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yuǎn) 看(kàn) 山(shān) 有(yǒu) 色(sè),
近(jìn) 聽(tīnɡ) 水(shuǐ) 無(wú) 聲(shēnɡ)。
春(chūn) 去(qù) 花(huā) 還(hái) 在(zài),
人(rén) 來(lái) 鳥(niǎo) 不(bù) 驚(jīnɡ)。
譯文: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處卻聽不到水的聲音。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争奇鬥豔,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注釋:
色:顔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春天過去。
驚:吃驚,害怕。這裡主要是受驚飛起的意思。
《畫》賞析:
這首詩寫出了一幅山水花鳥畫的特點。畫面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顔色的,都是靜止的,不會有任何活動,也不會發出任何聲響。這首詩寫得相當恰切,也較有趣。
首先此詩以簡潔淺顯的文字,非常巧妙地把畫面上的形象叙述出來。每一句詩的第三字,依次序為“山”、“水”、“花”、“鳥”。青山聳立,水流其間,鮮花盛開鳥嘻枝頭,構成了一派生意盎然的、優美的整體境界。
首句“遠看山有色”,寫的是直觀的客觀物象。此乃“靜境”,因其距離而産生美感,讓人覺得其有無限的風光。此色含義無窮,可是清秀俊朗紅濕綠垂的美色,也可以是寒色蒼蒼的絕美佳色,更可以是奇傀峭拔的異色,唯有靜心者能品之。第二句“近聽水無聲”,有“動境”,因為源頭活水來。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甯靜緻遠,和首句并無矛盾之處。在動靜的取舍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遊刃有餘。而且詩之所詠既然是畫,則所畫之物自然是無聲的,與“近聽”、“遠聽”有應無關,然而按邏輯說來,“反”包含有“正”,否定命題總先假設着肯定命題。“水無聲”寫的既是作為畫這個客觀事實,但同時又表示着畫上的水本來應該有聲而此刻也仿佛有聲似的,因此才使得觀者欲“近聽”之,這即是高超的繪畫藝術所起的移情作用之故。
第三、四句的“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說的是花兒盡管在那個最美的季節裡盡情地開放,但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的極緻後還是要飄然而去,而隻有在畫中,花兒美而不謝同樣,畫中的鳥,永遠是那麼可愛動人。詩中的畫似乎代表着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而且同第二句中的“水無聲”一樣,“人來鳥不驚”也是表示着鳥仿佛應該“驚”的,所以這說明畫家筆下之鳥的逼真了。這裡詩人以“近聽水無聲”來表現水的潺潺可聽,以“人來鳥不驚”來表現鳥的可驚的活力,手法是很高明的。
拓展資料:
此詩為詩人贊畫之作。關于這首詩的作者,有多種說法。
一說是唐代王維所作,但在王維的作品,或在《全唐詩》都沒有此詩;一說是原為南宋僧人川禅師為注釋佛教經典《金剛經》所作的偈頌詩的一部分;
一說為宋代佚名詩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級小學語文等教材中編入此詩時,作者一欄裡即是“宋·佚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