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語文基礎知識清單

高考語文基礎知識清單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9-15 14:43:21

語文知識主要有“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語”指“語法”,主要是管語言運用對不對以及是否規範的問題;“修辭”是關于語言美不美的問題,即怎樣使語言優美生動的問題; “文”主要是文章的章法結構;“邏輯”是讨論關于思維是否嚴密,語言是否嚴謹的問題。

學點邏輯知識,對中學生來說非常重要。王力先生曾說過:語文水平的提高,有賴于邏輯思維的提高;要緊的是教學生怎樣運用思維。思維合乎規律(事理),說的話,寫的文章才準确、通順、嚴密,層次清楚,有說服力。如果違背思維的規律,不懂得如何運用概念,作出判斷,那麼我們也就很難說清楚一句話,寫清一件事。為了消除語文學習中的邏輯錯誤,下面介紹一些中學生必需具備的邏輯知識。


高考語文基礎知識清單(高考語文邏輯知識必備)1


◆邏輯的三種主要形式:概念、判斷、推理

一、概念及其有關内容介紹

概念是表示事物本質特征的思維形式。詞語是概念的語言形式,概念是詞語的思想内容。概念是用詞語表示的。詞語,包括詞和短語。并不是所有的詞都能夠表示概念,能夠表示概念的是實詞。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本質屬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對象。内涵與外延的關系:一般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呈反比關系。就是說,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内涵和外延的關系就是這樣,一個多,另一個必定小;一個少,另一個必定大。在科技說明文中和語言表達題中閱讀時,注意概念和詞語的關系,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文句的含義。要正确使用概念,就必須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之間的幾種關系:

★全同關系(同一關系):兩個概念内涵不一樣,外延卻一樣,兩個概念就呈現全同關系。如“北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包含關系(屬種關系):兩個相關的概念之間,一個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個概念的外延之中,而且僅僅成為另一個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則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是包含關系。如“圓珠筆”和“筆”,圓珠筆包含在筆之中,是筆的一個組成部分,“圓珠筆”和“筆”是屬種關系。

★交叉關系:如果兩個概念的外延有而且隻有一部分重合,則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交叉關系。如“共青團員”和“中學生”。

★反對關系:在同一個大概念下面的兩個小概念,如果兩個小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大概念的外延,那麼,這兩個小概念之間就有反對關系。如“導體”和“絕緣體”,兩者的外延互相排斥,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屬概念,在兩者之間還存在有“半導體”,因此它們之間是反對關系。

★矛盾關系:如果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屬概念的外延,則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是矛盾關系。如“核國家”和“無核國家”,兩者的外延互相排斥,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恰恰等于其屬概念(上位概念)的外延“國家”,那麼這兩個概念之間是矛盾關系。

注意概念之間的關系,是很有意義的,尤其是并列概念之間的關系。并列的概念,原則上應該是同一個大概念下面的小概念,大小概念并列在一起是不合邏輯的。


高考語文基礎知識清單(高考語文邏輯知識必備)2


二、判斷

在概念明确的基礎上,邏輯思維訓練還要培養學生判斷、推理能力。正确的判斷又是合乎邏輯推理的基礎。判斷是對事物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判斷的類型主要有:

1.單稱肯定判斷 ——是斷定某一個對象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

2.單稱否定判斷 ——是斷定某一個對象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

3.特稱肯定判斷——是斷定一類對象中有對象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

4.特稱否定判斷——是斷定一類對象中有對象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

5.全稱肯定判斷 ——是斷定一類對象中全體對象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

6.全稱否定判斷 ——是斷定一類對象中全體對象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

應注意的問題:特稱判斷 “有些”、“有的”所表明的邏輯性質與現代漢語中的“有些”、“有的”的語法性質是有區别的。生活中的“有些”是指“僅僅有些”。如“我們班有些學生是團員”,是指我們班僅僅有一部分學生是團員,而其他部分學生不是團員。邏輯中的“有些”是指“至少有些”。如“我們班有些學生是團員”,是指我們班至少有些同學是團員,其他部分不清楚,也有可能全部都是。


