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 瑟
唐• 李商隐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詞句注釋】
1.錦瑟:裝飾華美的瑟。瑟:撥弦樂器,通常二十五弦。
2.無端:猶何故。怨怪之詞。五十弦:這裡是托古之詞。作者的原意應當也是說錦瑟本應是二十五弦。
3.“莊生”句:《莊子•齊物論》:“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李商隐此引莊周夢蝶故事,以言人生如夢,往事如煙之意。
4.“望帝”句:《華陽國志•蜀志》:“杜宇稱帝,号曰望帝。……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禅授之義,遂禅位于開明。帝升西山隐焉。時适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子鵑即杜鵑,又名子規。
5.珠有淚:《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 ,其眼泣則能出珠。 ”
6.藍田:《元和郡縣志》:“關内道京兆府藍田縣:藍田山,一名玉山,在縣東二十八裡。”
7.隻是:猶“止是”、“僅是”,有“就是”、“正是”之意。
【白話譯文】
錦瑟呀,你為何竟有五十條弦?每弦每節,都令人懷思黃金華年。
我心如莊子,為蝴蝶曉夢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鵑,寄托春心哀怨。
滄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淚皆成珠。藍田紅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煙。
悲歡離合之情,豈待今日來追憶,隻是當年卻漫不經心,早已惘然。
【創作背景】
李商隐天資聰穎,文思銳敏,二十出頭考中進士,舉鴻科大考遭人嫉妒被刷下,從此懷才不遇。在“牛李黨争”左右為難,兩方猜疑,屢遭排斥,大志難伸。中年喪妻,又因寫詩抒懷,遭人貶斥。此詩約作于作者晚年,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對《錦瑟》一詩的創作意旨曆來衆說紛纭,莫衷一是。或以為是愛國之篇,或以為是悼念追懷亡妻之作,或以為是自傷身世、自比文才之論,或以為是抒寫思念待兒之筆。《史記•封禅書》載古瑟五十弦,後一般為二十五弦。但此詩創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後,故五十弦有斷弦之意(一說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斷成兩半,即為五十弦)但即使這樣它的每一弦、每一音節,足以表達對那美好年華的思念。
【作品賞析】
《錦瑟》為李商隐詩歌中最為人們所喜愛、也是最難理解的代表作,因而,也就往往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關于這首詩的意思,過去曾有過很多說法:有人以為是愛情詩,有人以為是悼亡詩,是詩人追懷他死去的妻子王氏的。還有人以為瑟有适、怨、清、和四種聲調,詩的中間四句每句各詠一調,所以,這是一首描繪音樂的詠物詩。現在人們一般以為這首詩是李商隐聆聽錦瑟之繁弦,追思華年之往事,為自傷身世之作。
先看首聯的上句“錦瑟無端五十弦”。“錦瑟”是因瑟上的花紋如錦而得名。這一句其實是故意在埋怨:錦瑟,你為何平白無故地有這麼多(五十)根弦呢?本來,錦瑟就是那麼多弦,這是無所謂“無端”不“無端”的(無端:即平白無故地),但詩人卻要故意發問,這中間已經包含了一種情緒。至于古瑟有五十根弦的記載在《漢書•郊祀志》中便提到過:“黃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而李商隐時代的瑟又有多少弦,這都不是理解此詩的關鍵,因為詩人在其它寫瑟的詩句中隻一次用過“五十”之數。可見,對詩人來說,“五十”并無特殊的意思。
至于對首聯下句“一弦一柱思華年”的理解,重點應在“華年”上。本來,因瑟有五十根弦,其音節可想而知是十分繁富的,自然,其豐富的音節常令聽者動情。這裡,隻要我們不把“五十”理解得太死,好像詩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便以五十弦的瑟自喻,以追憶五十歲以前的“華年”,那麼,“思華年”的意思也就不難領會:聆聽錦瑟那豐富繁多的弦音,不由得追思起逝去的往事。可是,繁多的音節讓人情緒煩亂。心中的怅惘也實在難以說出。
第二聯用了兩個典故。上句用的是《莊子•齊物論》中“莊生夢蝶”的典故。這則典故是說,莊周夢見自己身化蝴蝶,飄然而飛,竟忘了自己是“莊周”了。後來夢醒,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又不知何往。詩人在這句中的意思是:錦瑟一曲,驚醒了我的夢境,夢境中的美好也成了虛無飄渺。句子中的“迷”有迷失、離去等義。詩人還有“枕寒莊蝶去”(見《秋日晚思》)之句。“去”即離、逝,也就是“迷”。那麼,這一典故也就是詩人借喻世事的變幻及自己“華年”期理想的破滅。而下句中進一步顯示了詩人傷逝的情懷;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杜宇。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每在暮春啼苦,以至口中流血,啼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詩人在此是借望帝杜宇化為杜鵑哀春的典故來表現自己的華年已逝,理想未得實現的悲感。錦瑟弦繁,音哀曲怨,不免引起人的無限感慨,就像聽到杜鵑鳥送春歸去的凄婉之音。一個“托”字,既寫了典故中杜宇的托春心于杜鵑,也寫了鼓瑟之人托春心于錦瑟,更寄托了詩人的無限怨恨。這與元好問“佳人錦瑟怨年華”(《論詩三十首》)中的“怨”也是吻合的。
