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場戲,片中人挨個講述自己為了什麼參加革命。實景搭建的石庫門小樓,燈光微茫,可年輕人的理想和信念星火滾燙。監視器前,黃建新落淚了。這位與電影打了40年交道的導演說:“我是很難在現場哭的,但那場戲,他們是如此真摯地表達情感,那是塑造人物的根本。我相信,當全組幾百個人全心投入拍攝、盡了最大努力,每個人把勁兒使到一起,那應該是部像樣的電影。”
昨天,影片《1921》定檔2021年7月1日,為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隆重獻禮。影片緊緊圍繞1921年13位平均年齡28歲的年輕人在上海開天辟地的創舉展開,講述首批中國共産黨人在風雨如磐中擔起救亡圖存重任、讓中國社會煥然一新的故事。
影片于今年7月1日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前舉行啟動儀式,于7月23日正式開機,目前已進入了最後拍攝階段。作為電影的監制兼導演,黃建新說,早在近十年前,他就與韓三平搭檔拍攝了《建黨偉業》。再創作同類題材,也同樣集結了中國電影界的強大團隊、優秀演員,他希望《1921》将以一部真正意義的電影大片來诠釋“百年正青春”的起點。
《1921》官宣出演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演員陣容。
在新的國際視野下再現建黨風雲,也為上海這座“黨的誕生地”留下紅色影視資源
從《建黨偉業》到《1921》,日曆走了近十年。其間,世界各地陸續傳來相關史料被新發掘的消息。2016年,電影《1921》項目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啟動選題策劃,團隊走訪了日本以及歐洲多國的早期革命發源地。周恩來和鄧小平在法國巴黎建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産黨的小旅館、花神咖啡館,中國共産黨旅日代表在東京和鹿兒島的革命活動場所等,都是團隊尋找曆史痕迹的點位。
新的史料、新的故事都支撐起影片更為豐富的叙事。與此同時,全球格局也在十年間悄然改變。聯合導演、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鄭大聖提到“新的國際視野”。在他看來,影片增加諜戰、動作等元素,會讓故事更精彩好看,加之與全球化語境有所呼應,相信能引起更多年輕觀衆的共鳴。“電影試圖在新的國際視野中看待中國的1921年,看待上海那一片租界中的風雷激蕩。”
《1921》有三條線索:歐洲反共勢力對國際代表馬林和尼克爾斯基的監視,日本警方對來滬日本共産黨的追蹤,國内代表彙聚上海參加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三條線平行叙事、交叉結構,有望将一段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往事講出商業大片的全新節奏。
鄭大聖還提供了另一重視角:“電影還試圖展現100年前的上海是什麼樣的。”以往各類影視作品中,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常被歸入取景框,1920年代的上海并不多見。“運氣的是,我們借助橫店新景區拍到了正在‘長高’中的上海灘;又在上影集團的大力支持下,在松江車墩影視基地,按照華東建築設計院當年原初的設計方案、施工方案,用真材實料一比一搭建了一大會址、二大會址、新青年編輯部等,形成了一個擁有上海獨特石庫門特色的‘紅色搖籃群落’。”從這層意義上說,這部由騰訊影業、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三次元影業、閱文集團、貓眼影業共同出品的“上海出品”,其拍攝本身,已為“黨的誕生地”留下了寶貴的紅色影視資源。
可以想見,車墩影視基地的《1921》拍攝景區,将成為上海這座光榮之城的最新人文景觀,也将是中國影視行業講述中國共産黨早期革命曆史的重要取景基地。
“百年百星”陣容,讓年輕人真正理解“理想”和“信念”的分量與意義
1921年的上海,租界林立,局勢劍拔弩張。來自五湖四海的熱血青年們,突破國際各股複雜勢力的監控和追蹤,創立中國共産黨。從此,中國曆史翻開新的篇章。曆史上,那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齡隻有28歲。現在,重現那群了不起青年的,也是中國電影最蓬勃的力量。
昨天,片方還官宣了主演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演員陣容,包括黃軒、袁文康、祖峰、窦骁、王仁君、張頌文、劉家祎、王俊凱、韓東君、劉昊然、張超、張雲龍、胡先煦等,兼具少年氣和實力派。倪妮則出演100年前擁有獨立精神,同時有知識、有思想、有抱負的革命女性。
事實上,《1921》從啟動之初就策劃了“百年百星”的演員陣容,希望以中國電影人的集體力量,為黨的百年生日獻禮。選角階段,電影的籌備辦公室裡整整兩面牆貼滿了演員照片,那都是選角團隊按形似、神似初拟的人選。在多次往返溝通後,100名演員敲定。制片人任甯至今為大家的衆口一詞感動不已:“當我們發出邀約,所有演員都會說‘我來,因為這是慶祝黨的100周歲生日,這個機會一輩子隻有一次。”
共同完成“一輩子隻有一次”的機會,片方給每位演員發放了進組“大禮包”,内含相關人物傳記、紀錄片等。珍惜“一輩子隻有一次”的機會,演員們更投入了百分百的努力。袁文康飾演從國外歸來的知識分子,他在身體和語言上為角色精心準備,“這個人物患有肺結核,我從定妝的73公斤減到了進組時的65公斤;他會說日語、法語和英語,我要求自己會背,還得弄清每句台詞的意思”。劉昊然、王俊凱、胡先煦、劉家祎在劇組裡被稱為“四小隻”,他們都是表演類專業的在校生。閱讀大量史料,圍讀劇本,從一次次與前輩的碰撞中領悟表演神韻、走近角色内心,是他們交出的一份特殊表演考卷。
而百年前那群青年的家國擔當、理想信念,也在三個多月的拍攝時間裡潤物無聲地影響着演員。比如袁文康的第一場戲堪稱華彩,是人物在接受外國記者采訪時發表關于中國命運的精辟言論。演員心底被深深觸動:“他用幾句話就說清了彼時中國的現狀和出路,那一代的年輕人,他們不僅有文化,更有遠大抱負,他們肩負的是國家命運。”王仁君不是第一次出演主旋律作品,但這一回抛開既往經驗、釋放出當時年輕人心懷希望追求夢想的青春激情後,他對所飾角色有了全新理解,更深入走進了革命先輩青春時期的内心世界。
大家都記得剛進組時的一個夜晚,休息時,張超拿吉他彈起了《國際歌》,演員們陸續加入,直到大合唱。那股熱血的革命浪漫主義,讓年輕人遲遲不願出戲,就像張雲龍說的:“往後的日子,當和别人談及‘理想’和‘信念’時,我想我能真正理解這兩個詞的分量和意義。”而這,也将是一部獻禮片以真正的電影屬性、生動人物、深厚情感,留給中國觀衆的長久感懷。
編者的話
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前不久,上海召開全市重點文藝創作推進會議,吹響文藝戰線重大主題創作“沖鋒号”。圍繞全面小康和建黨百年主題,上海發布了首批39項重點文藝創作項目。這些項目有的處于創作攻堅期,有的已在後期打磨中、成果可期。本報今起開設專欄“上海文藝重大主題創作進行時”,持續關注來自上海電影、電視劇和紀錄片、綜藝、廣播劇、戲劇舞台、文學、美術等各條文藝戰線的重大主題創作。
專欄旨在拆解這些項目在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做出的努力;同時為上海文藝工作者不斷增強人民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探索文藝高峰的攀登路。本文為系列之一。
作者:王彥
圖片來源:片方供圖
編輯:吳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