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興玲(左一)正在等餐。
正在取餐的喻興玲。
原标題:奔波在大街小巷的外賣女騎手
一輛電動車、一頂頭盔、一件工裝,一個外賣箱,是外賣騎手全部“家當”。
6月11日晚8時,在美團配送鹹陽二廠站,記者初見喻興玲,她戴着頭盔、身穿工服,素面朝天的臉龐,皮膚曬得黝黑。
随着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奔進風雨、闖進烈日、紮進夜幕……他們忙不叠地奔跑在大街小巷,穿梭于商場、寫字樓、飯館、超市、小區,他們是随處可見的外賣騎手,也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送餐人”,人們習慣稱他們為“外賣小哥”,而當下,有越來越多的女性跻身于外賣騎手行業。
是騎手,也是“寶媽”。35歲的喻興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老大上初三,老二剛滿10個月,丈夫常年在外地務工,鮮少回家。
“我媽在家照看孩子,幫我減輕壓力。”喻興玲說,很滿意現在的工作,方便回家看孩子,雖然累點,但收入也不錯。
今年2月加入外賣騎手行業,此前,她在一家酒店任客房主管,固化、單一的工作模式無法兼顧家庭,相比之下,她最看重外賣騎手“時間自由”。
“外賣騎手沒有年齡、性别、學曆等門檻,隻要願意跑,都可以幹。”喻興玲說,跑累了可以休息,站點不會有強制。喻興玲配送區域以人民路中段為圓心,半徑6公裡,除了午、晚高峰時段,其餘時間可自行選擇接單。站點對女騎手也格外照顧,一些米面油等重物訂單會協調改派給男騎手。
“外賣員的工作易上手,隻要會騎車、會接單、能找路就行,剛開始就跟着導航規劃路線一單一單送,取餐、送餐有時會找不到地方,難免會有超時單。慢慢适應之後,不再依賴導航,還會抄近道、穿小路,四五單先送哪再送哪,接單時心裡就有數了,比不少男騎手跑單多……”說起工作,喻興玲侃侃而談,臉上洋溢着對工作的熱情和拼勁。短短四個月,她共送單3309單。
“幹一行,愛一行。”疫情期間配送生活物資、藥品居多,東西不易買、小區不讓進、顧客不理解等情況,常讓她心裡不是滋味,但每當遞上東西收獲一聲聲“謝謝”和“辛苦了”,她又覺得一切都值得。
一個下雨天,晚上10點多,喻興玲正駕車行駛在送餐途中,拐彎時不慎摔倒,外賣箱裡的餐食随之“飛”出去。“那天6份湯面灑了2份,我立即聯系顧客說明情況,提出再去買2份,可能會晚點送到。顧客知道我摔傷了,關心問我有沒有傷到,并讓我不用重新買餐,也拒絕了我的賠款,還叮囑我下雨天小心騎車。”喻興玲告訴記者,雖然摔傷了,但顧客的理解和善意讓她倍感溫暖。
剛成為外賣騎手的喻興玲體重130斤,幾個月足足瘦了20斤。“老二六個月大時開始送外賣,第一個月比較累,每天爬樓,體力明顯吃不消,上樓氣喘籲籲,下樓一度腿軟,長時間奔波使得肌肉拉傷。”她說,心裡也打過退堂鼓,轉念一想,哪份工作不辛苦,時間長了習慣後,跑起來也不覺得吃力。有時候用餐高峰期,等電梯的人特别多,為了不超時就隻能爬樓梯,一口氣爬多層不成問題。
“用餐高峰期那真是争分奪秒,20分鐘要送四五單,感覺很‘刺激’,像是和時間賽跑。惡劣天氣時配送費會多一些,單量也多,隻要抓住‘爆單’機會,不怕淋雨,肯定能掙到錢的。”喻興玲告訴記者,最多的一天她跑了50餘單、工作時間長達12小時。
一往無前,未來可期。向着朝陽,喻興玲駕駛着送餐車穿過一條條街道,腳踩疲憊,承載着逸散在人世間的微小希冀,奔赴一個又一個目的地,晚風拂面,餘晖脈脈,她身後的影子被月光拉長……
鹹陽日報全媒體記者:崔亦馨 文/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