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河健康報】
大河健康報記者 吳文可 通訊員 劉蕊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挂香囊”,端午節空氣裡除了糯米粽子的香甜,還飄着一絲絲清涼的草木香,那是屬于端午香囊的悠長味道。
俗語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甯。”這時的天氣濕熱,蚊蟲五毒出沒,人也煩悶不安。傳統農曆五月容易出現戾氣、瘟疫等疾患,尤其是抵抗力弱的老年人、小孩子容易患病。所以,每逢端午這天,古人不僅吃粽子、賽龍舟,還懸艾草、喝雄黃酒、佩戴香囊,驅除不吉,祈福健康平安。
河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腎病科主任華瓊介紹:“佩戴香囊既是一種民俗,更是一種預防疾病的方法,民間也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說法。”
香囊曆史起源悠久
華瓊介紹,香囊又名香袋,亦稱香包、佩帏、容臭。
香囊曆史起源悠久,古代楚國詩人屈原在《楚辭》中就記載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意思是把裝滿各種香草的佩帏戴在身上。這說明香包早在屈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已是一種飾物了。
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記載:中藥香囊具有“避疫氣、驅邪濕、散蚊毒蟲”等令人不染之功效。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将“聞香治病”寫入了《本草綱目》。清代名醫徐大椿也在《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中載錄:“香者,氣之正,正氣盛則除邪辟穢也”。
在流感的好發季節,古人為了确保孩子們的健康,會用中草藥制成香包挂在孩子們的衣襟和肩衣上,發揮其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
可見古人不僅僅在傳承、記錄香囊治病防病的療效更是善于加以總結、探索“香藥”對于疾病的防治作用。
華瓊指出,佩戴中藥香囊防病治病,其實是中醫外治法中的一種,稱為香佩療法。根據中醫内病外治的理論,皮毛肌腠與五髒六腑相貫通,其藥物外用,藥性可從皮膚毛竅汗孔而入腠裡,通過經絡直達髒腑,起到調整機體陰陽平衡、鼓舞正氣、抵禦外邪的作用。
佩戴香囊也需對症香囊因藥味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效,使用時要對症應用,不可盲目。即便是預防同一種疾病的香囊,也要根據使用者體質選擇使用。
醫藥典籍中記載的香包多選用具有芳香開竅、健脾和胃、理氣止痛的中草藥,如艾葉、菖蒲、蒼術、高良姜、丁香、山柰、白芷、陳皮、吳茱萸、金銀花、川芎、香附、辛夷等,可根據不同用途選擇調配。
華瓊指出,當前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經曆了三個主要變異株的疫情周期,自奧密克戎變異株出現以後,全球疫情又開始反彈,奧密克戎傳染性更強,症狀較輕、緻死率較低,但對特殊人群如有嚴重基礎病、未接種疫苗的老年人仍有較高的緻死率。
在強調疫苗接種重要性的同時,應用中醫中藥預防新冠也具有積極和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我們簡便易行的香囊佩戴。
佩戴香囊有禁忌
● 注意過敏。佩戴香囊要看使用者是否有過敏性疾病,香囊中有沒有使用者過敏或有其它禁忌的藥品。
● 注意防潮。香囊藥物不可受潮,受潮後藥效降低或喪失,此時應更換新的香囊。
● 注意高溫。香囊在常溫下可以持久釋放香味和藥效,遇到高溫或加速藥味釋放揮發和破壞部分藥效;有些藥物及香囊材質是易燃品,故要預防着火。
● 對症應用。嚴重氣虛者、氣陰兩虛者、久患慢性病者、重病急病患者以及某些特殊體質者使用香囊都要慎加選擇,必要時謹遵醫囑、有針對性地配方。
活血化瘀藥物的香囊不适合婦女月經期、孕期用;口幹舌燥、津液不足者不建議用。
本文來自【大河健康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