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多才的兔子不吃窩邊草?戰國時期,有個名叫範雎的人,曾經給秦昭襄王出了個很有實用價值的戰略創意這個創意的實施,為秦國後來能夠滅掉六國、統一中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個創意,就是中國曆史上影響久遠、知名度極高的一個戰略思想——“遠交近攻”,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博學多才的兔子不吃窩邊草?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戰國時期,有個名叫範雎的人,曾經給秦昭襄王出了個很有實用價值的戰略創意。這個創意的實施,為秦國後來能夠滅掉六國、統一中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個創意,就是中國曆史上影響久遠、知名度極高的一個戰略思想——“遠交近攻”。
當時的戰國列強,為了宣示國威、展現實力,也為了聚攏人心、擴大國際影響,整天你打我、我打你,你方唱罷我登場,亂亂哄哄,鬧得不可開交。有意思的是,大家在打鬥過程中,幾乎不約而同地采取了基本相同的戰術——打了就走的遊擊戰術。大家胡亂開戰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過把瘾、出出名,最多順帶着搶奪些東西、抓些人回來,沒啥長遠的戰略眼光和意圖。所以打來打去的,就打成了消耗戰,除了一時的痛快,大家基本都沒有因此而得到實實在在的、戰略意義層面上的好處。
這個範雎,原本是魏國人。早先,他在魏國的政府機關,擔任過一個級别不算太高的公務員。有一回,範睢被選派跟随政府高層領導,到友好齊國進行國事訪問。出訪期間,由于未經領導批準,範雎就喧賓奪主,擅自表現得比領導口才還要好,還要善于談判公關,還要高明有遠見,從而遭到了這位小肚雞腸領導的嫉恨。
領導記了仇,後果很嚴重。回國之後,這位領導在向國家最高領導人彙報出訪情況的時候,指控範雎有嚴重的收受外國賄賂,兼洩露國家機密、通敵賣國之行為。這麼做,就是明擺着是要往死裡整範睢了。這位領導做人,也太不厚道、太心黑手辣了。人家就是賣弄了那麼一回小聰明,表現得比自己高明了一些,也不至于非得要人家的命啊。一般小心眼的領導,遇上這種事情,充其量也就是給他穿穿小鞋,或者是将他邊緣化也就完了。也怪範睢的命不好,攤上這麼個缺德的領導。看來範睢也沒有弄明白官場的潛規則,一個下屬怎麼可以表現得比領導還高明!
這麼一來,範雎就倒了大黴。魏國最高領導偏聽偏信了對範睢的誣告,下令司法機關嚴辦。結果,範睢被司法人員抓去揍得皮開骨裂、死去活來不說,還遭受了被裹上席子扔到臭茅房裡,再讓一群人往上胡亂撒尿的非人侮辱。如果不是他很聰明地裝了一回死,再加上有同情者幫忙,沒準兒小命也沒了。
有意思的是,跟那位陷害他的領導一樣,範雎也是個小肚雞腸之人。關于範雎的性格特征,史書這樣評價:“一飯之德必償,睚眦之怨必報。”也就是說,範睢雖然懂得感恩,但心眼很小,報複欲很強。“睚眦必報”這個著名成語之所以能夠問世,并且流傳久遠,範雎功不可沒。
在這種情況下,範雎在魏國是沒辦法呆下去了。費了一番周折之後,他跑到了秦國去混飯吃。到了秦國一段時間以後,範雎得到了一個機會,單獨向秦昭襄王彙報了一次工作。秦昭襄王是個很有作為的人,也比較愛才一些。凡是被他看中的有用之才,一般都會使之才盡其用。
因為這次彙報,不僅使範雎順利進入了領導和組織的視野,為他日後出任秦國政府高層領導人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使秦國受益匪淺,可以說基本明确了日後統一六國的戰略走向。因此可以說,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雙赢的工作彙報。
在這次曆史著名的彙報中,範雎對秦昭襄王如是說:“我的個好大王啊,這些年來列強之間打來打去,亂打一氣,有啥實際意義啊?我看是沒有。除了搶到一點微不足道的東西,誰也沒有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在當今時代,最寶貴的實際利益又是啥呢?是土地、人口和資源啊。不僅在當代,就是在遙遠的二十一世紀,甚至是二十N世紀,也是如此啊。如今我們舍近求遠地借道韓國、魏國去攻打齊國,純屬勞民傷财之舉,打了也是白打,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齊國也一樣,跑那麼大老遠去攻打楚國,不僅啥也沒撈到,因為鄰居韓國、魏國在後邊搗鬼使壞,還差點兒讓燕國給滅了。從今往後,我認為咱們是時候改變戰略戰術了。具體辦法是,先假裝和遙遠的齊國友好,再從身邊的韓國、魏國下手,像蠶吃桑葉一樣,一點一點地吃掉他們的土地資源,不斷積蓄力量,逐步壯大充實自己。所謂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就是這個道理。這樣積累一段時間以後,國家的實力強盛了,再去吃掉包括齊國在内的其它戰國列強,就是小菜一碟的事情了。再者說了,韓國、魏國處于戰國列強的中樞地帶,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區位優勢。隻要控制了它們,将來就一定能夠控制天下。尊敬的大王啊,俺給俺想出來的這個戰略方針,取了個比較有創意的代号,那就是‘遠交近攻’”。
