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頭條搞創作第二期#
《紅樓夢》是一個大悲劇,一個徹徹底底的悲劇,所有人的命運都随着賈家的傾覆而滑向悲劇的深淵。
不僅賈家敗落,王家、史家、薛家也跟着一起滅亡,所有人最終都落得悲慘的下場。
很多人都在關注着那些美麗的女性的結局,紛紛給出各自的解讀。
但對于賈寶玉的結局,大家的看法是一緻的,那就是看破紅塵後出家做了和尚。
可是,這并不是賈寶玉最終的結局。
他的結局遠遠不是一句出家就能概括的。
其實他的結局比出家更讓人唏噓不已,更加殘酷。
在小說開頭的第二回“賈夫人仙逝揚州城 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中,已經把寶玉的結局給我們畫出來了。
1、寶玉真的是嫌棄寶钗才出家的嗎?寶玉出家這個結局是大家公認的。
但對于寶玉出家的原因,很多人有自己的解讀。
有不少人認為是因為寶玉沒有娶到黛玉,對與寶钗結婚不滿,才會出家。
這一點受高鹗續寫的《紅樓夢》後半部分影響比較大。
在高鹗的續書中,寶玉結婚新娘被掉包,換成寶钗,黛玉“焚稿斷癡情”,嘔血而亡。
寶玉出家,這就是寶玉的悲劇。
這個結局令很多人意難平。
但這個觀點不敢苟同。
如果理解《紅樓夢》的悲劇意味,就可以知道,寶玉的悲劇結局是比這個更加殘酷的。
實際上,賈家兩次被抄家,黛玉在第一次抄家的時候就去世了。
而寶玉和寶钗結婚,已經是黛玉去世以後的事了。
寶玉不可能因為黛玉而嫌棄寶钗。
更何況,寶钗是寶玉的表姐,雖然寶玉不愛她,但是多年相處下來,兩人還有親情在内。
如果仔細讀《紅樓夢》,就會發現,寶玉隻在寶钗規勸他讀書時反感。
而在大部分情況下,他們相處是很愉快的。
我們很多人以現代人的思想去看寶玉和寶钗的結婚,從内心裡反對他們,不看好他們。
但是古人不是這樣的。
大多數古人的婚姻,與感情無關。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感情修成正果的很少。
尤其是明清兩代,男女在婚前能見面的極少,都是“盲婚啞嫁”
即使是表姐弟,表兄妹,婚前見過,但婚姻大事自己是不能做主的。
所以寶玉和寶钗結婚是很正常的古代婚姻,寶玉是不會反對的。
尤其是黛玉已經不在了,賈家和薛家都已經敗落。
寶玉除了娶寶钗,也沒有别的人可以娶。
“木石姻緣”固然是悲劇,對于寶钗來說,“金玉良緣”一樣是悲劇。
癞頭和尚當初給寶钗送姻緣,絕不是好事,而是寶钗命中注定的悲慘命運。
所以寶玉不可能嫌棄寶钗,而是會和寶钗過正常的家庭生活,當然,和愛情無關。
真正的問題在于,賈家的第二次被抄家。
2、寶玉出家的真正原因現實中曹寅家也是二次抄家,這一次被抄得很徹底,曹家就此徹底滅亡了。
賈家同樣是如此,二次抄家後,主要人物被抓進獄神廟,其餘的人被發往菜市口去發賣。
寶玉在賈家抄家後,被抓進了獄神廟,最後在茜雪、小紅、賈芸等人的幫助下,被救了出來。
而寶钗被賣後,被襲人所救。因為“晴為黛影,襲為钗副”。
這一點,我贊同電視劇的觀點。畢竟,電視劇是衆多紅學家的研究成果,是值得相信的。
而寶玉出來後,家破人亡,他無處可去,也沒有生存技能,隻能是做乞丐,在破廟裡安身。
這一點脂硯齋的批語中是有透露的。
在《好了歌》的注解中,有一段脂硯齋的批語,說出了一些主要人物的結局:
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鬓又成霜?[甲戌側批:寶钗、湘雲一幹人。]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甲戌側批:黛玉、晴雯一幹人。]今宵紅燈帳底卧鴛鴦。金滿箱,銀滿箱,[甲戌側批:熙鳳一幹人。]展眼乞丐人皆謗。[甲戌側批:甄玉、賈玉一幹人。]
