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思想

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思想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10 18:14:38

#養老有道#寫在前面:最近半年多都沉浸在唐詩中不可自拔,好像到了一定年齡之後,人的内心就很需要詩歌的浸潤。其實這半年多時間裡所謂的“讀詩”,嚴格意義上也不是坐在那裡仔細品讀,大部分都是利用各種碎片時間,聽各種唐詩有關的書籍、課程、講座……心想,就算記不住也沒關系,反正兒時背過的零散詩句,多少都會留下些印象,聽得多了自然就能搞清楚大概。就是在一遍一遍“刷詩”的過程中,有關詩歌的背景了解得越來越多,一些脈絡也梳理得越來越清楚。于是有了這一篇文字,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更多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有關生命進入老年的狀态在最後,建議大家一定要讀到最後哦。

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詩佛王維學習如何放下)1

在詩海遨遊過程中,對王維的喜歡,從幾句感人的詩行開始,慢慢堆積,最後對整個人的喜歡,像一座小島一樣慢慢浮現出來。随着年齡的增長,會發現越來越喜歡王維的詩。人生諸多不如意,以及經曆過之後的看破與釋然,全都浸潤在王維言簡意深的文字裡。而這種情感,在我們跟古詩詞接觸最多的漫長的中學時代,是絕對不會産生的。

跟許多人一樣,對王維的認識,最初就是從這幾句脍炙人口的詩句開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再後來,發現更多絕妙好句,“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等;從這些詩句開始,讀了他更多的詩,包括應制詩、和詩、送别詩、樂府古詩、邊塞詩等等;又讀了各種版本的傳記,從他貌似一番風順實則苦難自知的人生經曆中,看到了我們每個人都不容易的自己。王維的看破、堅持和放下,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追求的身心自由。隻不過,這個天才詩人,用發自内心創作出的文字,替我們觸摸到了那個境界。

王維喜歡寫五言詩,四句詩,二十個字,往往就會讓人看得心動和落淚。在這裡,選擇10首代表詩作,讓我們一起走近詩佛王維的禅意人生。

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詩佛王維學習如何放下)2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王維是山水田園詩歌的代表人物,擅長寫景,特别是從畫家的視角去觀察和感受自然的細節。在寫景的同時,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悟,流露出詩人閑散的生活意趣。這首名為《畫》的唐詩,幾乎是每個兒童唐詩啟蒙必背詩篇。雖然簡單,但是很有意趣,道出了詩和畫之間微妙的關系。

這首詩提示我們,王維除了詩人之外的另一個身份:畫家,著有《山水論》《山水訣》等繪畫理論作品。明代董其昌在《畫旨》中說:“文人之畫,自右丞始”。

事實上,王維并沒有可靠的真迹流傳下來,現存《辋川圖》《雪溪圖》《江山雪意圖》等都是後人摹本或僞托之作。據說王維畫作多為山林小景,自然平淡,清新雅淡,其平遠的構圖傳達出空寂無聲的靜觀之态。

自他開始,創造了一種新的技法“平遠畫”,打破了以往以青綠山水為主的畫法,用濃墨加水表現山石的陰陽向背的“破墨”山水,渲染出畫面豐富的層次,增強了畫面的表現力。王維開啟了文人畫的傳統,被後世追認為山水畫南宗。從王維開始,繪畫擺脫了教化叙事的功能,專注于人的心靈與精神表達,将文人士大夫向往超然的情懷寄情于筆下的山水,創造出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自然”。

蘇轼曾評價王維:“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不單是對其詩和畫水平的評價,也是理解王維詩畫的一把鑰匙。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寫于開元五年(717年),當時王維17歲。王維出身山西蒲州本地的名門河東王氏,自小天資聰穎。在15歲這一年,王維離開山西老家,來到長安謀求功名。這首詩寫的是來長安兩年後,重陽節這一天,年輕的王維,因為特别思念家鄉的親朋好友,自行腦補了他們在重陽登高那一天,唯獨抛下了自己的畫面。在獨自傷懷的時候,熱鬧的昔日場面情景再現,孤獨感撲面而來。

