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大體上介紹了一下楓橋夜泊的簡介,也就是關于楓橋景區的概述,接下來咱們走進楓橋景區一一參觀欣賞江楓洲上各個景點絢麗多彩的風姿吧!
楓橋景區指示牌
江楓洲東西兩側都是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在楓江的最南端水驿長廊處一分為二,東為運河古道,西為大運河的主幹道,水驿長廊正好在這分水界上。
楓江洲東為運河古道,西為大運河的主幹道,水驿長廊正好在這分水界上。
中國最早的運河就是春秋時期(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的從揚州到淮安的邗溝,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不斷開鑿,到了隋炀帝時終于将它連成了一條長達1782公裡,由杭州直達北京的人工運河。
大運河不但是古代交通運輸的主要通道,2500年的深厚積澱,也培育出兩岸衆多繁榮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臨清、濟甯、徐州、揚州、蘇州、杭州等。從而成為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長廊、博物館和百科全書。
大運河世界遺産蘇州段
這段運河就是古代京杭大運河的蘇州段。京杭大運河與萬裡長城一樣,被列為世界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
這段運河就是古代京杭大運河的蘇州段
眼前這段運河就是古代京杭大運河的蘇州段 于江村橋上眺望左右的風景
運河流至蘇州浒關到楓橋,分兩路,一路向東叫楓橋塘,穿過阊門、入南濠。
一路從寒山寺前流過稱作楓江,向南入胥門,彙合在護城河,再經盤門、覓渡橋,與吳江段運河相連,直通浙江。
楓江簡介
京杭大運河的這段蘇州楓江部分,組成了粉牆、小橋、亭堂軒榭、駁岸垂柳、 月落烏啼、客船在悠悠的水面上傳播開去,傳的很遠,很遠……
直到傳成一個個美麗動人的神話和悠遠古老的傳說故事。夜色彌漫,古運河上江楓州伴您走進漿聲燈影中的人間天堂……
景區景點示意圖
景區景點介紹
江楓州古稱西塘,舊有法華庵、聽鐘橋、漁隐小圃等勝迹,可惜均毀于戰亂。
1954年大運河蘇州段在此改道後,在運河故道形成一座四面環水、平面略似梭形的河島,稱為江楓洲。
2002年,市政府規劃改造楓橋景區。2003年,小島搬遷居民後,打造出一處美麗的江楓洲景區。
景區分為北部古鎮街市、中部民俗風景區、南部生态植物區。
北部建築較多,有楓橋北街、楓橋水馬驿、驚虹渡、夜泊處、愁眠軒、一枝園、唐寅詩石、聽鐘橋諸景。
中部文化氣息濃厚,有吳門古韻戲台、漕運展示館、碧薇軒、漁隐村、半硯巷諸景。
接下來咱們從景區南邊的入口( 南門 何山門 )走起。
南邊的入口( 南門 何山門 )
入口處是很氣派的一座門樓,進去後走過一小段幾十米的步道,小路口右手邊景區地圖顯示這裡位于楓橋景區西南,向西過一道廊橋就到了夾在新老京杭運河之間、南北狹長的楓江洲。
景區内
楓橋勝景步道
這裡立一巨大的“木牍”,用“賞園、信步、詩文、觀戲、遊館、弄畫、尋味、醉肆、懷古、夜泊”20個字點明了景區的主題。
這裡立一巨大的“木牍” 點明了景區的主題。