接下來的第三聯,詩人依然使用了兩個典故。上句在化用“滄海遺珠”的同時,還揉進了珠月交輝和鲛人泣淚成珠的說法。民間傳說是美麗的:珠生于蚌,蚌生于海。在月明海靜之時,蚌就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之光華,才顯得分外晶瑩。另外,月為天上明珠,珠為水中明月。《博物志》卷九還載有:“南海外有鲛人……其眼能泣珠。”而以珠喻淚,已是古來成說。鲛人泣淚,顆顆成珠,更是海中的奇情異景。又由于月夜宜鼓瑟,所以,詩人聽瑟不免想到月明之境,一種不可名狀的清怨也就油然而生,自然,一種複雜的、難言的怅惘也就溢于言表。
下句直接截用了中唐詩人戴叔倫的話:“詩家美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藍田,為陝西藍田縣東南的藍田山,是有名的産玉之地。藍田山在月光的照耀下,蘊藏于其中的玉氣冉冉上升。但美玉的精氣遠察如在,近觀卻無,所以可望而不可及。這在客觀上也正好代表了一種十分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又是難以把握和無法親近的。聯系上句也就可以看出詩人在此是指自己的追求以及各種美好的願望正如藍田山上的玉氣,可望卻終于渺茫難即。因此,這一聯的兩句在工整而考究的詞藻下面,滲透了詩人那種清涼落寞之感,飽含着一種壯志難酬的深深遺憾。
有迷離、凄清,有哀怨、惋惜,也有向往,這就是詩人回顧往事時心理上的幾個不同側面。尾聯所明白提出的“此情”二字,與開端的“華年”相照應。确實,生活道路上迷離、凄清、惋惜等情感,并非今天回首往事時才感覺到的,當初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就已經令人不勝怅惘了,哪裡用今天來回憶(可今天畢竟又作了回憶)?詩人的怅惘、失望、沉郁的心情,在此得到了進一步的表現。
詩人一生坎坷,命運多舛,有很多難言之痛,至苦之情。他的這些難以言傳、更難以說盡的感受隻能通過富有創造性的比興象征的方法委婉地表達,尤其是詩中借助的典故,更使全詩含蓄蘊藉、耐人尋味。雖然說,這首詩中的比興象征與典故給詩篇帶來隐約朦胧,也給人們的理解和把握帶來困難,以緻曆來聚訟紛纭,說法各異。可是,人們又都深為詩歌塑造的藝術境界及情調氛圍所吸引,深為詩人那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所贊歎。而這也說明了李商隐詩歌的别具一格和特殊感染力。
【作者簡介】
李商隐(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内(今河南沁陽)人。開成二年(837年)進士及第。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處于牛李黨争的夾縫之中,被人排擠,潦倒終身。詩歌成就很高,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于文采,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過多,意旨隐晦之病。有《李義山詩集》。
【閱讀理解及中考試題】
【李商隐知多少 】
1.身世卑微李商隐:李商隐(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号玉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應進士考,終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争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
2.曠世情種李商隐:李商隐詩現存約六百多首,大都以抒情婉曲見意,往往寄興深微,想象奇特,餘味無窮。尤其他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的詩,情思宛轉沉摯,辭藻典雅精麗,摹寫入微。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表達事物的内在神韻,寄寓詩人的情懷。還有一些詩篇激情蕩漾,輕薄浮豔。這些對後世産生過巨大影響。但他的詩裡往往是避實就虛,刻意求曲,打破了時空順序,混淆了實虛境界,透過一種象征手法把感情表現出來。他的詩作,也有揭露現實黑暗的,但為數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的藝術上,特别是他的近體律絕,其中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綿密、典麗精工的藝術特色。
3.深山傾情李商隐:李商隐一生雖短暫坎坷,但感情的經曆絕非尋常。 李商隐那時二十三歲,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陽山東峰學道。而玉陽山西峰的靈都觀裡,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宮女、後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華陽,宋年輕美麗,聰慧多情,兩人很快雙雙墜入情網。兩個多月後,這段超出常規的愛戀,終因不為禮教和清規容許而毫無結果,短暫的歡娛,無望的永好,隻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遠的傷痛。他有些流傳至今,蕩心動魄的《無題》詩即完成于此時。