這恐怕是上學時最容易背誦的詩了吧,簡單質樸,特别是頭兩句,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再加一個“倍”字,高度概括出了人在他鄉思念親人那種濃烈的情感。因為寫得太傳情了,千百年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一直被人們争相傳頌。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出自17歲少年人之手的詩句,王維強烈的情感感受力和高超的遣詞造句能力,可見一斑。

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詩佛王維學習如何放下)3

少年行 其一

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王維21歲時就考取進士,這首詩就是典型的鮮衣怒馬少年時創作出來的詩歌。那時的王維少年得志,意氣風發,滿腔抱負。簪花出遊,呼朋喚友,基本都是日常狀态,這時候詩人年輕的生命是何其昂揚蓬勃!即便是詩佛本尊,年輕時候也是如此生機勃發。假若時光能倒流,恐怕連王維本人都會驚歎這流年妙手,是如何把一朵怒放的生命消磨成“夜靜春山空”的空寂佛老的?

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詩佛王維學習如何放下)4

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栊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争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闾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拟長遊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隻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王維于唐玄宗開元初年中進士第後,得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太樂丞”,即負責音樂、舞蹈等教習,以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需要說明的是,王維除了寫詩擅長書畫,還特别有音樂天賦,據說彈得一手好琵琶,是“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中李龜年一般的存在。這樣看來,太樂丞這樣的第一份工作,也算很适合他。

這首《桃源行》取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王維早年創作的一首樂府詩,時間大約在唐玄宗開元七年(719),當時大約19歲。這首詩是歌行體,創作這類音樂題材的詩歌,應該是後來王維工作的一部分。王維還寫了不少齊梁體的歌詞,例如《隴頭吟》《早春行》《洛陽女兒行》等等。這首詩應該是王維對陶淵明的緻敬之作,他将陶淵明散文中的“桃花源”,用雲、樹、花、竹、雞犬、房舍等意象,以歌行體的方式吟詠出來,描繪出一幅人間仙境般田園生活的畫面,充分反映出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這也從某種程度上預示了後來王維走向隐居道路的必然性。

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詩佛王維學習如何放下)5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王維在太樂丞的職位上才剛剛幹了幾個月,就因為一樁“舞黃獅子”事件遭到彈劾,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實際上是将年輕得志的王維排擠出了朝廷。之後王維在朝廷外徘徊14年,半官半隐,直到734年在當朝宰相張九齡的引薦下,官拜右拾遺。這首《使至塞上》寫于開元二十五年(737),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并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其實,是又一次被排擠出朝廷,詩人的心境可想而知。

這首詩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前兩句“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輕描淡寫地道明了詩人為什麼一個人輕車前往遠在西北的邊塞。“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既是寫景,也是描述詩人當時的心境,像随風的蓬草,像北飛的大雁,自己既是使命在身的朝臣,也是身世飄零的旅人。第三句是初入大漠的詩人對所見場景最直觀的印象:“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最後兩句“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寫詩人到達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将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線。

詩人既是寫景又是抒情,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将塞外風光寫得開闊而雄渾。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紅樓夢》第四十八回曹雪芹借香菱學詩這一段評論說,“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

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詩佛王維學習如何放下)6

觀獵

風勁角弓鳴,将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千裡暮雲平。

這是王維早期寫過的邊塞題材詩中的一首,短短八句40個字,把将軍英勇狩獵的場景,一氣呵成描繪出來,寫得意氣風發、緊張生動。全詩前一半寫出獵,後一半寫獵歸。起筆“風勁角弓鳴” 從風聲箭鳴入手,一下子扣人心弦;落筆“回看射雕處,千裡暮雲平”,氣氛松弛,畫面深遠,首尾相連,特别有武俠小說的氛圍。整首詩用字極其講究,特别是“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這兩句,準确錘煉,表現出詩人高超的詞句技巧。

