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的作品有哪些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的作品有哪些

娛樂 更新时间:2024-12-04 17:55:57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的作品有哪些(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1

近代著名學者胡适先生曾在其《吳敬梓傳》一文開篇就說到:“我們安徽的第一個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劉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縣的吳敬梓。”當然了,吳敬梓不僅僅是安徽的第一個大文豪,也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

為了讓人們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位清朝長篇諷刺小說的作者,本文将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詳細叙述一下這位偉大的清代小說家。

一、出生于豪門官宦家族

公元1701年,吳敬梓出生于安徽省全椒縣的一個豪門官宦家族。全椒的吳氏不僅僅是當地的第一豪門,就是放在當時整個安徽省來說,名氣也是非常響亮的。

吳敬梓的嗣父吳霖起是家裡的獨子,是個拔貢(科舉制度中由地方貢入國子監的生員之一種。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為逢酉一選,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優選者以小京官用,次選以教谕用),最高職位為贛榆縣教谕,大緻相當于現在縣教育局局長。

吳敬梓的祖父吳旦為家裡的嫡出長子,雖然隻是個監生,但憑借家族的影響力和财力,仕途上混的還不錯,吳旦的最高官職為州同知,知州的副職,官級為從六品,大緻相當于現在的縣級市副市長。

吳敬梓的曾祖父吳國對的科舉等級就非常高了,他于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在殿試上一舉奪得了第一甲第三名(探花),被授翰林院編修(從五品),深得順治皇帝器重,這一年距離吳敬梓出生僅有43年。

之後,吳國對的仕途一帆風順,兩度出任福建鄉試主考官,門生遍布天下;最高職位為國子監司業、提督順天學政。吳國對的這些職務雖然表面上品級不高,但權力大,榮譽高,像提督順天學政,雖無品級,但為朝廷的欽差大臣,一省最高科舉長官,地位與巡撫(正二品)平級。

吳敬梓的曾祖父這一輩,正是全椒吳氏全面崛起的一代。吳國對兄弟五人,其中有四人考中了進士。吳國對的孿生兄弟吳國龍這一支後代更是極其厲害,吳國龍本身就是進士出身,其有五子(兩進士一舉人三秀才),其中吳昺更是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的榜眼,一度出任廣西鄉試主考官,公元1706年還任會試考官,官至翰林學士(正三品)。吳昺的孫子吳檠(比吳敬梓大5歲的堂兄)也是個進士,也就是說在吳敬梓的童年時期,叔祖父吳昺這一脈達到了家族的頂峰。

在《儒林外史》中,所說的杜家“一門三鼎甲,三代六尚書”,其原型就是吳敬梓的家族“一門兩鼎甲,兩代六進士”。即使到了吳敬梓這一代,雖然不及曾祖父、祖父一輩那樣輝煌,但憑借吳氏家族的幾代人财富積累和名聲,使得吳敬梓一出生就可繼承巨額的房産、田産,這一切的一切,足以使其過上極其優越的生活和享受世間的榮耀。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的作品有哪些(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2

二、科舉之路異常艱辛

吳敬梓出生于這樣的一個豪門大族,從小就過繼給了吳霖起,自此成為家裡的長子長孫,備受家人關注。根據《安徽通志稿·吳敬梓傳》記載:“敬梓生穎異,讀書過目辄背誦;稍長,補學官弟子員。”

也就是說吳敬梓從小就聰穎過人,讀書更是看過之後就能背誦,如同神童一般。公元1705年,年僅5歲時就入私塾讀書,14歲時開始跟随父親吳霖起學習,18歲時吳敬梓就順利考取了秀才。

在考取秀才的過程中,吳敬梓可謂是一帆風順,憑借他的才學,似乎之後的科舉之路也會非常平坦,然而,命運卻在處處與這位才子開玩笑。公元1723年,23歲的吳敬梓第一次赴安慶參加鄉試,滿懷信心的他高興而去,卻铩羽而歸。公元1726年,再次赴安慶參加鄉試,結果還是失敗而歸。