高考語文基礎知識清單(高考語文邏輯知識必備)3


三、推理

推理是由已知判斷推出新判斷的思維形式。推理有三種:歸納推理、演繹推理、類比推理。歸納推理是由個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結論的推理。演繹推理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出個别性結論的推理。類比推理是由個别性的前提推出個别性的結論或者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結論的推理。這是一種前提和結論一緻的推理。

◆“不合邏輯”語病分析

不合邏輯的句子常常表現為概念使用不恰當(用錯了概念、暗中更換概念、大小概念并列使用等)、判斷不合理(自相矛盾、一面與兩面意思不協調、否定不當、判斷當中前後的概念不能配合、主客倒置、強加因果等)、推理不正确等形式,這些主要是由于語言表達不周密而産生錯誤。

一、内容不符合客觀真實

句子表達的内容與客觀事實不符、與事理情理相悖或過于絕對等,因有違真實性原則而不能使人信服。主要是如下幾個方面。

1.不合事實。

例1.(2005年北京卷)該報指出,這次會晤的主要意義,在于善意姿态、長遠戰略和曆史方向,多于具體互惠措施的落實。(應是“這次會晤的主要意義,在于具體互惠措施的落實,多于善意姿态、長遠戰略和曆史方向”。與生活實際不符)

2.不合事理。就是句子表達的語意與通常的事理相悖,不能使人信服。

例2.(2007年海南、甯夏卷)為了豐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規劃,修建了三個文化廣場,其中一個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為平地而建成的。(“夷為平地”一般指把高出來的、凸出來的建築物鏟平、消除,使成為平地,不能用于“深坑”)

3.判斷失真或以偏概全

例3.凡是有傑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艱苦環境中磨煉成才的。(“凡是……都……”這個全稱肯定判斷,言過其實了,應将“凡是”改為“不少”或“大多”,删去後面的“都”字)

二、概念并列不當

1.從屬關系并列不當。概念之間有種屬關系,外延大的概念包含着外延小的概念,種屬關系的概念不能并列。

例4.(2007年湖北卷)改革開放搞活了經濟、農貿市場的貨物琳琅滿目,除各種應時的新鮮蔬菜外,還有肉類、水産品、魚、蝦、甲魚、牛蛙及各種調味品。(“水産品”與“魚”、“蝦”、“甲魚”、“牛蛙”概念之間有種屬關系,不能并列在一起)

2.交叉關系并列不當。一個概念的部分外延與另一個概念的部分外延相同,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稱為交叉關系,交叉關系的概念在使用時也不能并列。

例5.他是個文學愛好者,閱讀了大量的小說、詩歌、散文以及外國名著。(“小說、詩歌、散文“與“外國名著”也有交叉關系,都不能并列使用)

3.非同一範疇的概念不能并列。概念從内涵上說,總有一定的意義範疇,比如“江湖河海”屬于自然風物,“亭台樓榭”屬于人文景觀,不同範疇的概念也不能并列使用。

例6.(2006年江西卷)這家乒乓球館設施齊全,可為乒乓球愛好者提供不同檔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球衣、球鞋”不屬于乒乓器材,非同一範疇的概念不能并列)

三、表述前後不一緻

1.自相矛盾(句子前後說法矛盾)。指前面的說法與後面的說法自相矛盾,彼此沖突,它包括時間、數量、範圍、動作、位置、時态等多方面矛盾。

例7.(2007年江西卷)參加這項比賽的選手平均年齡19歲,平均身高1.68米,平均文化程度大專以上。(“平均文化程度大專以上”有錯,平均不能是約數,當然不能說“以上”。因為是指把總數按份均勻計算。可改為“文化程度均為大專以上”)

2.前後失應(一面與兩面不協調、提承不一)。主要指三種情況:一是句中使用能否、是否、好壞、有沒有等兩面詞,卻沒有與之呼應的詞語;二是句中使用兩組并列短語而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錯位;三是因偷換主語而使前後不照應。

例8.(2005年浙江卷)當今世界,自主知識産權所占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發展的标志,而科學技術進步與否是國家富強的标志。(“與否”造成兩面對一面的問題)

