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人清明插柳的文化内涵

古人清明插柳的文化内涵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8 13:15:37

古人清明插柳的文化内涵?“清明是處插垂楊,院宇深深綠翠藏心地不為塵俗累,不簪楊柳也何妨”宋代詩人宋伯仁的《清明插柳》道出了清明節插柳風俗早在遠古時代,就有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民間有“清明不戴柳,紅顔成皓首”的諺語清明戴柳、插柳有什麼文化含義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古人清明插柳的文化内涵?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古人清明插柳的文化内涵(古人清明插柳的文化内涵)1

古人清明插柳的文化内涵

“清明是處插垂楊,院宇深深綠翠藏。心地不為塵俗累,不簪楊柳也何妨。”宋代詩人宋伯仁的《清明插柳》道出了清明節插柳風俗。早在遠古時代,就有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民間有“清明不戴柳,紅顔成皓首”的諺語。清明戴柳、插柳有什麼文化含義呢?

清明戴柳、插柳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穑”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神農即炎帝,為農業之神,是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中的一位賢聖的帝王,與黃帝并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在萬物複蘇、生機勃發的春天裡,柳條最先萌芽吐葉,并且南北方都普遍存在,所以人們以戴柳、插柳的形式紀念他。

《燕京歲時記》載:“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虿毒。”由此而引發清明上墳掃墓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将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到了唐朝黃巢起義時約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号”,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隻有插柳盛行不衰。每逢清明,家家戶戶都在井邊插柳,成語“井井有條”即來源于此。唐朝詩人宋之問的“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韓翃的“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都記述了清明插柳習俗。

在古代,柳條還有挽留、惜别之意。楊柳吐翠,柳條搖曳,有萬木生發、欣欣向榮之感,是春天的标志,人們向往春天,欲留住春天,讓春常駐。再者,“柳”與“留”諧音,古人折柳相贈,有難舍難分、戀戀不舍之意。《詩經》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句;唐劉禹錫《楊柳枝詞》曰:“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别離。”所以,唐人送朋友東出西安至灞橋,折柳相贈,就此别過。古代地理專著《三輔黃圖》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别。”李白有“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的詩句。白居易在《青門柳》一詩中吟誦道:“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為近都門多送别,長條折盡減春風。”折柳贈别風靡全國,沿襲曆朝曆代。晚唐詩人雍陶出任簡州(今四川簡陽縣)刺史,有一天送客到簡陽城外沱江上的情盡橋邊,向左右問起橋名的由來,身邊的随從回答說:“送迎之地止此。”雍陶聽後,大為傷感,聯想到灞橋的折柳贈别,提筆将橋名改為“折柳橋”,并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從來隻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鄭學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