漁隐小圃;漁隐橋東側的“漁隐小圃”原為清代處士王廷魁所築,後歸名士袁廷禱,又傳漁洲居士袁廷槱等。園中由山水、亭台樓閣組成洗硯池、五硯樓、楓江草堂,吟晖亭、稻香廊、漢學居、紅蕙山房等十八景,園景之勝和當時的“樂圃、南園”并美,是蘇州名流、遠方賢士經常造訪和雅集的地方。
漁隐小圃簡介
現在漁隐小圃占地約12畝,樹木繁茂、花草争奇,雖與全盛時期無法相比,但能讓漁隐小圃遺迹重現古運河畔,亦是功德一件。
漁隐小圃樹木繁茂、花草争奇
漁隐小圃占地約12畝
園中由山水、廳台樓閣組成十八景,當年蘇州名流、遠方賢士經常造訪雅集之地
因為跟前就是漁隐小圃,所以将跨江亭橋取名為“漁隐橋”,下面就是漁隐橋;
楓橋景區跨江漁隐橋
走近漁隐橋,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橋東面的一幅對聯;
霜梵霜鐘 霜烏霜月霜楓岸
古橋古寺 古鎮古關古運河;
而橋西面也有一幅對聯;
名橋古刹常如畫 輿會三千世界
明月霜楓自作詩 情寄百八锺聲;
這兩副對聯道出了楓橋景區曆史的厚重幽遠與空靈古樸感。
漁隐橋東上聯 霜梵霜鐘 霜烏霜月霜楓岸
漁隐橋東下聯 古橋古寺 古鎮古關古運河;
漁隐橋西的上聯 名橋古刹常如畫輿會三千世界
漁隐橋西的下聯 明月霜楓自作詩情寄百八锺聲
漁隐橋是一座新建跨原古運河(現為大運河的一分支流)上的現代式的亭橋,橋中央矗立着重檐古亭。
亭子東西兩側的柱子上有楹聯,兩幅對聯内容不相同。亭子頂上有浮雕泥塑的鹿、松樹等吉祥圖案。
漁隐橋遠眺
亭橋,全長22米
亭子頂端有兩條長牙五爪的龍,橋的外側,朱筆“魚隐橋”三個大字,很遠就能看得清
檐牆上精美的鳳凰浮雕
這座亭橋,全長22米,設計者将橋的功能和造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中央矗立着重檐古亭,橋面可以通車,以不凡的風姿和體量成為江楓洲南部主要景觀、蘇州唯一的可通車亭橋。
橋的對面就是“水驿長廊”和南碼頭,如今是遊船上下客人的地方
景區南碼頭“水驿長廊”;跨過漁隐橋, 下橋左拐是南碼頭,這裡也是運河小島的最南端。
俗稱南驿站的水驿長廊,因地制宜弱化其驿站功能,而突出了駐足賞景功能。因此,其形制為長廊模式。碼頭圍以坐凳式石欄,古樸雅緻。石欄凹處,有台階伸入水中。岸上設置圓柱形系纜樁,可以停舟泊船。碼頭一側,連接一條蜿蜒曲折的水驿長廊。長廊一端的方亭,布置精巧,檐下懸挂一塊藍底黑字匾,題額“濤聲依舊”。
大運河在此一分為二,東面為運河故道,西面為運河新道。水驿長廊恰巧處于兩者的交彙處。
如此,站在這一特殊的舞台上,一邊可以看貨運船隊穿梭往來,飽覽之美;另一邊可以賞畫舫輕歌曼舞,享受柔美之趣。楓橋水驿長廊,堪稱一條穿越古今的時光隧道。
水驿長廊簡介
景區南頭“水驿長廊”
“楓橋水驿”位于江楓洲小島的最南端,旁邊有南碼頭
南碼頭
偌大的南碼頭廣場,可供遊人在此上下遊船,或徜徉賞景。碼頭上,圍以坐凳式石欄,古樸雅緻。石欄凹處,有台階伸入水中。岸上設置圓柱形系纜樁,可停舟泊船。
左側為南碼頭和“濤聲依舊”水驿長廊
“濤聲依舊”水驿長廊可近觀何山橋,乃至遠眺獅山橋、索山橋、石湖大橋,以及運河中船隻來回穿梭之景象。
水驿長廊對愁眠
水驿長廊談古今
水驿長廊中挂匾“濤聲依舊”
廊匾“濤聲依舊”,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歌手毛甯唱紅的流行歌曲《濤聲依舊》,其藍本就是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 ,不見當初的夜晚”......古詩詞的神韻意境完美地融入進了現代人的口吻與情懷中。