清代沈德潛在《唐詩别裁》中評價這首詩:“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絕頂,盛唐詩中亦不多見。起二句若倒轉,便是凡筆,勝人處全在突兀也。結亦有回身射雕手段。”

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詩佛王維學習如何放下)7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送元二使安西》言簡意深,被譜曲并傳唱了千年,也叫《渭城曲》或《陽關三疊》。直到今天,人們還會被字裡行間蘊含的深情厚誼所打動。

前兩句寫渭城驿館風景,交待送别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需要說明的是,渭城在距離長安城大概需要一天路程的地方,詩人送别友人居然送出去一天的路程,其情感不可謂不深;這一天的天氣和寫景,也是氛圍拉滿:早晨下起了小雨,打濕了路面,像不像詩人潮濕的心境?客舍外的柳色青青,哪裡是寫美景,分明是寫滿了留戀?後二句轉入傷别,卻全文沒有一句别離,隻是舉杯勸酒,一切盡在不言中。

全詩情景交融,韻味深永,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所以才成為流傳千古的名曲。清代吳瑞榮《唐詩箋要》中評論:“不作深語,聲情沁骨” 。明代敖英《唐詩絕句類選》中說:“唐人别詩,此為絕唱”。

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詩佛王維學習如何放下)8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這首詩又名“相思子”或“江上贈李龜年”。全詩寫的是相思,全篇卻都在說紅豆,将相思之情全都寄于小小的紅豆之上。全詩簡單至極,委婉含蓄,言淺情真,感人至深。這首詩充分表達了唐詩之妙,即在于詩人用短短20個字表達出深厚的情感,但仿佛又沒有任何明确所指。一個文本,可以有無數種解讀,無論哪個朝代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對應的心境,感覺這首詩是為自己而寫。這大概也是它能夠流傳千年的原因所在吧。

據說,這首《相思》是唐朝時候最流行的歌詞之一。據《雲溪友議》載:安史亂時,唐宮樂師李龜年流落江南。一次于湘中采訪使筵上唱這首詩,滿座遙望玄宗所在的蜀中,泫然淚下。可見此詩在唐代當時傳誦的盛況。

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詩佛王維學習如何放下)9

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号誦示裴迪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這是一首很特别的救命詩,作于唐肅宗至德元載(756),當時正逢安史之亂,王維來不及逃跑被安祿山俘虜。鑒于王維名氣太大就沒有殺他,而是給他任命了官職。因為王維各種不配合,被拘禁在菩提寺。好友裴迪來菩提寺探望王維,王維把自己悲痛的心情口述成詩,就是這首“萬戶傷心生野煙”。

一年後,唐肅宗收複長安,凡作過僞官的都以六等定罪,而王維則因為這首“凝碧池”中深切表達了他對朝廷的忠心,得到皇上的嘉許,因此特别寬恕繼續擔任朝廷命官。

這段經曆現在講起來仿佛很有戲劇性,但是作為當事人的王維,曾經屈辱受命且命懸一線,着實受傷不淺。少年得志的王維,還沒到而立之年就遭遇各種變故,人生突然放慢,這時候他開始理解阮籍、陶淵明,開始探索古體詩,在古人身上尋求精神契合,中年之後走上了山水詩人的道路。

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詩佛王維學習如何放下)10

細數王維曆任的官職有右拾遺、監察禦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被迫受僞職,長安收複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從世俗角度看,王維這一生,堪稱教科書一般的順遂:出身名門,少年天才,精通詩書畫。年紀輕輕就聲名遠播,深得權貴青睐,青年才俊,進士及第,當年便入朝任職,算得上年少得志春風得意。隻不過,在這一路升官拜相的經曆中幾度起落,但最終結果在世俗看來都仍是最好的,恐怕在唐朝的詩人中,王維的官職都是數一數二的。

