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可以說進入了全民攝影的時代,三腳架作為攝影相當重要并且長期使用的配件,相關選購相信困擾了不少人,攝影圈裡關于三腳架流傳着這樣的一句話:三腳架在你買到第三根的時候,你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子。
可這不該是攝影愛好者的必經之路,而且每次器材試錯也需要不少時間和金錢,可惜網絡關于三腳架和雲台系統選購文章比較少。我最近購買了第四根腳架,今天想與大家分享些關于腳架的選購與使用,希望能幫到大家選到适合自己的三腳架,減少不必要的彎路。
其實三腳架的“穩重”和“輕便”是相互矛盾對立的,三腳架就和鏡頭一樣,并沒有所謂一步到位的完美方案,需要根據不同的需求或器材,選擇最适合的腳架,因此我也便有了多個三腳架與雲台:
1.思銳T-1005X:當年很多人推薦思銳2004,鋁合金材質,笨重但便宜,我就是覺得太重選了反折輕便款,但是腳架做工一般,長焦鏡頭點頭,最終便宜出掉。
2.曼富圖MK190GOC4:當初看中它的中軸橫置功能,在一些場景确實方便,但也帶來諸多限制和不便(下文會講),并且配備更好的雲台,200mm内鏡頭可以駕馭,綜合性不錯,目前依然是我的室内主力腳架。
3.馬小路ET-1541T——輕便小巧,承重足夠日常使用,比較适合出門/出差攜帶使用。
4.馬小路-3543SV 曼富圖608——最近入了100400GM長焦,手裡所有的架子都容易抖,所以需要更重更穩的架子和雲台,于是購入馬小路MT-3543SV XB-3R套裝,同時結合自己視頻拍攝需求購入了曼富圖608液壓雲台,此次選擇我也已經基本放棄輕便了。
個人使用腳架雲台款式和數量終究是有限的,文章将逐一對腳架的結構和參數進行分析,以便大家理解其設計的利與弊,結合自身器材與需求進行選擇。
穩重和輕便兩者本身是相互矛盾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往往越是簡單的結構就越穩定,但同時笨重而不好用,所以三腳架的發展和設計應該就是在尋找穩定和便利的平衡,在滿足需求穩定同時盡可能的便利。
三腳架的結構不算特别複雜,大體可以分為頂部結構、角度塊、腳管鎖套、腳管、腳釘幾個部分,相應不同的設計配方也就成了市面上絕大多數的三腳架。
三腳架的頂部合金結構我覺得是腳架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幾乎決定了這款腳架的特性以及用途。馬小路MT-3543SV頂部承載闆與半球二合一的設計也是我選擇購買它的最主要原因:
它可以松動球碗然後自由擺動調節12度,這無論是對于不方便調平的液壓雲台是十分方便的設計。
如果你平時就使用的球形雲台或者不需要這樣的角度微調,也可以将碗座底部三個定位塊伸出,将其對準定位槽安裝,将會鎖死底座,能減少晃動、進一步提高底座穩定性。
PS:當然普通腳架也可以通過額外購買半球底座來實現這一功能,但額外增加結構和加高的做法自然會對重量以及穩定性産生影響。
而且3543SV可以将半球台拆除,通過75mm碗座可以直接安裝75mm碗口的液壓雲台(雲台内容下文說)。
所以這款腳架對于液壓雲台有很高的兼容性,這對于使用液壓雲台拍鳥和有視頻拍攝需求的我來說,無疑是頗具吸引力的。
三腳架的中軸,其實可以說是矛盾的存在,中軸的好處是能可以額外的補充腳架高度,并且可以靈活調節高度。但拉升高度的同時也影響了三角形穩定,所以往往不夠穩定并且增加重量的。
而且中軸的存在通常也會影響三腳架的最低工作高度。
所以市面上大多數入門腳架都會有中軸的結構,因為更加靈活好用,同時入門愛好者的器材對于穩定性的要求沒那麼嚴苛。另外還有一種做法就是像馬小路1541這樣中軸可拆卸的設計,自己可以根據使用情況進行安裝或者拆卸使用。
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結構設計就是中軸橫置,前面我也提到這是我當時購買190go的主要原因。但以我這幾年的使用經曆來說,中軸橫置有點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味道,不推薦大家花大價錢專門選擇這樣的結構設計。
首先中軸自身就不夠穩定,将其脫離底座結構隻通過上方夾具固定,整個結構中軸都很容易晃動。其次中軸橫置你原本想着是将它伸出欄杆或者伸至台面進行俯拍,然而僅憑三腳架自身的高度通常是不怎麼夠高的,最終隻有在俯拍地面的時候效果還可以。