沿河有一組長長的檐廊——水驿長廊,長廊黛瓦圓柱,曲折有緻
景區内各路景觀通過長廊、曲徑、小門等相連,繞園一周,步步有驚喜。
漁隐小圃沿古運河畔的長廊。
古運河東岸為一條長長的檐廊,長廊每隔一段或有亭,或有軒,或有榭,遊人們既可以駐足休憩,亦可以憑欄觀景。
長廊隔一段或有亭,或有軒,或有榭,遊人們既可以駐足休憩,亦可以憑欄觀景。
有亭,有軒,或有榭
長廊每隔一段或有亭,或有軒,或有榭,既可以駐足休憩,亦可以憑欄觀景。
水驿長廊北端
長廊,黛瓦圓柱,曲折有緻。長廊牆上挂着一些碑刻作品。能夠尋覓好多的文人氣息。牆上的碑刻内容出自不同時代的文人。字體有龍飛鳳舞的,也有娟秀工整的。内容都是描寫楓橋地區的此情此景。
長廊,黛瓦圓柱,曲折有緻 碑刻内容出自不同時代的文人
文人詩刻
文人詩刻
文人詩刻
文人詩刻
門上的匾額都是從曆代文人詞句中摘選出來的。
門上的匾額都是從曆代文人詞句中摘選出來的
門上的匾額都是從曆代文人詞句中摘選出來的
門上的匾額都是從曆代文人詞句中摘選出來的
門上的匾額都是從曆代文人詞句中摘選出來的
門上的匾額都是從曆代文人詞句中摘選出來的
亭内還有石質桌椅,可以随時坐下來歇歇。
門上的匾額都是從曆代文人詞句中摘選出來的
門上的匾額都是從曆代文人詞句中摘選出來的
長長的回廊四通八達,随時都有出口可以走出長廊。
走過漁隐橋,橋堍立有一塊石碑,上刻“法華庵遺址”, 法華庵原是著名的佛教勝地。站在了法華庵遺址處,經過了曆史的變遷,隻剩下流傳至今的一些傳說。
法華庵遺址處
魚隐橋西北側有唐燈;銅燈完全按照唐燈實樣制造,用掉6噸紫銅,燈高6米,暗示了六六大順。彰顯雍容華貴和典雅莊重,是風橋景區“江楓洲”的著名标志。
橋北側有唐燈
“唐燈”為佛教法物,象征破除黑暗,帶來光明,這正是佛教的宗旨。這座銅唐燈完全按照唐燈實樣制造,此巨燈用六噸紫銅澆鑄而成,燈的下面是蓮花座,上部為六角形燈柱,刻如意花紋、民間崇拜之獸麒麟,頂部鎏金,顯示出大唐雍容華貴和典雅莊重的風格,成為江楓洲的标志性景觀,和唐鐘、唐塔、唐詩時空相系,豐富了景區的古文化。
唐燈開園時請寒山寺方丈性空方師舉行了開光儀式
這座唐燈開園時請寒山寺方丈性空方師舉行了開光儀式,所以很有靈氣。據說遊人摸一下,許個願,就能消除往日的煩惱,為今後的生活帶來光明。
唐燈開園時請寒山寺方丈性空方師舉行了開光儀式
唐燈
2005年妻子在唐燈前
唐燈往北沿古運河邊,有一條不長的古纖道,是後來恢複重建的。
古運河纖道;古代工業不太發達,以人力為主的拉纖不可或缺。相傳清乾隆皇帝南巡時曾走過這段古纖道,所以這條石闆步道也被叫做乾隆禦道。
古纖道的說明
古運河纖道
下來台階,體驗一下腳下古纖夫們拉纖的道路。
魚隐橋不遠處,邊上的古纖道,這是出苦力拉貨的通道,
古纖道
古纖道,這是出苦力拉貨的通道
全景上看,碼頭、古纖道、漁隐橋、水驿,都被整體串聯了起來
沿楓江依水而上,可見“報春軒”以及清人段玉裁隐居宅所“一枝園”,“江楓草堂”等景點。
一座臨水的涼亭“報春軒”, 四面敞開,可以欣賞整個楓橋景區的四季輪回的美景。
走過古纖道,古運河邊有一座,四面開敞的“報春軒”,在南部生态植物區内。
四面開敞的“報春軒”
四面開敞的“報春軒”
報春軒,望着周圍滿眼的紅紅綠綠,隻把春來報。真是恰到好處!報春軒四面敞開,可以欣賞整個楓橋景區的四季輪回的美景。
“報春軒”可以欣賞整個楓橋景區的四季輪回的美景。
“報春軒”,在南部生态植物區内。
