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沒有新鮮蔬菜的冬天,中國普通老百姓為了能吃上蔬菜,就采用了腌制的方法炮制了鹹菜。
鹹菜在中國的出現可以說是相當早的。早在周朝,先秦人民就懂得利用乳酸發酵制成酸菜:将蔬菜裝進壇中,加入食鹽,待壓實後壓上石塊,或者在壇邊封上一圈清水。當時的做法和今人已沒什麼兩樣。
全國各地都有鹹菜,各個地方根據各地蔬菜的不同,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鹹菜美食。
而汪曾祺先生筆下的《鹹菜茨菇湯》裡的鹹菜,在高郵被稱為大梗子鹹菜,在于它的棵大和品種的稀罕。這種大鹹菜也就隻有江浙皖一帶有,因為腌制的高幫青菜在初冬長成,氣候寒冷的地區菜棵都比較粗短。這種大青菜有兩品種,一種粗壯多葉,适合做梅菜幹,一種莖長且肥碩,葉少而短,則适合腌制鹹菜。
在汪曾祺先生筆下,“入秋,腌菜,這時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擔地買來,洗淨,晾去水氣,下缸。一層菜,一層鹽,碼實,即成。”他認為“腌了四五天的新鹹菜很好吃,不鹹,細、嫩、脆、甜,難可比拟。”實際上,剛腌成的大鹹菜最好吃的是菜心,切碎了拌上辣椒醬,淋上麻油,嘣脆透鮮。
而“到了下雪的天氣,鹹菜已經腌得很鹹了,而且已經發酸,”就隻能用來做鹹菜湯了。“鹹菜湯裡有時加了茨菇片,那就是鹹菜茨菇湯。或者叫茨菇鹹菜湯,都可以。”
但汪曾祺先生“小時候對茨菇實在沒有好感。這東西有一種苦味。”“三四十年沒有吃到茨菇,并不想。”但後來有一次到沈從文先生家裡吃了一盤茨菇肉片,覺得不錯,加上“因為久違,我對茨菇有了感情。”從那以後他就喜歡上了吃茨菇。“前幾年,北京的菜市場在春節前後有賣茨菇的。我見到,必要買一點回來加肉炒了。家裡人都不怎麼愛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個人‘包圓兒’了。”
鹹菜茨菇湯的做法其實蠻簡單:
新鮮的茨菇洗淨後切成薄片,下油鍋翻炒,等湯汁變成了奶白色,就可以把經過浸泡并已經切成小塊的大梗子鹹菜放到鍋裡。和茨菇一起翻炒幾下後,加水燒開撒上少許青蒜葉,就可以吃了。
如果覺得太素,可以加豬肚、排骨一起炖煮,就更加有營養,味道更鮮美了。
茨菇肉片的做法就更簡單了:
鍋内放油,高溫時先後放入肉片和茨菇片翻炒,加少許水焖煮一分鐘,加少量糖和适量鹽炒勻後加入蒜葉炒熟即可。
最近很多地方天氣變冷了,喝一碗熱乎乎的鹹菜茨菇湯也是挺不錯的,有興趣可以自己試試哦!
#美食# #美食記# #吃在四海八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