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寫作做成一門手藝來看待?作前閱讀,讓習作更通達汪燕宏(浙江省特級教師),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把寫作做成一門手藝來看待?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作前閱讀,讓習作更通達
汪燕宏(浙江省特級教師)
“作前閱讀”是指學生動筆前閱讀與作文主題相關的材料,包括文章和書籍。“作前閱讀”有别于閱讀課中的閱讀,閱讀課的閱讀是以感受作家思想情感為目的,指向讀懂和品鑒作品;“作前閱讀”則以表現自我思想和情感為目的,指向寫作。“作前閱讀”也不同于“作前指導”,“作前指導”偏重于選材、主題、布局等的講授,學生習作難免“千篇一律”。“作前閱讀”有指導的意味,但不露痕迹,教師無為而讓學生有所為。這裡的“為”主要包含:喚醒習作動機,積累文章題材,開啟習作思路,指引語言材料的組織和運用。
一、喚醒動機
當前,學生完成教材作文“應需”成分居多。無論是單元作文還是考試作文,都要争取得高分,這是應外在之需,而非學生内在沖動和抒寫渴望所驅使。習作前,提供給學生相關的資料和文章,學生閱讀後會産生一種新的體驗,這種與習作主題相切合的體驗,能激起他們對生活的撿拾和追尋,引發他們對作家語言的趨同,喚起他們表現自我的欲望。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作文要求是“将調查的民風民俗加以整理,寫成一篇習作”。
學生閱讀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蘇枕書的《藍印花布》等名篇後,對如何完成“民風民俗”不再感到陌生:原來,就是寫寫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飾、食品、工藝品等。他們從生活中找到了原型,搜尋到了曾經的體驗。于是寫了家鄉富有特色的“叫花童雞”“冰糖葫蘆”“中國旗袍”等,結合搜尋的資料和自己的了解,寫得有聲有色,篇篇各異。這就是“作前閱讀”的功效,喚醒學生的習作動機。
喚醒,是“通達”的第一步。
二、積累題材
“作前閱讀”最重要的功能是幫助學生積累寫作題材。給學生閱讀相關材料,其實是把作文主題具體化,讓學生有空間可想,有題材可寫。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作文要求為:根據圖片報道,進行合理想象,寫一個故事。如果不寫故事,也可以寫口語交際課上跟同學交流的内容,即自己知道的有關動物的故事。
很多學生選擇寫有關動物的故事。但對于動物故事,他們知之甚少,更無從獲得直接經驗。于是,教師“功在課前”,除教材中的原有題材《救助小鴨子》圖片新聞外,還收集了其他材料,并提出了相應的作文要求:
根據下面這則新聞報道,進行合理想象,寫一個故事,真實表現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題目自拟。“資料鍊接”可以幫助你完成習作。
煙台實施人工破冰救助斑海豹
受持續低溫影響,渤海、黃海、山東海域沿岸出現了近30年來最嚴重的海水結冰。煙台市東炮台景區2000多平方米的生态海豹灣出現大面積結冰,60多隻斑海豹被困在凝固的冰湖中,生存受到威脅。煙台水上邊防派出所出動官兵與景區工作人員緊急實施人工破冰,救助斑海豹。
(摘自《都市快報》2011.1.17)
【資料鍊接】(斑海豹體形、生活習性等特點的介紹:略)
閱讀材料取自新聞事件,使習作空間延展到了現實生活,不僅有利于習作動機的激發,更為學生提供了習作素材,豐富了習作内容。學生寫出了《斑海豹,别怕》《救救斑海豹》《破冰行動》《冰海突圍》等好文章。
三、開啟思路
知道了寫什麼,“如何寫”是“通達”的關鍵。“作前閱讀”的功效在于“潤物細無聲”,教師無須直言“如何寫”,隻要在學生自主閱讀中點撥,讓學生對範文的謀篇布局有所領悟、汲取并嘗試運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八組作文主題是:請寫一寫你學習某種藝術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和感受。你也可以寫一寫自己喜歡的一件藝術品,或一次藝術欣賞活動,如聽音樂會、看花展、參觀美術館。
考慮到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學習藝術和參加藝術欣賞活動的經曆,我在課前搜集了徐悲鴻的畫、米開朗基羅的雕塑等圖片,配有相關的文字說明。作文課上,先讓學生欣賞,然後引導學生讨論:你最想向人們介紹這幅作品的哪一方面?學生紛紛說出自己最深切的感悟,有對作品的直接刻畫,有對作品意蘊的描繪,有作品背景的鋪叙,有自我感受的抒寫等。接着,要求學生從中選擇兩到三方面把藝術作品寫清楚,習作思路在閱讀和讨論中逐步明朗。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習作主題是“聆聽聲音”,除了教材要求的聽音響寫作文,教師還希望學生對聲音有獨特的理解,對聲音的聯想如彩霞般翻飛。教師出示了一段要求:聲音不僅能用耳朵聽,更能用心感受。所以,這次我們描寫的對象,可以是生活中真實的聲音,也可以是你用心“聽”到的聲音。之後,請孩子們閱讀日本宮城道熊《音的世界》、美國黑爾格《父親的歌》等文章。作家把現實和幻想糅合在一起,用富有靈氣和動感的語言引導孩子們,遐想自己正安靜地伫立,用心聆聽。學生們思路開啟後,寫出了《四處徘徊的風》《聽夜》《聽,海的聲音》《呼噜聲》等,讓讀者看到了他們的心靈在自由地飛翔。
四、指引語言
把現成的語言材料和自我語言進行組合、安排,是較強言語表現力的體現。習作前的閱讀,無疑也是一場語言的洗禮。學生讀完汪曾祺《端午的鴨蛋》,知道了介紹事物可以引用别人的話,還知道了引用他人的叙述,還需圍繞主題加上自己的議論或感想。于是,很多學生在介紹家鄉特産時,采用了“引用加議論”的手法,從側面寫出了物産的特色。如此這般,每次作前閱讀,學生都會有語言及表現形式方面的積累和自我言語的重構,言語表現力獲得了發展和提升。
汪曾祺這樣回憶沈從文教創作:“沈先生教創作還有一種方法,我以為是行之有效的。學生寫了一個作品,他除了寫很長的讀後感之外,還會介紹你看一些與你這個作品寫法相近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記得我寫過一篇不成熟的小說《燈下》,記一個店鋪裡上燈以後各色人的活動,無主要人物、主要情節,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紹我看了幾篇這樣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寫的《腐爛》。學生看看别人是怎樣寫的,對比借鑒,是會有長進的。這些書都是沈先生找來,帶給學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課,走進教室時總要夾一大摞書。”
現代社會,教師不必找一大摞書來。但我們可以預先做好功課,上課時,把資料印發給學生,讓學生閱讀、選用,或是題材的拓寬,或是範文的學習,都會帶給他們有效的幫助,使優者更佳,使一般者達到上乘。
潘新和教授認為所有的孩子都是言語天才,他說:“我們的教育有義務引領每一個學生走上言語人生之路,追求言語的個性化發展,并最終達成言語生命的自我實現。”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下城區教育研究發展中心)
來源:公衆号中小學寫作教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