沿古運河繼續往北幾步有一個小院落,叫“一枝園”。一枝園占地隻有四畝多,一堂一室一亭一廊一園一池而已,池内數石,有一石高出為“缥缈峰”。
一個小院落,叫“一枝園”
一個小院落,叫“一枝園”
一枝園坐落在楓橋景區内江楓洲南部,依江村橋,枕古運河,與千年古刹寒山寺隔河相望,傳承着蘇州園林的文脈。園子大門面向運河主航道
一枝園遠眺
一枝園是著有《說文解字注》的清代知名學者段玉裁聊以“暫借一枝”的住所,也是他著書立說之地。清鹹豐年間,一枝園毀于戰火。2003年,楓橋景區實施環境綜合整治,重建一枝園,建成後為楓橋景區的重要景觀。
一枝園”牌匾
一枝園簡介
“孤鐘越千年餘音缭繞傳張繼,絕唱揚四海萬口吟詠頌寒山。”一枝園門前,有這麼一副抱柱對聯,由現代書法家沈鵬撰書。
現代書法家沈鵬撰書的一副抱柱對聯
跨過園門,眼前是一個花街鋪地的清雅院落,院内有一池清波,池畔花樹繁茂,池中立着形似山峰的湖石,旋洞通透、婀娜多姿。此處園池中的水與園外古運河相通,為一般園林庭院中少見的活水。
園中以一池水、一石峰、一堂一室,營造了一處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取自“一枝獨秀”之意。
一枝園通過建築與水面的合理布局,營造出庭院深深的園林建築空間,錯落有緻,疏密有度,東部借助楓江開放的水面擴展視線, 是江楓洲景區一個有特色的園中園。
一個花街鋪地的清雅院落
段玉裁(1735-1815),江蘇金壇人,乾隆舉人,龔自珍的外公,曾任貴州玉屏縣、四川巫山縣知縣,清代文字訓诂學家、經學家。他畢生銘記祖訓“不耕硯田無樂,不撐鐵骨莫支”,以著述為樂事,完成了許多著作,最有名的就是《說文解字注》,以及《六書音韻表》、《詩經小學》、《古文尚書撰異》﹑《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經韻樓集》等。
段玉裁在文字訓诂上的成就堪稱大家,他的《說文解字注》被認為是古代文字學研究的最高峰,後輩學人稱其為“段注”。訓诂、音韻等是經學中的小學,研究者需要深厚的功底和艱辛的考證,不過研究和著書對于段玉裁是快樂的。段玉裁生在普通但酷愛讀書的人家,他留給人的形象就是“書呆子”。人們特别喜歡和敬仰這樣的書呆子,他們生活在很多人不明就裡的快樂裡。
段玉裁家族的祖訓有一句:不耕硯田無樂事,不撐鐵骨莫支貧。這句話現在刻在他老家常州“段玉裁紀念館”的石頭上。可見他們家族是以讀書寫字為至樂。段玉裁轶事傳的最廣的是說他辭官返鄉時,帶回看起來就很沉重的72隻箱子,鄉人認為 “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箱子裝的定是錢财。打開後竟全是書籍,于是大家搖頭歎息,說他是書呆子。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在他完成《說文解字注》需要花錢刊印時,安排家人可先賣鄉下的田産,再賣城裡的小店鋪,如還不夠可變賣房産,唯獨不能賣書。
段玉裁故鄉在常州,在五十八歲上為避鄉裡糾紛之禍移居蘇州,自稱“僑吳老人”,至八十一歲壽終,最後歸葬老家。僑吳二十多年,是他學術上最重要的歲月,在這裡完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說文解字注》。
一枝園的經韻樓是他的書房,他很多文章也收錄在《經韻樓集》。
段玉裁去世前一年寫的《八十自序》一文。告示子孫:“苟能不虛其年,則永短皆幸也。苟虛其年,則年愈永,悔愈多,而所幸之有乎?”
