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随家族産生逐漸形成,家風是農耕文化的産物,源于古代鄉土親緣社會。從那時起,家族成為構成社會的細胞,家風不僅是一些具體的條文規定,更成為家族的精神“圖騰”。家風家訓的雛形起源于原始社會的氏族大家庭。氏族的族長負責氏族家庭成員的生産和生活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并通過對家庭成員進行傳統習俗的訓練來鞏固家長的統治。家風一詞,最早見于西晉著名文學家潘嶽。當時與潘嶽有“雙璧”之稱的夏侯湛,自恃文才超群,将《詩經》中有目無文的六篇“笙詩”,補綴以成《周詩》,并給潘嶽看。潘嶽認為這些詩篇不僅溫文爾雅,而且可以看到孝悌的本性。為與友人唱和,潘嶽因此寫作了《家風詩》,自述家族風尚:“绾發绾發,發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專靡有,受之父母。鳴鶴匪和,析薪弗荷。隐憂孔疚,我堂靡構。義方既訓,家道穎穎。豈敢荒甯,一日三省”。在這首詩中,作者并沒有具體描述自家家世,而是通過歌頌祖德、稱美自己的家族傳統以自我勉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