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叙類文學體裁。“散文”一詞大概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時期。《辭海》認為:中國六朝以來,為區别韻文與骈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統稱“散文”。後又泛指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
散文特點
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題材廣泛、寫法多樣,又指結構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散文寫人寫事都隻是表面現象,從根本上說寫的是情感體驗。情感體驗就是“不散的神”,而人與事則是“散”的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内容需要自由調整、随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确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内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