他告示自己的後人,也警醒我們庸庸碌碌的生命。
因此有人說一枝園的空氣裡盡是書香味道。
段玉裁簡介
一枝園主廳名江楓草堂,堂内懸挂集文徵明字體的匾額。南側是書房“漢學居”,取自段玉裁的書房舊名。
正對大門有一幢敞木結構,小青瓦,硬山頂的廳屋。那就是江楓草堂,江楓草堂是再現文人雅集的場所,庭園内假山流水自然幽雅。
江楓草堂
江楓草堂前臉
江楓草堂内景
江楓草堂内飾
走進室内,梁上高懸“江楓草堂”匾額。下面有副柱聯:近廓古招提,毗連浒墅名區,漁火秋深涵月影;傍山新結構,依舊楓江野渡,閣船夜半聽鐘聲,清末蘇州狀元陸潤庠撰聯,錫山書法家華人德隸書。
柱聯:近廓古招提,毗連浒墅名區,漁火秋深涵月影
主廳高挂文征明書寫的"江楓草堂"四個飽滿而秀雅的字,布置了一堂竹節家具,有琴桌、棋桌、酒桌。中國傳統文人認為竹子正直,有氣節,淩寒不屈,是他們崇尚的精神象征,竹節家具雕刻講究,是富有濃厚中國情節和傳統工藝的家具。
楓橋草堂内飾
楓橋草堂内飾
江楓草堂 一堂竹節家具,有琴桌、棋桌、酒桌。
江楓草堂内飾 一堂竹節家具,有琴桌、棋桌、酒桌。
穿過草堂
漢學居;進門右手是書房“漢學居”,裡面布置了一堂明代書齋家具,有畫桌,文椅,書櫃、平頭案、條幾等,在這裡可以欣賞到明代家具流暢的線條,簡潔的風格,明代家具是中國家具發展到最高藝術成就時期的代表。
有王西野、吳進賢撰的聯:千年懷古寺,扁舟夜雨夢漁洋;元旦聽鐘聲,月落烏啼憶張繼。
漢學居
漢學居前臉
漢學居内飾
“漢學居”内飾
王西野吳進賢聯:千年懷古寺,扁舟夜雨夢漁洋; 元旦聽鐘聲,月落烏啼憶張繼。
漢學居是主人段玉裁的書房,晚年他在這裡著書立說,寫了十幾本論著,以《說文解字注》最為著名。
一枝園以湖石、小池互相依傍建成小園,臨水築軒,取張繼詩意名“愁眠”。
草堂南側,為一條既是通道,也是休憩觀景場所的南北走向的遊廊。遊廊内沿,是一個借名太湖七十二峰之首、蘇州西山島主峰“缥缈峰”而命名的小型假山水池。
一廊連通“江楓草堂”與景觀涼亭
園中的一池水、一石峰
園中的池水、“缥缈峰”
園中“飄渺峰”以太湖石壘成,因其旋洞通透,如天上飄落的雲彩,故取名“飄渺”,園主人特别喜歡它,這些情感在他的詩文中可體會到。
園中池水、石峰 “飄渺峰”以太湖石壘成
園中鵝卵石鋪地
園内曲廓回旋,漏窗借景。
園後廓亭傍河,借景遠眺。
一枝園遊廊
草堂南側,為一條既是通道,也是休憩觀景場所的南北走向遊廊
南北走向的遊廊
一支園旁邊的一座小門
漢學凥出門右拐,沿着長廊,可以到這伸出岸邊的亭子
沿江而上是鐘韻樓;
鐘韻樓位于“吳門古韻” 戲台南邊,一座二層高的樓閣。門楣上挂着“鐘韻樓”匾額,廊柱上挂有一副楹聯:“佛祖傳心如指月;詩人得句在聞鐘”,由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撰書。
廣場南面的“鐘韻樓”
廣場南面的“鐘韻樓”
鐘韻樓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撰書楹聯:“佛祖傳心如指月;詩人得句在聞鐘”
上聯引自寒山子的一首短詩: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倫比,教我如何說。下聯說張繼能寫出《楓橋夜泊》千古名篇,源于寒山寺傳來的鐘聲。全聯深入淺出,寓以禅意。
“吳門古韻”戲台;位于中部江楓廣場正前方。 吳門古韻戲台是蘇州楓橋景區中部主建築,以精緻的雕镂為特色,頂部為龍鳳雕刻棚頂,垂透雕花籃挂柱,門窗皆雕刻成花窗,是一座器宇軒昂别具一格的“吳門古韻”戲台。
戲台南側為鐘韻樓,北側的“漕運展示館”,以四十多隻船模和圖文,并利用先進的光影技術,介紹和展示了漕運曆史文化。臨水向北,依次為過街樓式的“半硯巷”,鄉村風光的“漁隐村”,廊式“聽鐘橋”,唐寅《楓橋有感》詩碑,古色古香的愁眠軒等。
