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員外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員外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6-11 04:28:56

  1、員外,原指正員以外的官員,後世因此類官職可以捐買,故富豪皆稱員外。

  2、員外是員外郎一職的簡稱,有“正額之外”增設之意。三國時期魏末最早設置了員外散騎常侍,晉朝初年又設置員外散騎侍郎,都是皇帝的侍從官。南北朝時,新設了殿中員外将軍、員外司馬等。到了隋朝,員外成為尚書省二十四司内各司的次官,地位又提升了,唐,宋,遼、金,元,明、清沿隋制,以郎中、員外郎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員外已在編制定員之内,成為顯赫之位。

  3、到了現代,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員外這一稱呼逐漸淡出。但随之出現了“候補委員”這一新的職位稱呼,于是就有了候補委員,其涵義與“員外”相比有一定變化,但大同小異,延用至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