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複試最後一名逆襲成功率大嗎?說起複試逆襲,很多人都覺得這是隻要自己努力,隻要自己足夠強,就很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并且看很多案例,來加強自己的判斷,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考研複試最後一名逆襲成功率大嗎?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說起複試逆襲,很多人都覺得這是隻要自己努力,隻要自己足夠強,就很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并且看很多案例,來加強自己的判斷。
每次聊到這個問題,也總有一堆人去講,這個是要看複試比例的,這個是要看複試的形式的。
其實複試逆襲發生概率的大小,不能說跟這些完全無關,但關系也不算很大。
真正影響複試逆襲概率的,一方面來自于學校的招生政策,這個當然也包括有話語權的具體每個老師;一方面來自于參與複試的人。
很多人說,有些學校複試比例太高了,并且複試成績占比也很高,這就導緻逆襲現象經常發生。
這種看法,基本上還是學生思維,隻是站在了學生的視角看問題。實際上,一個學校為什麼會制定比較高的複試比例?
最主要的原因依然是,對初試成績的信任度低。
看到這裡,大家别緊張,我說的信任度低,不是指學校或老師不相信你的成績是自己實力的體現。
而是認為初試成績隻能反應很小的一部分自己在意的學生能力,所以要在複試的時候重點考察自己更看重的能力。
當然,你如果學生思維嚴重,你還會問,更看重的能力是什麼?是不是具體的哪門專業課,或者畢業設計,或者英語等等。
這個問題是沒有标準答案的,因為老師招研究生其實跟公司招聘員工,相親市場找對象是一樣的,主觀因素的差異性多樣性很高。
比如很早以前,我就說過,某些天坑專業的老師,隻喜歡招來自農村的,看起來内向,甚至有點懦弱,但一看就很聽話,任勞任怨的老實人,有些老師甚至為了制造自己“有恩于你”的效果,會故意不招本科來自985等名校的學生,專門去招雙非,但成績還不錯的内向聽話老實人,并且一定當面告訴他,自己本可以招那幾個名校生的。
這其中用意,你自己揣摩吧!
隻要複試不是和初試一樣完全筆試,有标準答案給分,就會有人為操縱的空間,而這個人為操縱的空間并不是你以為的考場舞弊,給某些人開後門,而是要加入學校或老師的個人主觀偏好因素。
這和公司招聘是一樣的,一個公司不一定要招聘能力最強的人,他們還會扯一堆要符合公司的價值觀的廢話,那些符合公司價值觀,指的就是自己招人的主觀偏好。
現在說第二個因素,參與複試的學生。
如果把複試的主觀因素都考慮進去後,複試的競争中能否逆襲,其實取決于參與競争的人的信息充分程度和準備充分度。
也就是說,逆襲發生的本質是别人大意了!
以前考研的熱度其實沒那麼高,參與人數也不算多,所以關于複試的信息流出來的就很少,你很難在公開市場上買到複試的資料。
很多人進了複試,甚至都不知道複試的流程是什麼,大概都考察哪些科目,都是到了考試前,學校公布日程的時候,才大概知道。
那這種情況下,匆忙上陣,很容易暴露自己的弱點或盲點。
而有些人則通過各種辦法搞到了所謂的内部資料或信息,提前針對性地準備,最後肯定能表現不錯。
這就像去面試程序員,一個除了大學的課程,啥也沒準備,另一個則刷了三個月的題,你覺得技術面哪個通過的概率高?
信息不對稱,部分人準備不充分,這才是以前很多人複試滑鐵盧的主要原因,是别人的滑鐵盧制造了另一些人的逆襲,而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純靠自己逆天的實力反超比分,這跟遊戲裡打排位賽根本不一回事。
而現在考研如此火爆,各種複試的信息也都很多了,凡是能進複試的人,基本上都會盡量搜集全信息,并且好好準備,這樣當所有人都不可能大意的情況下,逆襲其實很難發生。
很多時候,你覺得你逆襲了,其實更可能是,你身上的某種品質更被某個老師看重罷了,這叫篩選,不叫逆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