“吳門古韻”戲台廣場
“吳門古韻”戲台與寒山寺照壁隔河相望,其後有“碧薇軒”,透過“碧薇軒”看到的就是流淌千年的古運河。
四面通透的“碧薇軒”
“碧薇軒”,透過“碧薇軒”看到的就是流淌千年的古運河
戲台與太平缸
古戲台
“吳門古韻”戲台是一座坐西朝東、飛檐翹角的古戲台。
戲台正面屏風上挂有一幅謝孝思先生畫的題為《春滿蘇台》的描金古梅圖。細看這幅古梅圖,虬杆曲枝,筆力遒勁,當為畫中上品。
台上背景刻老書畫家謝孝思的梅花圖,後面是傳統,兩邊出将、入相耳門雕一根藤挂落。是一個觀賞性較強的江南民俗建築。
台上如演出江南古樂與歌舞,使古橋、古關、古寺、古河…交相輝映,升華出濃濃的古韻。
戲台又和寒山古寺互為對景,從寒山寺門前看過來,戲台高矗于江楓廣場前,居高臨遠,氣勢恢弘,張充和老先生書寫的吳門古韻匾額莊重大氣,點出了景區的主題。從這裡隔河看寒山寺,黃牆掩映在綠樹叢中,唐塔高聳出林,能較完整地欣賞到古寺優美的全貌和幽深神秘的氣氛。
别具一格的戲台
兩邊出将、入相耳門
“吳門古韻”戲台演出劇照
“吳門古韻”戲台前面的太平缸,缸的周身都有紋飾,寫着福壽等大字,同時它也見證了楓橋地區的諸多火災。如今太平缸早已退役了,靜靜地呆在廣場上。
“吳門古韻”戲台前面的太平缸
“吳門古韻”戲台前面的太平缸簡介
江村橋; 為單孔石拱橋,橋面寬2.4米,長2.88米,石橋欄間用磚封砌。建于唐代,清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重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1984年,蘇州市政府撥款整修,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村橋
江村橋建于唐代,清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由當地人程文煥發起募捐重建。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後因乏于修護,拱位于寒山寺照壁前偏南。
1984年,蘇州市政府撥款整修,并列有《重修江村橋記》。
江村橋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村橋
江村橋東堍有南北側引橋,南側9級石級,北側10級石級,寬2.1米,向上25級石級到頂,長38.7米。橋面寬2.4米,長2.88米;北堍直接33級石級,底寬3米。石橋欄間用磚封砌。其與楓橋相望,對愁而眠;拾階而上,聞鐘聽風。
江村橋
半硯巷;廣場東邊的這條沿河古街,由富有蘇州地方特色的過街樓等組成,取名"半硯巷"。
廣場東邊是一條沿河古街。
半硯巷
"半硯巷"。
"半硯巷"。
"半硯巷"名字的來曆還有個故事。原來楓橋西部有個叫吳岑渚的文人,居住在一個非常簡陋的居室,讀書的齋室隻有幾步之寬,除了放一些書籍、筆墨紙硯之外,沒有其它任何物品,書房雖簡陋,卻是門臨溪流,朝晖夕陰,雲煙變幻。正所謂"室雅何許大,花香不在多。"
有一天,吳先生不小心将硯台打破,仍然用半隻硯台寫字,最後成為書畫詩皆能的文人,索性就以"半硯"作齋名。
現在将"半硯"用于文化街,由蘇州幾個著名的青年書畫家在此創立了"江楓書畫院",決意将國文化内涵博精深,外貌素樸簡陋的風格傳承下去。
江楓書畫院
江楓畫院
半硯巷
楓橋景區欣賞暫告一段落,接下去參觀浏覽餘下的其它景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