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期,我國古人就已開始食用油類食品,不僅如此,據古書記錄,不同季節還須使用不同的油。春天用牛油煎小羊、乳豬;夏天用狗油煎野雞和魚幹;秋天用豬油煎小牛和小鹿;冬天則用羊油煎鮮魚和大雁,這時吃的油是動物油。
漢代以後,開始出現植物油,但不能食用,隻用來制絹布,直到宋代,才開始有食用植物油的紀錄,有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
早時烹饪都用這種提取的葷油。提取方法,按《齊民要術》的記載,乃“豬肪取脂”也就是炒。把動物的油脂剝下來切成塊炒,煉出膏再凝而為脂。
早在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種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種是用膏油塗抹以後将食物放在火上烤,還有一種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續晉陽秋》記:“桓靈寶好蓄法書名畫。客至,曾出而觀。客食寒具,油污其畫,後遂不設寒具。”當時的寒具,就是用膏油炸的面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