前兩次失敗的鄉試經曆對吳敬梓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其行為風格都有了很大改變,然而第三次鄉試經曆,更是給了其嚴重的一擊。

公元前1729年,吳敬梓人生中的第三次鄉試即将來臨,這時的吳敬梓已經29歲了,即将步入而立之年,正期待這一次科考能夠考中。在這次鄉試之前,提督安徽學政李鳳翥還主持了一次預試,在這次預試考試中,李鳳翥給吳敬梓的評語是“文章大好人大怪”。

“文章大好”指的就是吳敬梓所作的文章還是挺好的,李學政表示很欣賞;而“人大怪”指的是李學政坊間傳聞吳敬梓酒後對當朝的科舉八股取士常常多有妄言。但李學政還是非常欣賞吳敬梓的才華的,便将他取為此次預試考試第一名。

盡管在這次預試中,李學政對吳敬梓多有批評,但将其列為榜首還是給了吳敬梓很大的安慰。對于接下來的鄉試,信心滿滿的吳敬梓認為此次中舉應該是十拿九穩的事情了,畢竟自身還是有真才華的。

随着八月份鄉試的臨近,吳敬梓與堂兄吳檠、金榘等幾個好友開始直奔安慶,此時的李學政三年任期已滿,已經回京複命去了。新上任的提督安徽學政為王蘭生,上任之後,對于上次預試那些事還是有所了解的。在雍正皇帝親自任命的主考官的主持下,1729年安徽鄉試拉開了序幕。

面對“生而知之,上也”、“微則悠遠”等鄉試考題,吳敬梓精心構思、盡興發揮,覺得文章寫得還是非常不錯的,比預試還好。同考的秀才們也都認為,預試第一名哪有鄉試不中舉之理。然而現實卻是無比的殘酷,吳敬梓在這一次鄉試中再一次落榜。

不僅吳敬梓落榜了,堂兄吳檠、金榘等幾個好友也在這次鄉試中落榜了,然而同縣的孫家子弟卻有人上榜了。這次的名落孫山,給了吳敬梓狠狠地一擊,已經嚴重傷及其内心。從此之後,吳敬梓對清朝的科舉制度陷入了深深的懷疑,對科舉制度也表現的非常厭惡。

在科舉入仕上,吳敬梓做的最後一次嘗試就是公元1736年的博學鴻詞科。乾隆元年,新繼任的乾隆皇帝為了顯示太平盛世之象,繼承先帝夙願,決定開“博學鴻詞科”。由各地總督、巡撫向朝廷舉薦人才,皇帝親自在京城舉行考試,擇優錄取。

在參加了地方的考試之後,安徽巡撫趙國麟覺得吳敬梓确實有才華,便向朝廷舉薦了他。然而這一次,吳敬梓卻因病未能參加在京舉行的廷試,自然就沒有被錄取的機會了。

而這一次在保和殿乾隆皇帝親自舉行的博學鴻詞科廷試中,參加者多達一百七十六人,加上第二年補試的後續到達者,兩次人數總和近三百人,僅僅錄取了十九人。安徽巡撫趙國麟舉薦的三人一個都未被錄用,此次參加了廷試的吳敬梓的堂兄吳檠及其好友程延祚也都未被錄取。

這次博學鴻詞科之後,已經36歲的吳敬梓算是與清朝的科舉制度徹底決裂了。從此以後直至逝世,吳敬梓拒絕一切科舉相關的考試,對科舉入仕已經完全失去了興趣。大緻在此段時間前後,吳敬梓開始一心投入到其著名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創作之中。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的作品有哪些(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3

三、大肆揮霍巨額家産

公元1723年,父親吳霖起逝世,在承受着父親逝世的巨大悲痛過程中,加上之前鄉試的失敗的滿腔不滿,吳敬梓開始揮霍家族遺産。因為既不從事生産,又不做官的緣故,吳敬梓隻能依靠父親的遺産來維持奢華的文人生活。

