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石頭布特點

石頭布特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14:02:55

石頭布特點(為什麼石頭剪子布)1

大學同學在矽谷生了一對混血兒,起名叫小熊和小豹子。上周同學聚會,大人聊天兒,兄弟倆自己在一邊玩兒,遇到玩具争拗,會自己決策。兩個小朋友用手比畫着石頭、剪子、布,口中念念有詞,發現矮哥哥一頭的小豹子咕哝的是rock、paper、scissors,原來這遊戲還有英文版本。

維基百科、百度百科都把這遊戲的發明權歸在了中國人名下,提及應該是随着海外貿易傳入歐美,十九世紀晚期的西方作家也明确地說是種亞洲遊戲。2002年起,加拿大多倫多已經舉辦了數次國際比賽。不過,我對詞條裡引經據典把石頭剪子布的源頭追溯到漢代頗有疑慮。現在大家能找到的最早記載是《新五代史·史弘肇》:“他日會飲章第,酒酣,為手勢令,弘肇不能為,客省使閻晉卿坐次弘肇,屢教之。”事實上這段史料隻能證明中國漢代就有了猜拳行酒令,而這風俗一路延續至今,成為中國酒桌文化的重要組成。雖然遊戲形式大緻相同,都是喊出口令各自出拳區分勝負,但二者似乎形似而神不似。一來使用場合有别,猜拳從漢代至今,就隻用于成人宴飲,而石頭剪刀布則多用于童戲中決策;二來遊戲原理有異:猜拳者,雙方各喊數字口令,以出拳出拳湊成己方數字者為赢;石頭剪刀布卻是雙方喊同一個口令,手勢循環相克,布包石頭,石頭砸剪子,剪子剪布。

所以,即便是孩子從大人的猜拳行令中揣摩出了自己的手勢遊戲,這其中,還缺乏關鍵的證據鍊條,證明二者轉化的機制。石頭剪子布的遊戲如今遍布全中國,幾乎所有的孩子小時候都玩兒過。普及性這麼高的東西,各地叫法卻五花八門,北京人叫“cèi丁殼”,上海人叫“猜咚猜”,成都人叫“實拳兒”,西安人叫“猜咚吃”,天津叫“笨橋裹”,長春人叫“競鋼浪錘”,杭州人叫“琴棕繃”,廣州人叫“包剪揼”。相比之下,出現在漢代的“手勢令”發展到今天,在各地方言中無非叫“猜拳”、“劃拳”或者“豁拳”,花樣并不很多。二者叫法的巨大反差恰恰說明了,石頭剪子布的出現很可能要晚得多,沒準兒都是明代以後的事兒。之所以找不到比較準确的記錄,多半是因為文人覺得那是無聊童戲,不屑記之。編纂詞條的人好古之心可以理解,但追溯到漢代,未免牽強附會。

這就像同樣是今天常見的農作物,稻子、麥子的稱呼通行全中國,方言中變化極小。因為中國種植水稻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一萬兩千年前的湖南,而種植小麥也至少有四千年曆史,作為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它們是漢語的核心詞彙,今天方言的說法是從古漢語一脈相承的。而十六世紀才傳入中國的玉米,在各地的說法就有包麥、玉蜀黍、秫秫、玉高粱、飯包粟、蘆穄、苞蘆、苞米、棒子、番豆等各種說法,看得出來,各處連把它歸入五谷的哪個類别都沒法兒統一。這也恰是漢語方言分化之後,各地根據自己的認知和語言特點起名的結果。

下一次,想知道某人的來處,就問問他,貴府上小時候玩兒的石頭剪子布遊戲,是如何稱呼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