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門》裡每一個人物都是飽滿的,都是立體的,他們身上都有你愛你恨你哀歎的地方,所以它能讓我們時至今日仍百看不厭。
比如楊九紅和大格格她們兩個,都是不能和女兒相認的母親,但她們的生活經曆不同,想法不同,做法也不同,自然結果也不相同。
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楊九紅和大格格的有相同之處,但生活經曆不同,形成了性格迥異的兩個人。
他們不同年齡不同出身,卻是有着相似之處的兩個女人。
楊九紅和大格格都是有個女兒,卻都是始終沒能和自己女兒相認的兩個可憐的母親。
他們還都是敢愛敢恨的人,都是為了一個男人毀了自己一生的孤獨無助的女人。
她們雖然出身不同,卻都是從小就缺愛的女人,楊九紅從小就沒有了父母,被賣到妓院,而大格格雖然出身王府,但從小額娘去世,父親又是大大咧咧的性格,沒有給她什麼關愛,她們兩個都是缺愛的女人。
所以她們都愛上了讓她們欲罷不能的男人,她們又都過得孤獨又悲苦。
除了這些相似之外,她們又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
楊九紅的出身不是她的錯,她沒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她的出身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劇,除了那個年代對她出身的鄙視外,她的生活經曆對的性格或者是人格影響也太大了。
她從小生活在缺愛的又魚目混珠的妓院,養成了她不會勞作又有些貪戀富貴的性子,自我保護和防範意識都很強,雖然勇敢但也自私的性格,她的經曆決定了她的格局。
她的性格和格局,在她以後處理和女兒白佳莉的問題上有很明顯的反應。
而大格格出身在詹王府,從小就沒有了額娘,獨自留在草原上時,練就了獨立的生活能力,她身上有着倔強不屈,獨立堅強的高潔品性,這樣的格局也在她日後對待女兒黃春的問題上反應出來。
楊九紅認女兒和大格格不認女兒相比的差距
白景琦從楊九紅手裡搶奪女兒的那場戲,做母親的人都會看得落淚,那時的白景琦要多渣就有多渣,那時的楊九紅讓人心生憐惜,把女兒從一個母親的手裡硬生生的搶走了,實在是殘忍的,禁不住陪着楊九紅落淚不已。
(1)但平心而論,楊九紅的女兒跟着老太太比和她在一起要好得多,老太太要撫養白嘉莉沒錯,隻是做法太簡單粗暴。
白佳莉跟着老太太長大,她就是白府的大小姐,要是跟着楊九紅長大,說好聽了是姨太太的女兒,說不好聽了就是窯姐的女兒,如果從白佳莉的成長來看,她跟在老太太身邊是比跟着楊九紅要強的。
就像《紅樓夢》裡探春不也是撫養在王夫人身邊嗎,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如果楊九紅有眼光,格局夠大,老太太能撫養她的女兒,她應該認識到是對兒成長有利的事情。
就如同現在的女人在離婚時,會先考慮孩子和誰在一起,更利于孩子成長,就讓孩子和誰在一起是一個道理的。
愛孩子要為孩子從長遠上看,這才是真正的愛,而不是和母雞一樣隻會把孩子藏在翅膀下。
楊九紅的眼光看不到這些。
雖然孩子被奪走,楊九紅離孩子也不遠,想要知道孩子的情況,也不是難事。
(2)楊九紅是有個執念的,那就是想得到女兒的認可,聽到女兒叫聲媽,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的。
可是如果楊九紅格局夠大,知道女兒過得好,遠遠的祝福女兒不好嗎?
楊九紅非要認女兒,她考慮的更多是自己的感受,而沒有站在白佳莉的角度考慮,她沒有考慮白佳莉的心裡感受,也沒有尊重白佳莉的選擇。
所以說楊九紅硬性要認女兒,是她一廂情願的,也是自私的。
楊九紅在得知白佳莉丈夫去世後,和白敬業說“當初我就不同意找個當兵的女婿”,這是一個母親的心。
可是她從沒想過,白嘉莉或者是老太太和白景琦就沒考慮過對方是當兵的這個事嗎?
老太太是考慮過的,她曾和白景琦說“佳莉這孩子的婚事也該考慮了”,這是老太太在催婚了,白佳莉都需要老太太催婚了嗎?
白佳莉是白府的大小姐,又年輕漂亮,為何提親的人少,讓老太太都過問了?
就是因為白佳莉的出生問題,知根知底的人都不來提親,好不容易有個年輕的進步軍官不嫌棄她的出身,雖然還是有顧慮,也隻好讓白佳莉嫁了。
而這樣的情況二老太太白文氏心知肚明,可是楊九紅的見識還是不夠,她不明白。
試想如果白佳莉跟在楊九紅身邊長大,她的婚事會更是難題。
隻要女兒好就夠了,何必在乎認與不認呢?
