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視導讀:熱鬧的春節檔已經結束,正月初七,大家紛紛回到工作崗位上。但是,春節檔上映影片的競争遠未結束。
在這一周裡,微博博主@電影票房 創造了一個新的“計量詞”——“熊”。
根據語境,相信大家不難猜出,“熊”這個計量單位,标準是《熊出沒》大電影的票房,而圖中統計時,《流浪地球》達到5.56熊,則指的是《流浪地球》票房達到《熊出沒》的5.56倍。
而在數部以“熊”為單位的統計微博下,熱評也有着這樣一句話:“熊出沒是檢驗質量的标準啊!幾部影片的口碑票房都趕不上熊出沒,連兒童片要求都達不到,還想糊弄聰明的中國觀衆嗎?”
《熊出沒》赫然成了中國版的“名作之壁”。
不熟悉日漫的朋友們,可能并不了解“名作之壁”這個概念。這個名詞是由一部名為《無限斯特拉托斯(Infinite Stratos)》(又簡稱《IS》)的銷售成績而來。這部動畫于2011年播出時,因其爛俗的設定被吐槽到體無完膚。但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其銷量達到了驚人的三萬。
所以就導緻了一個問題……如果一部新片子号稱優點無數,但最終銷量卻并沒有比過《IS》的話……那麼這些優點的存在就非常尴尬了。
于是其便有了“名作之壁”的稱号——IS之下無名作。
《熊出沒》這一次也是如此。票房高于《熊出沒》的電影都各有優秀與可取之處,而《熊出沒》卻因為各種原因,達成了票房、貓眼評分的高分與豆瓣電影的低分。而春節檔的其他片子,在票房排位上低于《熊出沒》的電影,則算是不如意之處蓋過了優點了。
銷量低的不一定是爛作品,銷量高的一定是好作品。即使相對爛俗,《IS》也是各種元素的集大成者,外加于當時而言合格的特效,引來受衆的購買欲也非常合理。
有褒有貶的《熊出沒》成為了分水嶺,不是更加合理嗎?
更何況,它分水嶺的地位并不是這一次的成績帶來的,而是連續六年成功帶來的品牌效應。
從2014年的《熊出沒之奪寶熊兵》開始,《熊出沒》系列便開始了連續六年的春節檔争奪。這六部大電影的成績,也是在穩定地逐年上漲。
(圖片來自貼吧網友@洋山之芋3代 的2019年1月的統計)
參考這張統計,《熊出沒》的全部大電影都進入了國産動畫票房榜前十,這一次的《原始時代》,或許還要挑戰自己去年《變形計》創下的記錄。
《熊出沒》電視動畫被人頗多诟病,但是其電影雖然豆瓣評分不高,但在貓眼、淘票票分數的分數卻都十分可觀。
IP知名度高是一方面,春節檔上映的動畫電影合家歡的“大人 孩子”模式是一方面,但是無論如何,擁有作為商業片可以稱之合格的内容、能夠讨好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這種成功并不是單純依靠着所謂電視動畫的IP而來的。不然為何《喜洋洋》等其他IP的系列電影不能接連成功呢?
這裡的關鍵首先是技術。在看過了《熊出沒》的電影之後,有的大人将熊出沒的動畫稱為了“番外篇”。畢竟,《熊出沒》的動畫雖然是3D動畫,但畫面質量明顯很粗糙。
與一向被诟病的粗制濫造、缺少細節不同,《熊出沒》的電影将毛發做的非常細緻。而毛發正是特效中最花錢的部分之一。
在靜态圖和動态圖都非常明顯,毛發看起來十分柔軟。《熊出沒》的3D技術,或許已經在國内領先了。
坦白講,這些畫面,若從技術角度分析,還是比不上國外諸多大廠(迪士尼、夢工廠、藍天工作室等),畢竟這樣的技術從《冰河世紀》甚至更早,國外便早已開始研究使用。而那已經是十七年前的片子。
但更重要的,還是每個人都能看出的電影的劇情中創作者的情感和心血。
這一次的《熊出沒原始時代》,講述的是一個簡單的、關于成長的故事。但是除了提到的不簡單的技術,還有其他的用心我們可以看得到。
影片的作曲,全部來自于著名作曲家:阿鲲(代表作《舌尖上的中國》《紅高粱》)。
根據《熊出沒》的相關報道,張韶涵所演唱的主題曲由英國皇家愛樂樂團伴奏。
或許在觀看電影時,孩子們所能記住的隻有可愛的小狼女,機智的熊大熊二,對于配樂隻能随口哼一哼,最終這樣的記憶被其他事情覆蓋。
但總有人能記住,當熟悉的聲音想起,回憶也會被喚醒。就像《精靈世紀》的《霞光》。
這一次,《熊出沒》變成計量單位是@電影票房 開的一個小玩笑,但《熊出沒》能夠成為計量單位,能夠成為“名作之壁”,靠的還是其中的用心和質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