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德國教育體系對比

德國教育體系對比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30 23:42:16

  随着出國留學潮越來越熱,很多家長也對外國的教育體制和系統比較關心,下面由新新老師為大家介紹一下德國和中國的教育體制的差異。

  

  一、教育制度——實行12 年至13年基礎教育,中學階段進行分流

  由于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各個邦、州在教育上獨立運行,教育體制複雜,各種情況并存,但是都實行12 至13 年基礎教育,一般情況下6 歲上小學,學制為4 年,部分地區6 年。一年級到二年級基本沒有考試,從三年級開始學習外語,小學畢業後,家長在教師的推薦下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和成績選擇不同的中學。德國人認為,兒童上完基礎學校後應當進入最适合于他們學習能力的學校就讀。中學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職業中學(Hauptschule):

  學制4-5年,其畢業生再經過3年職業教育,大多數成為技術工人。

  第二類中學為(Realschule):

  在中國沒有對應的學校,一般稱之為實科學校,它是一種繼續學校,實科學校的修業期為6 年,學生年齡一般為11-16歲,德國的實科學校于18 世紀初就出現了,是一種既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是為社會培養不同層次的職員。

  第三類學校是完全中學(Gymnasium) (又叫高級文理中學):

  該類中學是專為上大學的學生設置的,學制9年,畢業文憑為Abitur。完全中學5-10年級屬中等教育領域的第一階段,從7年級開始引入第二種外語,學生享受義務教育,11-13年級是完全中學的高級階段,這一階段實行課程制。完全中學以畢業證書考試告終,學生通過這一考試後即可進入大學學習。

  這種分類有時也會出現交叉情況,如有學生讀了一階段的高級文理中學後,常見的學業跟不上,也可轉到實科中學就讀。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想德國的中學有沒有招生名額的限制?如果大多數學生都去搶讀文理中學,都要求升大學怎麼辦?”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德國人的觀念和中國人不同:中國人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指望自己的孩子通過考大學來成材。而德國人看問題很實在,他們知道孩子的學業成績和在學校裡的表現後,決不會逼着子女去讀高中、上大學,家長會根據教師、學校的建議結合學生的特點選擇相應的學校,有的家長甚至反過來勸自己的孩子:“你去讀職高不是很好嗎?何必要去吃那麼多苦讀文理中學呢?”由此可見,德國人的現實觀念。據調查,德國的學生中,大約有30--40%的學生選讀13年制的文理中學,讀完高中以後上大學;有1/3的學生讀職業高中;還有1/3左右的學生讀完11-12年後,申請讀13年級,以後再升入大學或申請進入專業高等學校學習。

  另外,德國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不但不收學費,連書費也不用交。學生用的教材不是自己買的,而是學校發的。一套教材循環使用,上一屆學生用完後,再發給下一屆學生用,依次類推。同時在德國上大學也是免費的,即使是外國留學生,也不需交學費,這一舉措吸引了許多外國留學生前來深造。

  二、高校升學制度——無統一的國家高考,由學校根據學生的畢業考試成績推薦上大學

  德國沒有高考,但高校卻有名牌大學和一般大學之分,大學錄取憑學生在學校裡的高中畢業考試成績。德國的教育行政部門從來不組織統考,畢業考試由本校的教師命題,經州教育局審核,如考試水平達不到要求則加以修改。學校組織考試後,教師評分,學生成績記入檔案,各個大學再根據中學對學生的推薦材料進行錄取。

  三、職業教育——雙元制,理論和實踐并重

  德國有一個完備有效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大量訓練有素的青年勞動者使德國産品以高質量水準保持了強大的國際競争力,職業教育是德國的教育體制中舉足輕重和極具特色的一面,是德國經濟得以高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德國職業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二元制培訓,即企業和學校共同體作為教學實體承擔學生的培訓工作。培訓的内容由州政府和企業根據勞動市場的需求共同确定,培訓的時間根據職業的不同在2年至3年半之間,接受培訓的學生是以企業的學徒角色一邊參加企業的勞動,一邊在有關的職業學校學習職業課和基礎課,在學期間,學生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津貼。學習期滿,通過結業考試後即成為技術工人,但這并不意味着事業的終點,經過幾年實際工作後,人們可以通過考試獲得更高的技術職稱乃至進入大學深造,成為高級人才。

  越來越多的高中畢業生甯願先接受職業培訓,再去争取上大學的機會,這樣做的優點是積累就業經驗,盡早走向自立,建立就業關系,有可能的話還可以獲得上大學的資助。

  德國的奔馳車和工業産品的質量非常優良,這完全得益于該國良好的職業教育。德國實行雙元制---- 理論和實踐并重的職業教育體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技術精湛的技工隊伍。