這裡就說明了,賈寶玉和甄寶玉都做了乞丐。
一個貴族公子,錦衣玉食慣了,被人伺候慣了,一旦家破人亡,無處安身,隻能做乞丐。
做乞丐必然會受到很多羞辱和唾棄,再加上他隻能靠做乞丐來養活自己和寶钗。
寶玉的内心一定是很崩潰和絕望的。
而寶玉的本性裡,就有逃避現實的性格存在。
在這樣的時刻,他的精神上無法支撐以後的生活,隻能選擇逃避,隻有出家做和尚。
他抛棄了俗世中的一切,也抛棄了寶钗,這就是寶钗的悲劇。
當黛玉去世的時候,他的心已經死了一半。但是家族還在,他還能和寶钗一起生活。
但是當家也沒有了,生活無望,他拯救不了自己,也照顧不了幸存下來的家人。
他的心完全死了,隻有選擇出家了。
現實中曹雪芹後來也做過乞丐。不過曹雪芹熬了過來。
後來還在右翼宗學教過皇子們,做過皇子們的師傅。
隻是他後來看破繁華世故,所以選擇隐居在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糊風筝賣來生活。
并且在艱難困頓中完成了這部偉大的巨著《紅樓夢》,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财富。
3、寶玉最終真正的結局是怎樣的呢?寶玉出家後最終的結局,在《紅樓夢》中是有提示的。
在第二回“賈夫人仙逝揚州城 冷子興演說榮國府”,透過賈雨村的眼看到了賈寶玉的最終結局。
在這一回裡,賈雨村到揚州郊外閑遊,來到一座破廟,名叫“智通寺”,見到了一個老和尚。
在這裡,賈雨村先是看到了廟門上的一副對聯:
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脂硯齋在這幅對聯下有批語:
[甲戌側批:一部書之總批。]
脂硯齋的批語表明,這副對聯就是《紅樓夢》全書的總旨。
即使是現代人,我們大部分人的人生也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的。
世人拼盡一生都在追求更高的地位,更大的利益,更奢侈的生活。
忘記了停下腳步,忘記了縮回追求虛榮的手,忘記了為自己打算退路。
一旦眼前無路可走的時候,想要回頭卻無法回頭了。
世人隻知進,不知退,一旦前進之路沒有了,想回頭也沒有退路了。
這裡,也是作者的規勸——“回頭是岸”。
所以有多少人能進入“智慧通達”的境界呢?
賈雨村在“智通寺”見到的這個老和尚,既聾且昏,齒落舌鈍,正在煮粥,過着清貧晦暗的日子。
時日無多。
這裡脂硯齋也有評語,直指這個老和尚是“翻過跟頭”的人。
也就是說,這個和尚也是從紅塵繁華中摔過跟頭,最終落魄,然後出家,了卻殘生的人。
正因為翻過跟頭,才會有所了悟,也才有了廟門口的那副對聯。
脂硯齋還在後面評語:
[甲戌眉批:未出甯、榮繁華盛處,卻先寫一荒涼小景;未寫通部入世迷人,卻先寫一出世醒人。回風舞雪,倒峽逆波,别小說中所無之法。]
那麼,這個小破廟和這個老和尚,不就是影射的賈寶玉嗎?
寶玉就是那個翻過跟頭,最後看破紅塵,逃避現實而出家的人。
當寶玉看破了紅塵,參悟了人生,出家後就
留下了“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的警句。
這是多麼痛的領悟啊!
而當他老年之後,也就再也沒有了我們印象中的風神俊雅、風度翩翩的形象。
留下的隻有一個既聾且昏,齒落舌鈍的形象。
這也會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結局。
人世間的一切結局莫過于此。即使是離開紅塵,最終也不過是“既聾且昏,齒落舌鈍”。
每個人最後都不可能逃避的結局。
這才是最深刻的悲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