另外中軸像下圖這樣長距離伸出也是比較危險的,因為重心偏移得太厲害,很容易導緻整個腳架側翻,通常隻能伸出一半并且需要外挂重物來保持穩定。
而像3543這種腳架自身高度和重量足夠的,不需要外挂重物的狀态下,帶兔籠的S3 100400G能随意這樣測挂保持穩定,不用擔心側翻,當然雲台的強咬合力也很關鍵。
另外,三腳架外挂重物的挂鈎通常會設計在中軸底部的,中軸橫置的腳架隻能設計在側面,挂鈎使用往往很不方便。
所以像馬小路3543這樣本身雖然沒有中軸,但通過加長旋鈕手柄,按壓挂鈎的人性化設計确實值得誇一下,手柄旋轉和挂鈎的使用都變得更方便。
另外可以從産品的命名知曉其産品定位,然後根據自身需求選擇相對應的産品:
“捷信”就為三腳架命名設定了很好的樣闆,以GT3543LS為例:
- G代表捷信
- T代表三腳架
- 第1位數字代表尺寸(數字越大,尺寸越大,承重力越高)
- 第2位數字代表材質(5是碳纖維)
- 第3位數字代表腳管節數
- 第4位數字代表版本(比如GT3543比GT3542新)
- 後綴則表示系列或功能
所以參考捷信的命名方式,像馬小路MT-3543SV,應該是一款定位專業,3号尺寸、碳纖維材質、4節腳管無中軸版本的三腳架。(當然每個品牌對于産品定位、腳管粗細以及系列命名劃分也各不相同)
腳管材質:最常見是碳纖維和鋁合金。這兩種材質各有利弊,主要區别在于碳纖維材質比重更輕,價格更貴,不過對于三腳架來說,自重也是影響穩定的因素之一。
PS:即便同樣是“碳纖維”,各品牌之間的成分、編織工藝和材料特性也有所差異,這是一些國外品牌會有所強調,這部分的差異也體現在産品成倍的差價,是否值得自己判斷了。
腳管節數:市面上常見的節數為4節和3節,輕便為主的會有5節。節數越少越穩定,也意味着單節腳管越長,收納長度也越長。
如今常用的腳架應該很少有單根腳管的長架子,倒是有一些短小的桌面三腳架,這類腳架重心低,長槍短炮注意擺放也是能駕馭的。我早期入手的馬小路的MT01、MT06做工和設計都很好,相機手機都能使用。
腳管粗細:通常最大管徑越粗承重越高,當然腳架成本和工藝要求也越高,通常系列命名對應三腳架最大管徑:0#=22mm;1#= 25mm;2#= 28mm;3#= 32mm;4#=36mm;5#= 39mm。
馬小路3543比1541肉眼可見的粗,但其實腳管碳纖維堆料對于重量的增加并不明顯,主要差異也就在腳釘、頂部結構等方面,相比之下單液壓雲台就2.2kg了。
承重:由于各家對于承重并沒有統一标準,無法參考比較,這裡引用捷信官方不同系列的承重指導意見:
1#三腳架适用于普通相機,200mm以下,總重小于2KG;2#三腳架适用于專業相機,總重小于3.5KG;3#三腳架适用于專業相機,300/2.8鏡頭;總重小于5KG;4#三腳架适用于400/2.8大炮;總重小于7KG;5#三腳架适用于600/4大炮;總重小于10KG。
腳架高度:架子高度越高機位也就能獲得越高,同時重心也會升高,腳管長度也得變長,同樣涉及成本和收納。架子高度并非越高越好,最好還是結合自身的高度進行選擇。
腳架建議高度=眼高(身高-10CM)-站姿(5CM)-相機高度(通常10CM)-雲台高度(通常10CM)。
比如像我175的身高,腳架選175-35=140cm左右的腳架就比較合适了。所以像MT-3543SV不升中軸就有141CM的高度,加上液壓雲台甚至有些高了;ET-1541T輕便型架子雖然隻有120CM的高度,通過升高中軸能達到146CM,日常也足夠使用。
做工細節不僅影響腳架的穩定性,同樣很大程度影響使用體驗。
1. 角度塊展開角度:每個廠家對于産品展開角度都有所設計,展開角度越大越穩,同時高度越低,展開占地面積也越大。
另外有一些入門腳架會支持180°反折,在收納方面賺取雲台這一部分的體積,但這僅有效于小雲台的腳架。
如果是使用一些較大的雲台,是無法完全閉合收納的。
所以非入門腳架通常沒有反折設計的必要,畢竟反折設計對頂部結構的設計也會有所限制。
比較影響使用體驗的是角度塊的設計,之前常見的是這種往下扳式,手感有點差,偶爾大力都扳不動。
我覺得設計比較合理的是馬小路3543的這樣的。
可以直接拉起角度塊,然後随意扳動腳管變換腳架的角度。
按下角度塊,它在自動回彈狀态下,可以往小角度調節。