  德國的學生完成9年基礎教育後,由教育局和勞動部幫助進入職業學校學習。進校後,首先簽訂兩份合同:第一份是與學校簽的培訓合同。合同規定經過3年的培訓,學生應達到什麼水平;第二份是在有關部門的安排下,學生與企業簽訂的合同,合同規定,學生邊學習邊在企業中實習,從10年級開始由企業發給學生工資。

  由此可見,德國的職業學校十分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實踐,而對于文化知識,則是需要什麼學什麼。這種強化學生技能的培訓所産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德國任何一個賓館飯店裡,看到的每一種擺設、用具,哪怕是一個挂鈎,一個開關,盡管用的材料并不是最好的,但其制作的工藝水平十分精湛,這完全得益于他們重視職業技能培訓。

  四、學生——半日制授課,下午半天接受社區教育

  德國的中小學進行全日制授課的學校很少,多數中學均是半日制授課,學生上午8點進校,在校上6節課,到中午13 點30分放學回家,學業負擔比中國的中學生輕松多了。那麼“學生半天上學,其餘時間幹什麼?”一位德國的教育行政長官回答說:“下午半天,每個學生在家都有事做:①有一定數量的家庭作業需他們完成;②可以參加社區教育協會的各種活動,其中包括體育類---- 參加體育鍛煉;藝術類---- 參加美術、音樂、戲曲等培訓班。這種協會是社會性的,學生參加需交一定的費用,每個學生隻參加其中的一項,這樣有利于他們全面發展。由此可見,德國對人的素質的全面化培養是十分重視的。

  五、課堂——小班制對話式的

  德國的課堂教學,注重啟發學生思維,學生在校都沒有固定的教室,一到了時間,教學樓裡到處都是學生,背着書包向各個教室跑。走廊的牆上到處可見一排排挂鈎,專門供學生挂書包用,有的學生就坐在地上休息,上課一般都是實行小班制授課,每個班的學生在25人左右,最多不超過30人。教學環境自由寬松,學生一邊上課,一邊吃口香糖,教師也不幹涉。學生回答問題,可以站起來,也可以坐着講,師生關系融洽,從未有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産生矛盾的情況。課堂教學形式生動活潑,學生成U 字形狀環繞教師而坐,便于師生之間交流。課堂教學形式基本上是對話式,一節課的知識容量很小,教師十分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提出問題後,師生共同讨論,也有學生引經據典,相互争辯,雙邊活動頻繁,氣氛十分活躍。

  德國的中學生一般學習三種語言,除學好本國語言外,英語是必修課,另外在西班牙語和拉丁語中任選一門課。他們在中學階段的學習比較輕松,這是國家為了青少年在長身體時自由發展,啟發思維,而一旦進入大學階段,要求将會非常嚴格,學術水平必須達到一定的層次,學生非下苦功不能完成其學業。

  六、教師——入門難且要求高,收入高但工作苦

  德國沒有專門的師範學校來培養教師,進入教師隊伍較為困難,但可選專門的師範學校或專業。師範專業的大學生也與其他學生一起上課,隻不過所學的課程範圍有所不同,有些專業課必須到專門的教室中去上。取得教師資格,必須通過兩次國家考試,通過第一次國家考試後,向教育局提出申請,由教育局推薦到學校去補習2年。

  在這兩年中,第一年是聽課改作業熟悉學校的運作情況,第二年才可以試着上課,同時還必須在教育局舉辦的學習班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教材教法等課程,補習期間的表現由學校打分,校長簽字,但校長無權錄用,滿二年後參加第二次國家考試,通過後由教育局決定是否錄用,并成為國家公務員。 新教師由教育局聘請,分配到各個學校,工資由國家發放,到一定時期給予晉級。

  校長的職責權利是管理學校,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給每個教師作鑒定,至于教師的調動、辭退和聘請等則是教育行政部門管的事。

  教師很辛苦,工作量很大,每周工作5 天,平均周課時達到23.5節,幾乎每天都要上5 節課。因為在德國中學裡課堂教學和學校管理十分民主,教師如果沒有較高的水平,又不肯鑽研業務,不能在課堂上吸引學生,那麼這樣的教師是幹不下去的。所以德國的教師即使在家中的半天裡,也在不斷地備課、查資料、批發作業,工作一點也不比我們中國教師輕松。

  由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德國和中國的教育系統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同時這些差異也是很多家長把德國作為留學首選國家的因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