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中國的語言文化是很多樣的,比如對”我“的稱呼就很多,在英文之中小編記得的大概隻有I,me等少數兩三種稱呼自己的,然而在我們中國“我”的稱呼可是多種多樣的,斯文一點的稱呼為小生、不才、在下,稍微普通一點的稱呼自己為餘、吾等等,當然更不文明的人甚至稱呼自己為“老子”。可以說這多種多樣的“我”的稱呼構成了中國的特色,而這就是老祖宗留給我們寶貴的一部分,也屬于中國曆史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不得不感慨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當然以上是我們普通老百姓的叫法,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的尊貴就連“我”字都是被禁用的,他們常以别的詞彙來代替自己,比如“孤”或者”孤家“是同一個意思,或者”寡人“、而最常見的就是”朕“,當然在春秋時期還有一種稱謂叫做”不谷“,不過這種叫法太少見了所以今天就不講了。今天我們就說說這些詞彙的應用:
”孤“和”寡人“的應用在夏朝到西周乃至先秦時期,這個時期的王大多數稱呼自己的詞彙為”孤“和”寡人“,然而我們要知道這個時候的王等同于後世的皇帝,擁有大量的嫔妃怎麼可能會孤單呢?用”孤家寡人“稱呼自己是不是顯得不适呢?
其實”孤家寡人“并不是孤單的意思,相反他是一種自謙的意思,寡人指的是”寡德之人“,中國古代提倡”以德治國“,那時候很多人認為君王的權力是上天賦予的,假如自己德不配位的話那麼最終就會失去江山,所以寡人之意更多的是自謙提醒自己要時刻注重德行,但是另一方面也彰顯了天子至高無上的權力。
然而這個時候周天子采用的是分封制,所以各國的文化尚且沒有統一,民衆也沒有這麼多的避諱,所以這個時候”寡人“的稱謂并不是天子一人專屬,相反很多的人可以稱呼自己為寡人,比如士大夫、王孫貴族等等,甚至一些有德行的女子也可以自謙為”寡人“。
《左傳》中記載:“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而《詩經》中曾經記載,衛莊公夫人莊姜就曾自稱過寡人。
然而寡人和孤還是有一些不同的,在春秋先秦時期我們知道是有大小國之分的,比如當時的那些大國比如秦國、齊國等等可以稱呼自己為寡人,惡次一點的諸侯稱自己為孤,而周天子稱呼自己為”予一人“。
而除了上述這些之外楚國是一個例外,我們上文就講了當時楚國稱呼自己為”不谷“,這也是一個自謙的意思,和寡人意思差不多,由于當時楚國的地位不為周天子所承認,而楚國又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所以自立為王,同時以”不谷“的稱謂來稱呼自己,而這個稱謂後來在先秦戰國時期也常被引用。
然而這種現象到了唐朝時期開始變了,以前諸侯王都可以稱呼自己為寡人,同時士大夫也行,而到了唐朝時期寡人也變成了天子的專用詞彙,而當時諸侯王則是稱呼自己為”孤“,比如篡唐自立的朱溫未稱帝之前就稱呼自己為”孤“。
天子的稱謂”朕“
而現今我們經常聽到的稱謂就是”朕“,這也是古時候天子的專有名詞,比如朕即天下,看起來挺霸氣的。
而”朕“的詞彙我們也知道是秦始皇發明的,當年秦始皇平定六國之後認為自己的功績乃是三皇五帝都無法比拟的,所以在原來王的基礎上發明了”皇帝“這個詞彙,同時為了規避忌諱,秦始皇以”朕“開始自稱。
而也就是從秦始皇開始,”朕“這個詞成為了後世皇帝的專用詞彙。
當然我們知道在中國曆史之中除了大一統時代之外也還有很多的大分裂時代,比如三國時期的曹孫劉三人在未稱帝之前都無法自稱為”朕“,所以當時就以寡人或者孤來稱呼自己,以此來顯示自己的高高在上,而等他們稱帝之後用”朕“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所以在這上述三個稱謂之中,”朕“的地位是最高的,其次才是寡人或者孤。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中國曆史上的奇妙之處就在于奇葩特别多稱謂也比較多,比如朱元璋除了上述幾個稱謂之外他還喜歡稱”咱“,因為朱元璋出身于農民,以一介布衣身份創立了明朝,所以在皇帝之中顯得與衆不同,在正式場合他會稱呼自己為”朕“,而一般私下裡則喜歡稱呼為”咱“,而中國曆史上也唯有朱元璋一人如此與衆不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