到1729年第三次參加鄉試後的再次失敗,更加痛苦無奈的吳敬梓開始變賣家族田産房産。吳敬梓關系較好的堂兄吳檠所作的《為敏軒三十初度作》中就寫到:“去年賣田今賣宅,長老苦口譏喃喃”。1730年時,吳敬梓就開始變賣家族的房産了。

根據《安徽通志稿·吳敬梓傳》記載:“襲父祖業有金二萬餘,素不習治生,性複豪上,遇貧即施,與文士輩往還,飲酒歌呼窮日夜,不數年而産盡。”父母相繼逝世後,已經23歲的吳敬梓成為了一家之主,再沒有人約束其生活了。

吳敬梓繼承了家族的2萬多兩白銀(乾隆年間,一個普通人維持一年的日常生活僅需十幾兩銀子)之後,他既不善于打理家族産業,本身又就屬于那種性格非常豪爽的人,與那些文人朋友交往都是大筆的花錢。歌舞酒色要花錢,還經常施予窮人大量錢财。就這樣,沒幾年就把家産花沒了。

在一系列變賣家族遺産的過程,吳敬梓與家族裡的其他人為争奪家族産業産生了很多矛盾。因為吳敬梓繼承這些遺産有很多都是曾祖輩、祖輩打下的産業,曾祖父就有三子,再加上曾祖輩五兄弟房子都是連在一起的,到吳敬梓一輩時又過了那麼久,很多産業本身就缺乏明顯的界限。

所以,在吳敬梓大肆變賣祖産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很多的矛盾,但在與族人分家産的過程中,吳敬梓顯然是處于弱勢的一方。

公元1731年,吳敬梓與族人的糾紛加劇,于是他幹脆變賣了在全椒剩餘的家産,攜帶妻子全家遷到南京居住,徹底斷絕了與族人的聯系。遷居到南京後,吳敬梓又結交了一批江南的文人雅士,經常談詩飲酒,還在南京聚集一批賢士建先賢祠,祭祀吳太伯等二百三十餘人。到公元1740年前後,家産用盡,吳家的生活已經非常艱難了。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的作品有哪些(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4

四、窮困潦倒度餘生

根據《全椒縣志·吳敬梓傳》記載:“素不習治生,年四十而産盡”。公元1740年前後,吳敬梓所繼承的巨額家族遺産早已花的一幹二淨,再加上自己既不從事生産,又沒做官,所以沒有收入來源的吳家過得還是挺艱難的。

在生活艱難的時候,吳敬梓經常把自己的底藏書拿出去賣,換些錢來買米買酒。但他畢竟也是文人,官宦子弟,所交的朋友之中除了一批無功名的文人雅士,還有一批舉人、進士出身的在任官吏。這些朋友中,就有很多人經常資助吳家的生活。也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公元1749年前後,吳敬梓完成了其著作《儒林外史》。

晚年的吳敬梓雖然不再參與任何科舉,也不謀求任何仕途;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從未阻止自己的兒子去考功名。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再次南巡,到達南京後,照例舉行召試,吳敬梓自身是早已厭惡了這些東西,但卻未阻止長子吳烺前去應試。

這一次的乾隆皇帝親自召試,吳烺順利通過應試,因為吳烺本身是秀才,所以被賜于舉人身份,授予内閣中書一職,官階為從七品,掌管撰拟、記載、翻譯、繕寫之事。但吳烺畢竟是個小京官,官俸很低,所以吳家的生活窮困潦倒的狀況雖有所緩解,但并沒有徹底改變。

公元1754年,54歲的吳敬梓在揚州逝世,從而結束了其傳奇的一生。值得一提的是:吳敬梓的兩個兒子在仕途上,還是有一番成就的。長子吳烺(字荀叔)于公元1770年升任山西甯武府同知(正五品,相當于現在的地級市副市長)。次子吳煐(字蘅叔),舉人身份,做過普甯縣知縣(正七品,相當于現在的縣長)。

作者:雨之巷,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歡迎關注我的頭條号:少讀紅樓,為你講述不一樣的名著故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