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營業收入132億元,同比增長18%,其中票房合計87.8億元,同比增長15.7%;非票房收入達51億元,占營業收入39%,同比增長31%……”看完這份成績單,相信你已經猜到這是誰家的了。其中,近4成的非票收入占比顯得尤為亮眼。對此有人揚言我們将會追趕美國,進入“非票收入撐起影院半邊天”的新時代。
各大院線、影院為何對非票收入趨之若鹜?
從去年票房和影院情況可以看出,2017年電影市場收獲559.11億元成績的同時,背後是9597塊全國新增銀幕和50776塊的銀幕總數。這就說明,影院們貌似賺得盆滿缽滿,但實際上慘淡經營的大有人在。
艾維電影記者調查發現,去年内有近八成影院票房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僧多粥少”已成為電影市場面臨的極大考驗。
而另一方面,院線、影院更多的動力來自于對利益的追逐。都知道爆米花、飲料等賣品的成本低、利潤高,加上票房收入需要參與分賬,可以說同等份額下的非票收入利潤顯然要超過票房收入。在此背景下,布局非票業務俨然成為個院線、影院争奪的另一塊“新蛋糕”。
據艾維電影記者了解,2017年橫店影視票房為22.72億元,同比增長9.65%,其中賣品與廣告收入等非票收入為4.02億元,占比為17%;同樣着力于拓展非票業務的幸福藍海,去年非票房收入為2.02億元,在電影及衍生收入中占比16.8% ;而金逸影視因尚未公布詳細數據,所以我們以去年上半年數據為例,其中賣品和廣告收入總和達到2.33億元,非票收入占比為22%。
幸福藍海2017年年報截圖
值得肯定的是,影院廣告和賣品等非票業務增速有很大提升。但可以發現,國内幾家知名院線非票收入占比均在20%左右或以下,與萬達和國外影院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非票之路走得并不順利。
國内影院的非票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1.觀衆消費時間有限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非票業務在不少影院當前的消費場景之中很容易受到阻礙,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在于影院失去主動權和控制權,而這又緣于觀衆消費時間有限。
第三方售票平台的沖擊,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觀衆的觀影習慣。以往觀衆現場購票,為了選擇更佳的位置,通常會提前到場等候,在此過程中可能會進行其他消費。但現在部分影院的80%甚至90%以上觀衆都選擇線上購票、踩點進場,這也就導緻觀衆在影院的停留時間大大縮短,消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考慮到這一點,小額度的沖動型消費商品或許更為合适。
2.賣品缺乏稀缺性
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很大一部分觀衆對影院的消費十分抵制。用他們的話說便是,“這些東西我在超市也可以買到,影院還賣這麼貴,我又不是錢多人傻。”
所以,賣品的稀缺性還沒有在影院得到很好的體現,尤其對于在大型購物商場之内的影院而言,要觀衆放棄外面的誘惑,在影院能買到獨特的商品很重要。
3.消費場地的壓縮
在激烈的競争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影院為了提高收益,票房方面增加影廳數量,非票房方面引進各種商業業态,變着法兒打響一場場“營銷戰”,前廳的面積越來越小。
再加上影院若是向第三方招商出租場地的合作和利潤空間都不大;但如果選擇自營,成本又将進一步提升,實在算不上是一筆劃算的生意。因此循環往複,導緻了消費場地的一再壓縮。
4.觀衆缺乏消費習慣
有影院經理抱怨,觀衆不會提前到影院,我們怎麼可能讓他消費?但這一問題也需要影院反思,如果影院有足夠的優勢和吸引力,觀衆自然會提前到達。
同時我們還需要思考另外一個問題,即觀衆目前對非票業務的消費接受度普遍較低,培養觀衆的消費習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非票業務的阻礙。
5.部分影院無條件
對于一些老影院,或是三、四線城市小影院而言,不僅在原有布局、規模上明顯受限,在實際的成本投入中也面臨着巨大挑戰。與一、二線大型連鎖影院或者是與供應商談判能力較強的影院比較,老、小影院在沒有強硬的資本作為支撐,非票業務的投入與産出顯然不成正比,到最後反而得不償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