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在小說或電視劇中看到“一盞茶的工夫”、“一炷香的時間”,那麼一盞茶、一炷香的時間到底是多久呢?
想知道這些,先要了解我國古代的計時方法。
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由此産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時
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采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并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顧炎武《日知錄》:“自漢以下。曆法漸密,于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一日分為十二,始見于此。”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這些計時名稱常常出現。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滴血猿哀鳴。”“旦暮”就是指平旦與黃昏的時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刻
浮箭法複式漏壺
古代使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于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于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于現在的中午1時43.2分。
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鐘表傳入中國,在采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由于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後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更
古時的更夫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醜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其對應如下:
一更天:戌時 19:00~21:00
二更天:亥時 21:00~23:00
三更天:子時 23:00~01:00
四更天:醜時 01:00~03:00
五更天:寅時 03:00~05:00
由此可見,所謂“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于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點
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更分為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現在的24分鐘。
如《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那太宗夢醒後,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官員。”“三更兩點”就是指深夜11時48分;“五鼓三點”就是指淩晨4時12分。
一盞茶、一炷香
中國人自古就有喝茶的習慣,所以用喝茶的時間來計時也是很自然的。古人稱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為“盞”,所以才叫做“一盞茶”時間。
寺廟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燒香又是寺廟裡最常見的宗教儀式,所以燃燒“一炷香”的時間也成了人們常用的表達時間段的用語。
明清小說中常用“一盞茶”和“一炷香”來表示時間。
一般來說,一盞茶(10分鐘)有兩炷香,一炷香(5分鐘)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彈指,一彈指(10秒)有十刹那,一刹那就相當于一秒鐘。
更多内容請關注希望星精品托管輔導班微信公衆号(xiwangSTAR)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