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宗室爵位一共分為12級,最高等級為親王,其次是郡王,他們統稱為王爺。比如,乾隆皇帝的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分别被封為履親王、榮親王,皇六子永瑢被封為質郡王。
不過,在一些影視劇裡,又出現了鐵帽子王的稱謂。比如,在周星馳、吳孟達主演的喜劇電影《武狀元蘇乞兒》裡,就出現了一位鐵帽子王僧格林沁(在電影裡叫僧格林參),将吳孟達扮演的廣州将軍吓得體如篩糠、魂飛魄散。
那麼,鐵帽子王又是什麼來頭呢?
這得從宗室爵位的承襲制度說起。
在中國古代,宗室爵位的承襲制度分為兩種。一種是世襲罔替,即爵位能夠無限次承襲下去,而且承襲時原有爵位不降等級。如果父親是親王,傳襲給兒子時,也是親王;如果父親是郡王,傳襲給兒子時,仍然是郡王。一種是降等襲爵,即爵位在承襲時,會比原來的爵位降低一等。如果父親是親王,傳襲給兒子時,降低一等變成了郡王;如果父親是郡王,傳襲給兒子時,降低一等變成了貝勒。
明朝采用世襲罔替制度,所有的宗室爵位都能無限次承襲下去。明朝宗室子弟的生育能力又很強大。這樣一來,就導緻明朝宗室爵位泛濫成災,親王、郡王到處都是,鎮國将軍、輔國将軍數不勝數。到明朝萬曆年間,宗室人口已達157000餘人。國家要耗費大量的财力、物力,來供養如此龐大的宗室人口,以至于到了明朝末年,朝廷财力枯竭,國庫空空如也。
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訓,廢棄了世襲罔替制度,采用了降等襲爵制度。以親王為例。一方面,世子在承襲爵位時會降一等,變為郡王。另一方面,除了世子之外的其他兒子并不能自動獲得爵位,還必須通過騎射考試來獲得爵位。
乾隆皇帝皇四子叫永珹,被封為履親王。1777年,永珹病逝,長子綿惠承襲爵位,降為履郡王。綿惠沒有生育兒子,過繼了一個兒子叫奕綸。1796年,當綿惠病逝後,奕綸承襲爵位,再降一等為貝勒。
這樣一來,不管是親王還是郡王,承襲到若幹代後,就會變成“譜列銀潢,名登《玉牒》”,卻“身無職級,竟至與齊民無别”的閑散宗室。乾隆皇帝考慮到皇族的尊嚴,賞與四品頂戴和四品武職補服。然而,這僅僅是一種虛職,并不會實際赴任。如果閑散宗室“不知自愛”,犯了過錯,還會被革去頂戴,真正變成了平民。
降等襲爵制度避免了國家供養龐大宗室人口現象的發生,功德無量,但也會産生另外一個問題:宗室成員對國家的向心力不夠。反正爵位傳承到一行階段後,我家就變成了閑散宗室,大家為什麼要努力為國家做貢獻呢?針對這種情況,清朝又允許對國家作出特殊貢獻的部分王爺實行世襲罔替制度。
這類王爺,就被稱為鐵帽子王。
在清朝初期,出現了8個為國家立下大功的開國王爺,享受世襲罔替的待遇。他們分别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衮、豫親王多铎、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這裡面有6個親王和2個郡王。
清朝中期,再次出現了1個為國家立下大功的王爺,享受世襲罔替待遇,他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怡親王胤祥。
清朝晚期,先後出現了3位享受世襲罔替待遇的王爺,分别是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由于清朝已經進入日薄西山階段,恭親王和醇親王隻傳了兩代,慶親王隻傳了一代。
看到這裡,大家明白了嗎?親王、郡王屬于清朝宗室爵位序列,鐵帽子王是享有世襲罔替待遇的親王、郡王。親王、郡王未必一定能享受鐵帽子王的待遇,而鐵帽子王一定是親王、郡王中的一種。
在電影《武狀元蘇乞兒》裡出現的僧格林沁親王,爵位是“紮薩克博多勒噶台親王”。這是屬于蒙古親王,雖然也享受世襲罔替待遇,但與清朝12位鐵帽子王不一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