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莫姓最早的起源

莫姓最早的起源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9-25 20:21:24

  姓氏源流

  源于姬姓

  莫姓得姓始祖是上古時期的颛顼帝。

  颛顼帝,上古聖君三皇五帝之一,黃帝之孫,昌義之子,炎黃聯盟重要首領,号高陽氏。因居北方,故又稱北帝;北方五行屬水,其色黑,故又稱黑帝。黃帝早期的活動範圍在姬水流域,以姬為姓,生子二十五人,得姓十四人、十二姓,姬姓為其中之一。颛顼帝部落聯盟下分八個氏族,建都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陽西南),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絕地天通”,實行人神分職,标志着原始宗教向神權的過渡。曾在奪權鬥争中擊敗共工氏。他重視神事、人事治理,後世莫姓主源均出自颛顼,于是莫姓子孫便奉颛顼為莫姓的得姓始祖。

  據史籍《三郡記》和《姓氏考略》記載,上古帝颛顼造鄚陽城(今河北任丘鄚州鎮),其支庶子孫定居于鄚陽城,後人去“邑”為“莫”,以地名為姓氏,世代稱莫氏至今,史稱莫氏正宗。

  源于芈姓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莫敖之官職,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芈姓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颛顼。其後裔在西周初期建有芈姓大國,即荊國,後改稱楚國。據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由陳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韻書的基礎上編修而成的典籍《大宋重修廣韻》中記載,春秋時期,楚國有莫敖之職,亦稱莫嚣,是與令尹地位相同的官職,并行執掌楚國之國政。在史籍《淮南子·修務訓》中則稱“莫敖”為“莫嚣”,指出其原為楚國最高行政官職,軍、政兩事一把抓。到楚武王熊通開始稱王時,莫敖之職仍然存在,後來楚武王嫌其官位太重,改以令尹為重臣,與莫敖相互制約。在史籍《左傳》的記載中,以令尹與莫敖并提,處于同等地位。楚武王以後的曆代君主将莫敖廢置不常,後來在史籍《左傳·襄公十五年》中記叙楚國封官之事時,列莫敖于令尹、右尹、大司馬、右司馬、左司馬之後,說明莫敖的地位逐漸降低。今學者楊伯峻在《春秋左傳注》中稱莫敖本相當于大司馬,後降至左司馬之下。

  源于妫姓

  出自上古聖君虞舜之祖虞幕,虞幕是曆史上第一個發明帳幕的人。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莫字即幕字的省文,望出钜鹿郡、江陵郡。

  幕,乃是上古聖君虞舜之祖,莫氏和幕氏同宗同源,該支莫氏隻是幕氏的簡筆形式。虞幕及虞舜的部分後人居于山西妫汭(虞舜娶堯帝二女于此),後世建立虞國、鮮虞國,從屬于西周末代天子周攜王姬望(别名姬餘、姬餘臣)勢力。周攜王姬望為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建都莫陽城或今望都縣,與東周天子周平王同期為帝,周朝二王并立。其融入莫陽城的族人,以“莫”為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于鄚姓

  屬于以居邑名稱簡筆為氏。該支莫氏,起源于漢朝時期鄚縣。周宣王姬靜生二子,長子周幽王姬宮湦,次子周攜王姬望(别名姬餘、姬餘臣)。幽王昏虐,迫弟裂土瓜分,兄弟宗室蔓散各方。姬望遷钜鹿郡,建莫邑國,都于巨鹿郡莫陽城(今河北任丘鄚州鎮)或今望都縣。幽王寵愛褒姒,廢原王後申後及原太子姬宜臼。姬宜臼投奔外祖父申國。後,幽王廢太子姬宜臼勾結申國、缯國及犬戎殺死周幽王,覆滅西周王朝,并在申國繼位周平王。周人以廢太子姬宜臼弑父殺弟、滅亡周室、無權繼位為王之故,擁立周宣王次子姬望為周王,史稱周攜王、周攜惠王,都于鄚陽城(今河北任丘市鄚州鎮)或望都縣,周朝二王并立。姬望繼位二十一年後,晉文侯襲殺周攜王,周室重歸一統。重回正統地位的周平王給姬望賜惡谥“攜王”,抹殺莫邑國一切曆史記載,諸侯公卿不敢公開談論莫國之事,諱談“莫國”如深淵,後世則由《春秋谷梁傳》寫出“諱莫如深”一詞,最後結為成語。莫字本義為暮,經莫國之事後,莫字也從此形成了否定語義。(詳見戰國出土文物楚簡《系年》,魏國出土文物史書《竹書紀年》)

  姬望的後裔傳至第三十三世孫姬振(姬振揚),初官執戈郎,因功在漢室,官至钜鹿侯,食采于莫州鹿台,賜姓莫氏,成為該支莫氏始祖。莫振(莫振揚)因後來支持王莽新朝的複古運動,東漢建立後重修《漢書》,作廢漢平帝至王莽新朝時期三百多位公侯爵位,從此史書無聞。

  遷徙分布

  先期的莫姓主要分布于河北和長江以南地區。到南北朝時由于鮮卑族的漢化,河南、湖北地區的莫姓繁衍較快,但是中國北方戰亂頻繁,北方地區的莫姓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一部分人向西北遷移,一部分人與中原其他姓氏一樣,為避戰亂,紛紛向南方和東南遷移,最終成為南方的著名姓族。