3.主客颠倒。主體與客體存在着主要與次要、主動與被動的關系,如果颠倒了位置就會造成關系錯位,表達混亂。

例9.(2006年全國卷)這家老字号食品廠規模不大,但從毛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講究,生産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顧客倍受信賴的。(“生産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顧客備受信賴的”主客颠倒,是産品備受信賴,而不能說是顧客備受信賴)

四、否定不當(否定詞之間、否定詞與反問句多用)。一句話中用兩個否定詞,就是肯定的意思,句中出現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否定詞就很容易引起邏輯的混亂。

1.否定詞的重複出現或多次出現造成否定失誤。

例10.幾年來,他無時無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積累了大量的資料。(“無時無刻不”即“任何時候”都“忘”,句子表述剛好相反)

2.“防止”、“杜絕”、“忌”等否定詞的誤用造成否定失誤。

例11.(2005年江蘇卷)很多人利用長假出遊,怎樣才能避免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有關部門對此作了相關提示。(“避免”和“不”都是否定,應改為“怎樣才能使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或者“怎樣才能避免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五、分句間關系不當

1.強加因果關系(複句分句間關系不成立或者不充分等)。這種語病常常出現在複句之中,分句之間本來沒有因果關系,卻強加因果關系。

例12:我兩次看見他從這個工廠走出來,我才知道這個熱心幫助病人的老人原來是個工人。(憑兩次看見老人從工廠裡走出來就斷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2.輕重倒置(主要為複句分句位置不當)。并列複句并不是每一個分句間是并列的,遞進等偏正複句更要應注意。

例13.(2007年重慶卷)當地造紙廠偷排未經處理的廢水,嚴重污染環境,導緻魚蝦絕迹,各種水生作物大量減産和絕産。(“各種水生作物大量減産和絕産”不合事理。也可以看作連詞誤用,将“和”改為“甚至”)

3.推理無據。推理是由已知的判斷引出新判斷的思維形式,推理應該是自然而合理的,如果不合理,就會造成句子不合邏輯。

例14.(2005年北京卷)強強聯合制作的大戲,讓人們不僅看到了中國戲曲的整體進步,而且看到了中國戲曲在現代化問題上邁出的可喜一步。(“整體進步”與“可喜一步”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故兩者之間不存在“不僅……而且”的遞進關系)

六.詞序不當。詞語間的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事理順序等)安排要合理,否則會造成句意不合邏輯。

例15.(2007年安徽卷)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和重視農業産後經濟,應當成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和重視農業産後經濟”中的“發展和重視”應該為“重視和發展”)

“不合邏輯”是病句中辨别難度較大的類型之一。因為句子雖不合邏輯,但是結構完整,成分相互搭配,因此,有較大的迷惑性,複習時要掌握方法,不斷提高辨析能力才是關鍵。


高考語文基礎知識清單(高考語文邏輯知識必備)4


◆在語言表達題中涉及的邏輯知識——下定義

下定義,就是用簡短明确的語句提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特點或本質的一種邏輯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

被定義概念=種差 鄰近屬概念(“種差”是指同一屬概念下的種概念所獨有的屬性(即和其它屬概念的本質的差别),“鄰近屬概念”是指包含被定義者的最小的屬概念。

例如:民歌是直接表現勞動人民思想感情和要求願望的、勞動人民創作的。

在這個定義中,“詩歌”是鄰近屬概念。“直接表現勞動人民思想感情和要求願望的、勞動人民創作的”是民歌和其他詩歌的本質差别。即種差。

下定義要走好三個步驟。

第一步:提取“鄰近屬概念”。

下定義時,首先在提供的材料中找一個比種概念大一級的概念,即鄰近概念。鄰近概念的出現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隐含在所給材料中,要考生自己去提取或者歸納;一種是提取的屬概念中沒有現成的屬概念,需要考生根據材料的内容自己确定屬概念。

第二步:尋找種差。

就是尋找那些屬于鄰近屬概念的信息點。要注意有些種差是由多個屬性組成複雜的屬性,這些屬性提取時一個也不能少,否則會造成定義不嚴密。

第三步:整合成單句。

整合成單句就是将被定義者、種差、屬概念,用“是”、“叫”等一類連接詞連結起來,,使之符合“被定義者=種差 鄰近屬概念”的公式。要注意這些屬性組成的種差是多項定語的排列規律。确定陳述語序,合理排序。确定陳述語序時,一定要仔細分析所給種差的材料,尋找其中的陳述線索,是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還是邏輯順序。