4.伉俪深情李商隐:李商隐26歲入泾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僚,并愛上王茂元之女。開成二年(公元837年),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李商隐和王家七小姐舉行訂婚儀式。正月初五,舉行結婚儀式。結婚後感情殊好。有一首思念愛妻的《夜雨寄北》,仍然為現代人稱道,亦為之辛酸。李商隐婚後就陷入牛、李黨争之中中,令狐楚及其子屬牛黨,王茂元屬李黨。義山竟做了屬于李黨的王茂元的女婿,所以牛黨的人,從此瞧不起義山。令狐說他背恩,更加嫌惡他。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李氏夫人去世,李商隐寫了一些詩懷念她,如《花•妻死之後作》
【理解性默寫 】
1.《錦瑟》中以錦瑟起興,引起對華年往事的追憶的句子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2.《錦瑟》一詩它表現的這種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詩人全部的情感的句子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3.作者用陰陽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現了高潔的感情、執著的愛慕和無盡的哀思與怅恨的句子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4.《錦瑟》一詩中回環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讓人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選擇題 】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正确的一項是( )
A.望帝(周朝末年蜀國君主的稱号) 駐馬(軍隊發生嘩變,停留不前) 杜鵑(子規)
B.無端(沒有由來地、無緣無故地) 錦瑟(一種管弦樂器) 可待(可以)
C.徒聞(空聞,沒有根據的傳聞) 惘然(迷惘、茫然) 莫愁(不要愁苦)
D.宵柝(夜間巡邏時用的梆子) 雞人(宮中掌握時間的衛士) 華年(青春年華)
答案:D。解析:A項中杜鵑(一種鳥,啼聲哀凄); B項中可待(難道、哪能); C 項中莫愁(古時洛陽女子)
2.對李商隐的《錦瑟》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是由錦瑟引起的詩人對華年所曆紛繁人生境遇與人生感受的追懷。
B.颔聯用莊周夢蝶、杜宇化鵑的典故表達失落、困惑之感。
C.頸聯描寫了滄海之中,明月之下,鲛人滴淚,化為明珠。
D.尾聯“此情”與“惘然”照應,“惘然”因“思華年”而産生,末兩句表達了全詩主旨。
答案:D。解析:D項中尾聯“此情”與開端的“華年”相為呼應。詩的首聯由幽怨悲涼的錦瑟起興,點明“思華年”的主旨。
3.下列詩句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
A.他生未蔔此生休:在另一世界無法蔔知這一世界的歡樂。休,歡樂。
B.莊生曉夢迷蝴蝶:此句用莊子夢為蝴蝶不辨物我的典故,寫琴聲之如夢似幻,令人迷惘,琴聲的這種境界也是作者如夢似幻的身世的象征。
C.滄海月明珠有淚:此句用了海底鲛人淚變珍珠的傳說和狄仁傑滄海遺珠的典故,托寓自己的才能不被世用的悲哀。
D.無複雞人報曉籌:是說唐玄宗在被迫西逃入川的路上,再也聽不到往日宮中雞人報曉的聲音了。
答案:A。解析:A項中此句義為:無法預測在來生李、楊是否能團聚,這一生他們的愛情肯定完結了。休:完,結束。
4.對李商隐的《錦瑟》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首聯中的“五十弦”并非實指,作者隻是借錦瑟的弦之多來遣詞達意而已。
B.颔聯中詩人用“望帝啼春”的典故來表達對春天來臨的向往,充滿了歡快、喜悅之情。
C.頸聯“藍田日暖”和“滄海月明”對仗,造成強烈的對比。詩人以為陰陽冷暖、美玉明珠,雖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樣的。
D.尾聯明确提出: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限怅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怅惘了。以多層曲折來說明那種怅惘的痛苦心情。
答案:B。解析:B項中用“望帝啼春”的典故不是來表達對春天來臨的向往。
【簡答題 】
1.閱讀李詩人由“五十弦”的“錦瑟”想到了什麼?這其中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答: 詩人由“五十弦”的“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進而由“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時期。這其中運用了傳統的比興手法。
2.首句“錦瑟無端五十弦”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其中“無端五十弦”又喻指什麼?