  宋朝時期,莫姓大約有7萬人,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四十二位。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甘肅和江蘇三省,這三省莫姓大約占莫姓總人口的88%,其次分布于江西、福建、河南三省。浙江為莫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莫姓總人口的51%,尤其是吳興莫姓更是著名。全國形成了以西北甘肅、東南江浙為中心的兩大塊莫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莫姓大約有1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1%。為第一百四十一位姓氏。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廣西、廣東、浙江、江蘇,這四省莫姓大約占莫姓總人口的87%,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河北、安徽、湖北五省。廣西為莫姓第一大省,約占總莫姓人口的31%,全國形成了以南部兩廣、東南江浙為中心的兩大塊莫姓人口聚集區。宋、元、明期間,其人口的流動主要由北方向南、西南和東南遷移。

  莫姓最早的起源(百家姓之莫姓來曆)(1)

  郡望

  巨鹿郡(郡治今河北省平鄉縣):因今河北任丘市鄚州鎮屬于古巨鹿郡,所以莫姓以巨鹿郡為郡望為莫姓“钜鹿堂”之源,莫姓“钜鹿堂”在現任丘并不在古巨鹿郡郡治。巨鹿郡亦稱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地大破秦朝軍隊主力。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白洋澱、文安窪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甯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德州、高唐、河北館陶之間地。漢朝至北魏因襲沿用。漢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平鄉縣以北及晉縣一帶。

  河間郡(郡治今河北省河間市):因今河北任丘市鄚州鎮由“巨鹿郡”改屬河間郡所以莫姓後人也以河間郡為郡望,堂号“河間堂”。河間郡亦稱河間府。始建于西漢高祖劉邦時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間),到西漢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為河間國。北魏時期改回置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此後或為郡,或為國。隋朝開皇初年(辛醜,公元581年)廢除,隋朝大業初年(乙醜,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為河間郡,治所在河間縣(今河北河間)。早期河間郡的統轄範圍在今河北獻縣、交河、阜城、武強一帶。

  江陵郡(郡治今湖北江陵縣):原為春秋時期楚國的郢郡,漢朝時期置江陵縣,為南郡治所。南北朝時期齊國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地區。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政權(丁酉,公元937年)以金陵府為江甯府。北宋朝與清朝時期亦為江甯府。江甯又為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朝時期與上元縣同為江蘇省城。民國時期廢府及上元縣,先以江甯縣為江蘇省省會,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後,又移江甯縣于南京市郊區一帶。

  莫姓最早的起源(百家姓之莫姓來曆)(2)

  字輩排行

  廣西柳城縣莫氏宗支字輩:正洪如世勝,玉義遠懷際(延大自懷與);爾尚真辛學,詩書可永術;依祖先遺後,文武曆代傳;潮流似海水,支體豎成山。

  湖南莫氏景柏裔字輩:“景彥廷友思仲汝世宗自遠可矜士若易文洪材煥圭鑒漢樹烈基欽沅桃煊堃钰澧桂耀培金潤采輝增錦清标光囗銀治懋勳坊鑄泰極燮堯鈞”。

  曆史名人

  莫邪, 本為春秋人名,後來比喻鋒利精美的劍。據史籍記載,吳王命令幹将鑄劍,鐵汁不下,于是妻子莫邪問:“鐵汁不下,怎麼辦?”幹将回答說:“ 古時候的鑄劍大師歐冶鑄劍,鐵汁不下,于是讓女人擔任爐神,很快就成功了。”莫邪聽到這,立即竄入火中,鐵汁流出,于是鑄成兩把利劍。雄的叫幹将,雌的叫莫邪。

  莫愁, 南北朝時期,河南洛陽人,十五歲嫁為盧家婦。或将石城誤為石頭城(今江蘇南京),今其地有莫愁湖。典出南朝梁.蕭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南朝梁武帝蕭衍詩《莫愁歌》中人物,洛陽美女,心靈手巧,十五嫁入富室盧家,十六生兒阿侯,在盧家富貴終老。著名的詩人李商隐有一首詩是寫她的:“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詩人筆下的“莫愁”,真正是位“解語花”。

  莫姓最早的起源(百家姓之莫姓來曆)(3)

  莫宣卿, 字仲節,号片玉。廣東省封開人。廣東的第一個狀元。幼年時他的生父病逝,遂與母親随繼父生活。由于繼父的家境較富裕,他得以入學堂讀書。相傳莫七歲時已學會吟詩寫對聯,12歲時即參加科舉考試并中秀才,被鄉人稱譽為“神童”。唐大中五年(851年),17歲的莫宣卿赴京城參加廷試獲中制科狀元,從而成為廣東曆史上科舉考試的第一個狀元,并是始隋唐以科舉取士以來年齡最小的狀元。莫宣卿考取狀元後,被任為翰林書院修撰。其後他還鄉省親,因母親不願随其北上定居,莫遂上書朝廷請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職以奉養母親。唐文宗允準,改委他浙江台州别駕(刺史的副職)。他即奉母攜眷往台州上任,但未到台州卻病逝于途中。莫宣卿的生平業迹不顯,存世的詩作也僅三首半,但由于是廣東曆史上的第一個狀元,他的傳奇式事迹及影響仍在嶺南文化史上占有不容忽略的地位,為後人所尊崇。

  莫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2013百家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99位,人口約二百三十三萬八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8%左右,人口第一大省為廣西,莫姓人口占到一百零三萬兩千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