

即便畢業生順利通過盲審和答辯,拿到畢業證,還有一道論文抽檢環節。

2014年發布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規定,學位論文抽檢每年進行一次,博士學位論文的抽檢比例為10%左右,論文是直接從國家圖書館進行調取。2018年随機抽檢博士學位論文6572篇,占全國總數的比例為10.4%。

記者調查發現,根據各學曆層次論文抽檢辦法,雖然不同學曆層次、學科門類的抽檢評議要素各不相同,但論文判定方法基本一緻:隻要累計兩位專家給出“不合格”的評議意見,該論文便為“存在問題論文”。

嚴格的評審制度環節有助于論文質量的提升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陳洪捷曾以全國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抽檢專家評閱意見為研究對象,調查發現不合格學位論文大緻存在六大問題,包括:“作者科研能力不足”“論文規範性欠缺”“論文創新性和價值性不高”“文獻綜述質量較低”“作者學術态度和行為不端正”及“選題意義和嚴謹性不夠”,占比分别為38%、29%、13%、8%、7%和5%。

除了個體差異之外,部分學科也是出現“問題論文”的重災區。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2016)》顯示,2015年的抽檢中,存在問題的學位論文的比例分布在各學科門類,其中經濟學、教育學、藝術學門類的比例超過10%,管理學比例超過9%,法學超過7%,其他均在5%以下。

王傳毅認為:“新增的學位授權單位或高校中學科實力較弱的單位容易出現論文抽檢不合格。此外,專業性弱、門檻低的‘軟科學’更容易出現不合格的論文。”

抽檢的目的何在?王傳毅坦言,嚴格的評審制度環節有助于論文質量的提升,但是抽檢隻能解決論文質量的底線問題,解決不了高線問題,而産出真正推動科學進步、産生巨大經濟和科技效益的論文一定不是靠抽檢所保障的。“研究生質量培養的重點,應放在導師指導和培養環節優化上。當抽檢本身承擔了評判論文是否通過的責任,會在一定程度弱化導師和培養單位的主體意識。”

應建立問題論文的申訴複議制度

近日,中國礦業大學收到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反饋的該校2018至2019學年博士學位論文抽檢結果:抽檢結果全部合格,博士學位論文總體質量趨好。“抽檢率達到15%,是近年來抽檢數量最多的一年。”

随後,該校研究生院官網通報稱,從2020年獲得碩士學位的2980篇學位論文中抽取520篇進行了校外同行專家雙盲評議。抽檢的學碩論文103篇,被認定為“存在問題學位論文”3篇;抽檢專碩論文417篇,被認定為“存在問題學位論文”23篇。通報提醒“存在問題學位論文”的相關單位,要求指導教師和學生對論文進行修改完善,按時提交存檔。

從評審專家的角度看,論文質量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但對論文質量的評價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專家個人偏好不同、評價尺度差異等因素的影響。趙世奎坦言,比較而言,理學、工學等學科論文評價的共識度明顯高于教育學、文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學科。

“當前論文抽檢還存在學科匹配精度的問題,即被抽檢論文很難精準匹配到同行。即使是按照二級學科或論文關鍵詞匹配,也有可能送在‘最熟悉的陌生人’手裡,特别是對于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的論文,論文抽檢有造成‘誤傷’的可能性。例如,同樣是做車輛研究,有人做新能源電池,有人做無人駕駛,方向差異非常大,需要針對交叉學科制定專門的論文抽檢辦法。”王傳毅說。

“從博士生的角度看,在确定論文選題、設計研究内容和路徑的過程中,為了迎合不同專家可能存在的評審品位的差異,部分博士生可能會更加傾向于選擇相對保守、傳統的策略,形成一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學術氛圍。”趙世奎透露。

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她的博士畢業論文曾在盲審中被判定為“不合格”論文,經過個人申訴後,由學院學術委員會組織專家重新評審。由于論文質量過硬,該論文還被評為學校當年優秀博士論文。

有研究指出,同行評議并非完全客觀,其效度和可靠性備受關注。如何避免論文在抽檢和盲審中出現“被誤傷”?

在盲審的規則約束下,提高評審質量的關鍵,一方面在于同行專家的遴選,應盡可能做到“小同行”;另一方面應建立問題論文的申訴複議制度,對于少數專家評價意見存在較大分歧、明顯差異的“非共識”論文質量,重新作出審慎裁決。趙世奎建議,從長遠的制度設計看,變盲審為明審,同時将論文評審專家及其評審意見公開,接受社會監督,不僅有利于提高評審專家的匹配度,對論文質量作出更客觀科學的評價,也有利于營造客觀公正負責任的評審文化。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7日08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