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聽了韓信的話,劉邦大喜,然後……然後,楚漢之争正式拉開帷幕。」
楚漢之争大幕拉開,戰局異常激烈,如下圖所示:
額……搞錯了(其實也不算錯,象棋上的楚河漢界就是因楚漢之争而來),戰局如下圖所示:
看不懂或者不想看都沒關系,且聽五叔聊重點:
說是楚漢正式開撕,但一開始其實是劉邦單方發起的(攻擊“三秦”),而項羽則有點手忙腳亂——他在忙着當“霸王”,而且當得一塌糊塗:
起先,項羽先是分立諸侯,這本就是個出力不讨好的活——誰都想多要地盤,而主持“公道”的項羽,偏偏又是個不怎麼公道的主:和自己關系好衆将就給好地盤,原來沒啥關系的六國諸侯就給比較差的地盤,導緻很多人心懷不滿。
後來,項羽回到封國,為了擺脫束縛,把楚義帝遷往長沙郴縣,并暗令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将義帝擊殺于途中。這樣一來,項羽雖然徹底擺脫了楚義帝名義上的束縛,但也使自己陷入了“不義”的境地。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齊相田榮不滿項羽的分封,擊并三齊,自立為齊王,七月,田榮令彭越攻打楚國,項羽命蕭公角率軍迎擊,結果被彭越打得大敗。項羽大怒,出兵向北攻擊齊國。
眼瞅着田榮搞定了三齊(山東),劉邦這邊當然也不能消停,八月,邦用韓信的計策從故道回軍,攻擊雍王章邯,随後先後平定三秦之地。劉邦還想派兵去沛縣迎接劉老頭(劉邦他爹)和呂雉(劉邦他老婆),但被楚軍所阻、未能如願。
項羽得知劉邦攻占了三秦,勃然大怒,立鄭昌為韓王抵擋劉邦,但并沒有親自帶兵去攻擊劉邦。
項羽沒去和劉邦開撕,表面原因是——張良給項羽寫信:“咱們本來說好先入關的為王的啊,漢王沒得到該得的封地啊,漢王就是想得到關中啊,得到關中之後就不會再往東了啊……”同時張良又把齊國田榮、梁地彭越反叛楚國的文書送給了項羽。
而項羽不去收拾劉邦背後的原因則是——齊國和梁國距項羽的都城彭城(徐州)實在太近了,從避免兩線同時作戰、遠交近攻的戰略角度,項羽優先考慮的自然是解決齊國田榮為首的叛亂的問題。
于是乎,趁着項羽帶着一幫江蘇人和田榮的“山東幫”開撕,劉邦則在“南泥灣搞大生産”:設置隴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各郡,關外設置河南郡,将領中以一萬人或一郡投降的,封給一萬戶,整修河上郡内的長城,各處的秦朝苑囿園池,都讓百姓開墾耕種……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規模的兵團作戰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後勤補給最為重要。而劉邦得到了關中之地(那可是秦國故地啊!),就等于得到了當時的大糧倉(那可是天下糧倉啊!)。
都江堰都知道吧?使用了兩千多年,至今仍在灌溉萬頃良田的“黑科技”工程(要聊清楚這個“科技成果”,需要的篇幅太大,以後有機會再單獨聊),司馬遷曾實地考察過都江堰,之後在《史記》中記載:“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
鄭國渠都知道吧?公元前246年,韓國(戰國諸侯國、不是南棒)派“水利工程師”鄭國去勸說秦國,要鑿穿泾水,從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條三百餘裡的水渠,用來灌溉農田,目的是消耗秦國的國力。此事後來被秦國察覺,想要殺掉鄭國,但鄭國表示:雖然我開始是為韓國做奸細而來的,但渠修成以後确實對秦國有利。秦國覺得有理,最終還是命鄭國把渠修成了。渠成後,引泾河水灌溉兩岸低窪的鹽堿地四萬多頃,畝産達到了一鐘(合64鬥,約等于800斤)。從此“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
而且,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堅持“利出一孔”,大力發展耕戰體系,後來富強到了什麼程度呢?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這樣評價關中之地:“故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衆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意思是整個關中之地占天下三分之一,人口也不過占天下十分之三;然而計算這裡的财富,卻占天下十分之六。
由此可見,項羽放棄關中之地“富貴歸故鄉”,确實是戰略上的短視行為,而劉邦則把關中發展為自己的後方基地,并命蕭何負責後勤保障——收取巴、蜀兩郡的租稅,為軍隊供給糧食。
而在劉邦忙着“搞生産促發展”的時候,項羽和田榮已經開撕了。
(待續)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鑒》
備注:本文内容為五叔原創
PS:今天的話題先到這裡,朋友們有啥想交流的或想聽的故事歡迎留言
然後,記得關注我們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