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雜糧原指酸甜苦辣鹹五中日常基本食材,現多用來指甜、酸、苦、辣、鹹一起湧上心頭,體會不出是哪種味道,形容人的心情不好受。
《黃帝内經》中認為五谷即“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而在《孟子滕文公》中稱五谷為“稻、黍、稷、麥、菽”,在佛教祭祀時又稱五谷為“大麥、小麥、稻、小豆、胡麻”,再而後便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谷類有33種,豆類有14種,總共47種之多。現在通常說的五谷雜糧,是指稻谷、麥子、高粱、大豆、玉米,而習慣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所以五谷雜糧也泛指糧食作物。
比《論語》更古的書如《詩經》、《書經》等裡面,隻有“百谷”,沒有說“五谷”的。當初人們往往把一種作物的幾種不同品種一個個起上一個專名,這樣列舉起來就多了。而且“百”字在這裡不過是用來指多的意思,也并不是真有一百種。五谷這一名詞的出現,标志着人們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分類概念,同時反映當時的主要糧食作物有五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