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賣跷腳牛肉的是個挑擔的流動攤販,沒有座位,吃牛雜的勞工隻能一隻腳翹着踏在桌腿或石頭上吃,慢慢得名跷腳牛肉。相傳,在30年代初,老百姓民不聊生,貧病交加。當時在四川樂山有位擅長中草藥,精通歧典之術的羅老中醫,懷着濟世救人之心,在樂山蘇稽鎮河邊懸鍋烹藥,救濟過往行人。此湯不僅防病止渴,還能治一般風寒感冒、胃病、牙痛等。其間,他看到一些大戶人家把牛雜諸如腸子、牛骨、牛肚、草肚之類扔到河裡,覺得很可惜。于是,他把牛雜撿回洗淨後,放在有中草藥的湯鍋。結果發現熬出來的湯味甚是鮮香。因味特湯香,又有防病治病的功效。所以,特意來飲者絡繹不絕,堂堂爆滿。其間沒有席位者,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就直接坐在門口的台階上跷着二郎腿端碗即食。久而久之食客們便形象的起了一個跷腳牛肉的别稱,且流傳至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