例16:(2006年湖北卷)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點,整合成一個單句,解釋“端午節”。(不超過35字)(4分)

①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

②端午節的時間是在每年的夏曆五月初五這一天。

③端午節的起源說法不一,但大多認為源于紀念投汨羅江自沉的戰國時楚國愛國詩人屈原。

④過端午節人們通常要賽龍舟,今年湖北就舉行了龍舟競賽活動,香港、澳門也派了代表隊參加。

⑤過端午節時南方各省區人們通常要吃粽子,這是用箸葉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種食品。

端午節是

【解析】根據題目要求我們可知,句子字數很多,提煉出的内容不超過35字,而且是一個單句。做此題關鍵是信息的提煉,由第一句可提煉出“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由第二句提煉出時間“每年的夏曆五月初五”,由第三句可提煉出節日的由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由四、五兩句可知紀念的方式——賽龍舟、吃粽子,然後把這些信息整合成句即可。

[答案](端午節是)我國夏曆五月初五以吃棕子、賽龍舟等形式紀念屈原的一個民間傳統節日。

★下定義時應注意:1.不能用否定;2.不能用比喻;3.不能用模糊性語言;4.不能以偏概全;5.不能以類别、形式代替概念。6.壓縮語段式的要注意語序。7.不能循環論證;8.定語多(種差)要注意語序,不要出現語病;9.綜合性較強,常常和壓縮語段、變換句式等結合在一起考查,當與變換句式結合在一起時,先選好一個主幹句式,再去操作。


高考語文基礎知識清單(高考語文邏輯知識必備)5


◆在科技說明文閱讀題中涉及的邏輯問題:

★以選擇題形式考查對概念的理解。例如2007年全國卷1第5題C項。本題屬信息閱讀中的“概念理解”,關鍵在于要準确把握“概念”的本質屬性或基本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産經不斷創新後,而使“各個群體和團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産生認同感和曆史感,并不是“各個群體和團體”具有認同感和曆史感。此屬張冠李戴。

★以選擇題形式考查結合原文邏輯判斷能力。例如2007年全國卷1第6題B項。屬誤解原文,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注意原文原句“不隻在于”、“也不限于”、“更重要的在于”這三處準确措詞。本題屬信息閱讀中的“内容概括表述題”,關鍵在于要堅持将備選項還原到原文,然後重點閱讀有效文字段,仔細對照比較,尋找不同或差異。

★出題者在設置根據原文内容進行合理的推斷和想象題的錯項時,從邏輯推理角度設題。有兩種出題方式:①将必要條件當成充分且必要條件。例如2003年第10題的B項:一旦人類能夠控制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加劇,那麼滑雪運動在歐洲将能繼續,台風将遠離日本。原文是說全球氣候變暖後,“滑雪運動在歐洲将蕩然無存”、“昔日繞道而行的台風将頻頻襲擊日本”,但不能反過來說,因為氣候變暖與“滑雪運動”、“台風襲擊”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且必要條件;②條件不充分。例如2002年第10題,A、B、D項中,選項A:沙塵曾給新西蘭、意大利、法國等國家帶來過好處,因而必将被人類所利用。此項推斷是根據原文中“澳大利亞的沙塵乘着南半球的西風掠過斯塔曼海……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塵帶到意大利、新西蘭、法國”,但原文隻是說“沙塵暴曾給新西蘭、意大利、法國等國家帶來過好處”,并不能推斷出“将被人類所利用”的結論,條件不充分。

★命題者對選項的設誤從邏輯角度看主要有:

邏輯颠倒: ①把一定條件下,事物發展所達到的最終狀态,當作造成這種結果或引起另一事件發生的原因或條件;②在前後時序的邏輯上颠倒。

以偏概全:主要是指空間的錯位,即以局部替換全局,以部分替換全體;或者以全局替換局部,以一般替換個别,從而使考生判斷錯誤。

或然未然:是指時間的錯位,即已發生過的事情,替換尚在計劃中的事情;或實驗尚處于實驗室階段,卻說已經大面積推廣,等等,從而使考生判斷錯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