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乞巧節的風俗

乞巧節的風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6 01:45:51

乞巧節的風俗有:穿針乞巧、對月穿針、喜蛛應巧、投針驗巧、蘭夜鬥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

一、穿針乞巧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彩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将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二、對月穿針這是一種針乞巧方式。 始于漢,流于後世。南朝梁詩人劉遵七夕穿針詩雲: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幹淨,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

然後,她們把事先準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着将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對月穿針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并不能朗照,而且時有微雲漂浮;再則,所穿之針稱為七子針,這是種特制的扁形七孔針,即針末有七個針孔。

三、喜蛛應巧喜蛛應巧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緻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内,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

由此可見,曆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不過這一傳統鬥巧習俗如今已經失傳。

四、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俗。所謂投針驗巧,先準備一隻面盆倒入鴛鴦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一起。

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過夜,再經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陽一曬,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

原來面盆裡的水,經過半天太陽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

這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五、蘭夜鬥巧七月舊時稱為蘭月,而七月初七即七夕這天晚上又叫作蘭夜。所以,古人把七夕這天晚上的鬥巧遊戲統稱為蘭夜鬥巧。

該活動起源于漢朝宮廷的遊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

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随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其中有個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做蘭夜鬥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