愛孩子是要衡量能給孩子什麼,而不是自己得到什麼。
楊九紅苦苦求相認,是可憐的,也是值得理解的,隻是她的求相認是目光短點,心胸還是狹小點,是自私的。
反過來,我們看看大格格對于女兒的不相認。
大格格在得知一對兒女被父親送走時,她不顧自己還在月子中,立刻求弟弟送她出去找孩子,這時的大格格心裡就想找到孩子,孩子高于自己的健康。
那個年代離開王府的大格格就沒有了經濟來源,雖然這樣她也不怕,她硬是憑借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兒子,并把兒子養大成人,也得知了女兒的下落。
和楊九紅不同的是,不是女兒黃春不認她,是大格格沒有去認黃春。
大格格不認女兒是大格格的眼光高,想得深,她更多的是為女兒考慮,所以她不認女兒。
(1)白家因她和詹王府結怨,她的出現會提醒白家有可能忘記的恩怨,如果是這樣,對女兒一定是不利的。
再者說,如果白家記着當年的怨恨,不讓女兒和她相認,就難為了女兒,也讓自己難堪,她不想讓女兒因為她而為難。
(2)黃春剛和白景琦時,被老太太攆出家門,她怕兒女走她的老路,未婚先孕,就派兒子黃立去偷偷考察了,知道白景琦對黃春不錯,她才放心了。
後來又得知白家接納了黃春,黃春在白家已經是少奶奶了,她更加放心了。
(3)大格格一直過着清貧的日子,如果她認下女兒,女兒會接濟她,她的日子也過有好轉。
大格格心裡就要女兒過得好就行,她不想讓女兒有個窮媽,還是一個有着不太光彩過往的媽,那樣隻會給女兒麻煩,對女兒沒有幫助,所以她不認女兒。
(4)雖然不和女兒相認,但她選擇了離女兒近點的地方住着,能遠遠的注視着女兒就好。
有一種母愛是女兒好就行,有一種母愛是遠遠的祝福和默默地陪伴,這是大格格能給女兒黃春深厚的母愛,是無私的愛。
大格格是暗中保護女兒,不給女兒填麻煩,她不認女兒和楊九紅的強認女兒相比,大格格的格局更高,對女兒也更愛。
楊九紅強認女兒和大格格不認女兒的結局和思考
楊九紅多次不顧女兒白佳莉的感受,想要認女兒,幾次不顧尊嚴地去求女兒,甚至後來抱走了女兒的孩子,也讓女兒和她一樣母女分離,她還是沒有得到女兒的認可,她在女兒去了台灣後,心灰意冷,孤獨離世了。
而大格格不去和女兒相認,她保住了自己的尊嚴,也沒有給女兒丁點麻煩,了無遺憾和牽挂地安詳離世了,女兒在惋惜之中,更加尊重她了。
黃春和白景琦去看望大格格
楊九紅和大格格對孩子都是愛的,但愛的格局和方式不同,他們的故事引人思考。
(1)愛孩子要愛得目光長遠一點,格局站得高一點。
《觸龍說趙太後》中有一句話,“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深以為然,愛孩子要為他做長遠的打算,這才是愛的深刻。
不能像楊九紅就想把女兒奪回來,沒有為女兒的長遠考慮。
大格格就比楊九紅為女兒考慮的多一些。
父母的眼光有多長遠,孩子就會走多遠,父母的格局有多高,孩子就會站多高。
(2)愛孩子不是滿足自己的心裡感受,而是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
如果楊九紅不争強好勝,不進新宅院,不是又抽大煙又讓哥嫂放印子錢,也不參與槐花事件,安靜地過好自己的日子,處處維護白佳莉的感受,尊重白佳莉的意願,默默地關心白佳莉,相信結局會不一樣。
愛孩子母雞都會,怎樣去愛才是關鍵。
再看大格格處處都為女兒着想,能站在女兒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雖然沒有相認女兒,卻赢得了女兒的尊重。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産,愛她們不是強加給他們不接受的觀點和意願,愛他們要尊重他們。
(3)父母要想得到子女的尊重,就要做出父母的樣子。
楊九紅的出生不是她的錯,她的一生際遇也是可憐的,但她後面的一些做法是欠考慮的,别的不說,就抽大煙這個事吧,哪個孩子希望有個歪在床上,噴雲吐霧抽大煙的媽呢?當然,她不能與白佳莉相認,也有白佳莉的問題,我們今天先從母親這方面說,楊九紅還是有她自身的問題的。
大格格的不認女兒除了一些自責外,大多都是為女兒考慮,她自立自強自尊的生活,是可敬的。
做父母的,要想得到子女的敬重,自己就要先做好父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