答:這裡運用了比興手法,“無端五十弦”喻往事繁多,也可說是喻已逝的年華,慨歎自己年已半百,追憶自己美好的春春年華。
3.中間兩聯共用了四個典故:一是莊生夢蝶,意為歲月如夢,往事如煙,理想終将破滅;二是望帝啼鵑,比喻一生不得志,壯志難酬。第三、四個典故分别是什麼,意在說明或表現什麼?
答:三是用南海鲛人的故事,意在說明自己的才華不為世用;四是用藍田産玉的故事,說明理想和情思破滅後的迷惘。
4.《錦瑟》用典比較多,請你找出來并分析一下這些典故的運用對表現人物心情有什麼作用?(選擇一兩處即可)
答:(1)“莊生曉夢迷蝴蝶”用了《莊子》的一則寓言典故,說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後來夢醒,莊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詩人表現了這樣的情景:佳人錦瑟,一曲繁弦,驚醒了詩人的夢境。這裡既是美好的夢境,又是虛幻的夢境,借此典的虛缈的夢境隐喻年輕時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2)“望帝春心托杜鵑”,傳說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杜鵑,啼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詩人借此以冤禽托寫恨懷,無限傷感,亦表達殷切的思念。
(3)“滄海月明珠有淚”,傳說珠生于海,每當月明宵靜, 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海,珠得月華,始極光瑩;又有南海鲛人有泣淚,顆顆成珠的故事。鲛人借此把月珠淚合而為一,構成了一個朦胧的妙境,表達一種複雜的怅惘情懷,既有對其高曠浩淨的愛賞,又有其凄寒孤寂的感傷。
(4)“藍田日暖玉生煙”,藍田的玉山為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氣冉冉升騰,遠察如發,近觀卻無。詩人借此具有極高美學意味的理想景色,抒發一種對于高潔情感無法親近的怅恨。與典三所涵一緻。
5.本詩中間兩聯用了哪些典故?這些典故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情調,留下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答:四個典故。一是“莊周夢蝶”,意為曾經有過夢想,曾經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二是“杜鵑啼血”,意為曾經害過相思,有過殷切的思念。三是“南海鲛人”,意為夢想和情思破滅後所得的隻是滿眼的淚水。四是“藍田産玉”,意為夢想和情思破滅後的迷惘。
四個典故的運用,表達了詩人怅惘、悲傷的内心感情。詩中美好的境界是什麼,殷切的思念是什麼,詩人為什麼落淚,為什麼而迷惘,都難以知曉,詩歌帶給讀者的是一種撲朔迷離的意境。
6.談談你對李商隐詩中用典的看法。
答案:李商隐的詩,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稱。這兩首詩,尤其是《錦瑟》用了很多典故。
①典可以加大詩句的内涵,提高詩句的品位,鑄造出詩歌典雅、厚重的意韻;
②可以借題發揮、“借屍還魂”,為我所用,創出古典新義來。以《錦瑟》而論,如果不引莊周夢蝶,則如何在七個字中傳達出詩人對自我認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現出那種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說,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種表達手段,更兼他錘煉得好,融貫得好,所以不露斧鑿之痕,達到了渾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礙于他詩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轉。
7.理解詩歌颔聯的含義,并說明句中“迷”、“托”二詞刻畫了詩人怎樣的心态。
答:颔聯含義:(我)對美好的情景卻又是飄渺的夢境感到迷惑,隻能将傷感思念之情托付給杜鵑。(或:我曾經像莊周夢蝶一樣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終隻能像望帝那樣把自己的傷心托付給杜鵑。)“迷”、“托”二詞刻畫出詩人無端陷入困境,又無力自拔尋求寄托的真實心态。(3分;颔聯含義1分,心态2分。)
8.這首詩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懷?結合詩中的句子簡要分析。
答:這首詩寄托了作者對華年流逝的傷痛之情,以及對美好往事的追懷,理想境界的向往和渴望。如詩中“滄海月明珠有淚”寫詩人遙望滄海,對景傷情,哭悼美好往事。“玉生煙”又代表了一種異常美好但又不能把握和親近的理想景色。(4分;感情2分,舉例2分。)
9.《錦瑟》中可以理解為寫悲歡離合的哪幾句?這些句子由哪一句詩中的哪一詞概括?
答:中間兩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明月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些句子由尾聯中“此情可待成追憶”一句中的“此”詞概括。
10.《錦瑟》中間兩聯除了對偶,具體說說還用了什麼寫法?