鎖套的方式比較常見的就旋鈕和扳扣。扳扣的好像就曼富圖的一些腳架有用,市面上絕大多數都是旋鈕設計,不僅節約空間後期保養也容易,操作使用也很方便快捷,甚至能一手同時扭多個,效率更高。
馬小路3543SV的鎖套裡還加入了橡膠圈,能提供了更好的防塵防水的作用,對戶外用戶更為友好。
另外市面上還有一種鎖套比較特别的結構設計,馬小路XT15管鎖應該算是内置的,如此可以實現所有腳管能收納于一體的結構。
如此設計可以在最小體積的情況下獲得高度以及承重都還不錯的腳架,特别适合旅行攜帶,當然也有它的弊端。
三腳架的腳釘通常都采用橡膠材質,适用于絕大多數的使用場景。可能會選擇不同的造型或者防滑紋路,增加穩定性。
如果想在室内光滑地面獲得更大的穩定性,一些品牌會支持更換這種大腳闆的腳釘,增加受力面積獲得更大摩擦力。
不過在戶外通常是凹凸不平的水泥地面或者沙土、岩石等情況下,使用金屬腳釘能獲得更好的穩定性。像馬小路ET、MT全系列都内置不鏽鋼腳釘的設計就顯得更加可靠和方便,不像其他很多品牌都需要額外攜帶金屬腳釘,需要時再更換,這樣就比較麻煩。
我個人比較喜歡曼富圖,喜歡它的紅黑配色,所以會購入它的背包、架子以及雲台等産品,但是它的産品價格一直都比較貴的。其實按腳架不斷升級的角度來說,我從曼富圖190go再往上升級架子本該從曼富圖055系列或者在捷信、RRS裡面挑,隻是這些腳架的價格實在有些感人。可能等我輕松購索十萬大炮的時候,才會舍得考慮購買近萬元的架子吧。
慶幸最終找到了馬小路MT-3543SV,不僅節省下不少錢,同時契合我的需求(足以應付100400GM 2X),這套足夠我玩很長一段時間了。
從這段時間的使用來看,室内無風情況下能做到完全紋絲不動的視頻拍攝(400MM、800MM)。
但戶外拍攝通常因為風的存在,是不可能完全紋絲不動的(即便上捷信、RRS也一樣),這個時候隻能通過外挂重物 降低重心等操作進一步增加穩定性。當然這對于打鳥這種快門成百上千的拍攝不會有影響 ,如果是視頻拍攝以及長曝光則需要注意。
海邊陣風環境下,200MM内長時間延時或者長曝光是可以實現幾乎不動的。
長焦(約400MM)下的視頻拍攝也能保持穩定無明顯晃動。
同時XB-3R這款全景雲台對于全景拼圖還是很方便的,20張豎拍拼圖比較輕松。
不得不說3543的重量登山是不小的負擔,在接近山頂的狂風中也用它進行了拍攝。
廣角端10秒左右的長曝光,偶爾會有一兩張不是那麼銳的片子。
200-400MM,2-5秒左右的長曝光,成功率也還是可以。
當然,上面都是山頂大風的極端情況下——如果是無風或者風力不是很大的情況下,這一套是足夠支撐超長焦拍出清晰的長曝光或者延時/視頻的。
400*2*1.5焦段,視頻未做穩定處理,400%倍速轉gif導出
總的來說,馬小路3543SV在我手裡的感受就是穩重和粗壯,手感以及做工都很好,适合液壓雲台打鳥或者視頻拍攝的用戶,隻是腳架自身重量較大,帶它出遠門最好能有車。
其實三腳架沒有什麼終點和一步到位,甚至需要多幾根,因為用途、功能、器材大小都不同。上面已經從各方面講解得差不多了,這裡再根據不同需求給大家一些簡單具體的購買建議:
500以内預算:通常做工、用料、穩定性一般,不太推薦。
入門&便攜:馬小路ET-1541T、ET-2541T,千元内高性價比碳纖維套裝;馬小路XT-15,收納很短小,自身重量很輕(不到1kg),很适合旅遊或者偷懶使用——願意帶出去的才是好架子。
發燒友、專業用戶:馬小路MT系列套裝具有超高的性價比,品質上可以PK任何3K以内的同行,而價格隻有1.5K-2.5K(據說是因為馬小路是直銷為主,所以定價打破了常規)。
中軸橫置:它不是俯拍的很好方案,如果你就是要買,建議考慮自重大(鋁合金)、高度較高的曼富圖055系列。曼富圖是一個比較尴尬的選擇,他家的重型架子、和中軸橫置,還是具有優勢的。而輕量級、廉價的那些套裝,其實沒啥意思,也沒有性價比。
4K以上預算:不關心什麼性價比,可以直接考慮捷信、RRS、阿卡等國際頂尖品牌。
400MM以上大光圈大炮鏡頭/重型相機:建議捷信4系及以上腳架。
關于拍攝的穩定也不僅僅是三腳架,腳架上面的雲台以及快拆闆都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好的三腳架更是需要配合好的雲台使用。但由于文章篇幅關系,本文隻能在三腳架部分打住,若真有很多人對雲台以及快拆系統的選購和對比感興趣,下回有空我再進行歸納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