但是,正如王維(字摩诘)名字所昭示的(維摩诘是佛教中一個大乘佛教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以潔淨、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王維參禅悟理,笃誠奉佛,尤其是他晚年的詩越來越岀離塵世,越來越有禅意,于是得到了“詩佛”之稱。

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詩佛王維學習如何放下)11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這首詩作于中年被貶時期,當時的王維已經對官場失去了興趣,在陝西經營辋川别業,以《辋川集》描繪山水自然。詩人在看破富貴繁華明争暗鬥後,生命終于回歸了恬靜,用蔣勳的話說就是“人生經曆過繁華以後的平靜”。

小時候讀這首詩會覺得很無聊。不就是來到了一個空寂的山中,隻聽見人聲看不見人影,進入深林後,看見了陽光照在青苔上。如果沒生命經驗,就無法領會這首小詩的美好,會覺得它過于簡單直白,沒法引起共鳴。其實,對這時候的詩人而言,人世間的紛紛擾擾早已逐漸遁去,空無一物的山林,才是生命中的主角。隻有将自己全然投入到自然中,才能夠獲得心靈的療愈。這首詩,描寫的正是這樣一種心境。

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詩佛王維學習如何放下)12

終南别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是王維後期的作品,主要寫隐居終南山、辋川的閑情逸緻的生活。這首詩中并沒有描繪具體的山川景物,主要是在表現詩人悠閑自得的心境,沒有刻意探幽尋勝,随時随處就能夠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成為千古名句,一方面是因其工于對仗,而且如行雲流水般一而貫之,另一方面是因為這兩句真的是意蘊無窮,簡簡單單自然而然卻說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如前所述,由于母親影響,王維早年就信奉佛教,後來遭遇貶官和政局變化,雖然王維并沒有受到實質性的傷害,但内心的矛盾和苦悶卻積重難返,最後隻能回到園林歸隐。在這句詩中的“雲”,在佛教中象征着“無常心”“無住心”,因此“坐看雲起時”,還蘊藏着一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機,即“空”。如果人能夠去掉執着,像雲般無心,就可以擺脫煩惱,得到解脫和自在。如同詩人這一坐一看,達到物我一境的狀态。

這一時期王維的詩歌,全都是熟悉的味道,我們印象中的王維,大抵就是這個樣子。比如《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比如《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比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比如《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比如《酬張少府》: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比如《積雨辋川莊作》: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饷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鹭,陰陰夏木啭黃鹂。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争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等等。

從"相逢意氣為君飲"到"勝事空自知",從"縱死猶聞俠骨香"到"萬事不關心",晚年的王維,是用他所經曆的一生來成就的。這其中經曆過的巨大轉變、痛苦掙紮和彷徨不堪,個中滋味隻有詩人自己最清楚。當所有的燦爛化為雲煙,所有的失意了無蹤影,生命的最後,是王維帶領我們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種狀态:隻有融入自然在山水流雲中,個體的生命才能找到存在的意義。

随着年齡和閱曆的增加,再回過頭來讀王維晚年的詩歌,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感悟和共鳴:人的是非、境遇變遷,在大自然面前都非常渺小,所謂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無論在詩中還是畫裡,人都是一個非常卑微的存在。王維的詩歌中,對現實基本沒有絲毫關注,能夠入眼的隻有山林水雲和月色風聲。如同中國山水畫中經常看到的,人隻是很渺小的一種存在。在王維的詩歌中,頂多出現一些“林叟”“漁夫”“野老”等人物,再無其他,有時候甚至連“我”都消失了,真是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

認識到這一點,立刻就覺得人生輕松自在了。還有什麼可卷的呢?你卷得過王維嗎?就連含着金鑰匙出生的王維,都如此這般人生不得意,咱們普通人就算了吧。所以呢,沒事多讀讀王維,真的能夠得到大解脫。

(注:本文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