答:用典,莊生夢蝶,望帝杜鵑。其内容和作用課本注釋中已有詳細說明。通感兼誇張:珠有淚,玉生煙。極寫對往昔的留戀與懷念。
11.對《錦瑟》一詩的理解曆來衆說紛纭,常見的幾種理解:
答:(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亡妻的深情悼念;
(3)作者的自傷。請選擇其中的一種說法予以闡述。
答案:《錦瑟》一詩,境界撲朔迷離,情感深長綿藐,确實是一個千古之謎,至今還有很多學者把它當做政治詩來讀,并從詩人的經曆中尋找蛛絲馬迹,闡幽發微。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黨争的政治派别夾縫中求得生存的,受過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擠,有過短暫的榮光,更有過長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歡,未必用這樣朦胧的詩歌來表現,不能硬把中國古典詩歌“香草美人的傳統”(以愛情隐喻君臣際遇)往這裡套。我們認為,《錦瑟》還是一首寫戀情的詩,是一個垂暮老人回首錦瑟華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遠,感情真摯,可意會不可言傳,可感悟不可支離,須從大處讀之。
12.《錦瑟》寫的是什麼内容?
【明确】第一聯,毫無疑問是起興之筆。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詩人将近五十歲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歲)。瑟之發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傷感。“一弦一柱”則興寄遙深,感情凝重;“思華年”為全篇主腦,以下文字皆因此生發出來。第二、三兩聯,是全詩的主體部分,也是詩人追憶的内容。但詩人究竟在苦戀什麼呢?他表達得太委婉了,隻是用了兩個古老的典故來傳達。“莊生曉夢迷蝴蝶”,說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戀的夢境。莊子“夢蝶”,不知哪種狀态是真實的自我了。這裡,詩人借用這個典故,表現了對美好情感的追懷,盡管那是當局自迷,盡管歡樂是那樣短暫,但也足以讓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鵑”,更轉出一種凄涼悲慨的情調來——生而不能,死則續夢!這是怎樣的悲哀啊,希冀以來生繼今世,永結情緣。接着,詩意又轉,柳暗花明,開出另一新的境界來:明珠在滄海月下泣淚,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煙,美好的事物總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滿。這裡是指佳人紅顔命薄,還是指詩人才命相妨?(李商隐在《有感》一詩中說:“古來才命兩相妨”,意為才氣與命運不能兩全)我們無從知曉。最後一聯,以感歎作結。“此情可待成追憶”,表明作者到老還是很珍重這份“感情”的,無需“追憶”,分明已然在追憶。“此情”為單稱表述,則大體可以推定前面所指為一件事。“隻是當時已惘然”反叠前句,言當時身處其境,已是凄迷難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鏡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詩就在這種無限怅惘的情緒中結束,餘音袅袅,言盡而意不止。
13.怎樣理解《錦瑟》一詩的主旨和情感?
【明确】《錦瑟》一詩,境界撲朔迷離,情感深長綿藐,确實是一個千古之謎。所以,至今還有很多學者把它當做政治詩來讀,并從詩人的經曆中尋找蛛絲馬迹,闡幽發微。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黨争的政治派别夾縫中求得生存的,受過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擠,有過短暫的榮光,更有過長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歡,未必用這樣朦胧的詩歌來表現,不能硬把中國古典詩歌“香草美人的傳統”(以愛情隐喻君臣際遇)往這裡套。否則,李商隐那些寫愛情的無題詩,像“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之類的,都可以當做政治詩來讀了。我們認為,《錦瑟》還是一首寫戀情的詩,是一個垂暮老人回首錦瑟華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遠,感情真摯,可意會不可言傳,可感悟不可支離,須從大處讀之。
14.怎樣理解《錦瑟》一詩的表現手法?
【明确】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象征的手法來表達情感。象征與比喻有共同之處,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點,但它們也有不同之處。比喻像人間的橋梁,一般有兩個硬性的端點,可以找出本體和喻體;象征則像天上的彩虹,物質表象所聯系的對象不那麼分明,主要靠暗示,帶有更多遊移不定的成分。像《錦瑟》一詩,無論是起興的“錦瑟”,還是主打的“蝴蝶”“杜鵑”“珠”“玉”等,它們表現的情調可以猜想出來,但一追究其具體所指,就如墜人五裡雲霧了。也許,正是李商隐詩歌中表現出的這種意蘊深厚的朦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近人梁啟超曾說:“義山的《錦瑟》《碧城》《聖女詞》等詩,講的什麼事,我理會不着。拆開來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他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