秦昭襄王是個明白人。聽了範雎這一通高論,他就像醍醐灌頂一般,立時大徹大悟了。從此以後,秦國的戰略方針,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它摒棄了狗熊掰棒子式的遊擊戰、運動戰,代之以占有土地人口資源為主要訴求的、穩紮穩打的陣地戰和攻堅戰。與此同時,秦國的領土意識也開始變得格外強烈起來。對于吞到肚子裡的别國領土,是說啥也不會再吐出來的,即使把牙齒敲掉了也不行。這一點,跟老毛子、小鬼子倒是很相像哦。
“兔子不吃窩邊草”,是中國非常有名的一句古訓。而範雎向秦昭襄王提出的“遠交近攻”戰略創意,同這一古訓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也就是說,範雎意見建議的核心意思是,兔子要吃“窩邊草”。不僅要吃,還要大吃特吃、吃飽吃好。比如對于像韓國、魏國這樣近在眼前的“窩邊草”,不妨先把它們一口一口地吃掉以自肥。應該說,範雎所提出的意見建議,是很有實用價值的。鬼才李斯曾在其名作《谏逐客書》中這樣評價他:“昭王得範雎,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請注意,李斯在文中使用了“蠶食”二字,這個比喻很形象、很有才。這個詞彙,生命力也很長久,如今人們還經常使用。
當然了,報複心極強的範雎,在為秦昭襄王出謀劃策、使秦國走向強大的同時,也順便把自己的祖國給出賣了。即使被祖國的某些領導算計坑害過,對于國家、對于家鄉民衆而言,範雎這麼幹,也是很不厚道的行為,有點類似于漢奸了。如果說漢奸的說法不夠準确,“魏奸”總是可以的。就像如今有些歸化到外國的運動員,因為對個别人有意見,就在比賽中把怒火發洩到祖國身上,是一種很沒教養、很沒道德的行為。
我一向以為,奉行不吃“窩邊草”的原則,是兔子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來的一種生存哲學。在動物界,食草的兔子,絕對屬于動物鍊中的弱勢群體,主要以食肉動物的食物形式而存在。所以,在弱肉強食的惡劣環境中,能夠保住小命、吃飽肚子,對兔子而言已經屬于萬幸了。所以,它沒有蠶食霸占其它動物地盤和資源的野心和欲望,更沒有這樣的能力和實力。因而,它們便隻能務實地采取不吃“窩邊草”這樣的辦法,以求自保。對于兔子的這種處世哲學,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實用主義的處世哲學。在現代漢語詞彙中,“實用主義”這個詞兒,好像不那麼褒義哦。
不吃“窩邊草”,其實比較充分地表現出了兔子的聰明之處。其一,說明它們具有比較強烈的安全防範意識。留着“窩邊草”,可以比較好地遮擋掩蔽它的窩,使天敵們比較難于發現其蹤迹。其二,說明它們具有比較強烈的危機意識和戰略儲備意識。留着“窩邊草”,可以在沒有其它草可吃的情況下,臨時拿來應急充饑。從這個意義上說,“兔子不吃窩邊草”這個原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事情。在不吃就要餓死的緊急情況下,“窩邊草”該吃也還是要吃的。
國人有個比較好的習慣,那就是喜歡根據一些客觀事物,發現并總結歸納一些處事法則和規律出來。比如“兔子不吃窩邊草”,就屬于這種情況。但國人也有個不太好的習慣,那就是往往愛走極端,把一些隻适用于某些特定事物和特定群體的處事法則和規律,不分青紅皂白地放之四海而皆準。這樣一來,事情往往就會走向反面。比方說,不吃“窩邊草”的法則,放在兔子身上是很适宜的。但是如果放在獅子、老虎,或者豹子、豺狼之類身上,就未必适合了。所以說,遇事還是要多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功課,盲目地一概而論、照抄照搬是不行的。
綜上所述,“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雖然很實用、很有效,對秦國幫助也很大,但是并沒有太高的思想含量、技術含量。所以,我才認為它不算太高明。當然了,我們也不能拿今天的眼光和認識,去衡量和要求古人。但問題是,這樣的思想認識和戰略方針,即使對古人而言,也算不得有多麼深奧複雜啊。比如範雎、秦昭襄王等人,對此不就是看得挺清楚、想的挺明白麼?而範雎和秦昭襄王,在他們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也并不是公認最聰明的人啊。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這麼顯而易見的道理,其他戰國列強的高層領導,以及他們的那些所謂高參謀士們,怎麼就愣是看不明白。不知道他們的思維和眼界,是不是受到了“兔子不吃窩邊草”這類古訓的束縛和局限。
所以,我們與其贊歎範雎、秦昭襄王的遠見高明,不如感歎其他戰國列強高層的短視愚蠢。
作者簡介:王離京,筆名谷荻,男,山東壽光人,1958年生于北京,畢業于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系。做過知青、工人、教師,曾任省直機關處長、大學領導幹部,二級警監。散文作家,系中國作協會員,發表出版作品累計三百餘萬字,多次獲獎并入選多種選本。相關作品成為國内外多家著名高校圖書館館藏書目,兩度入選山東省中小學生寒暑假讀一本好書活動前十位重點推薦書目。
壹點号谷荻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