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屆參加展映的8家影院到如今45家影院,從100多部展映影片到今年的500多部,這是我們電影節的進步,也是這個時代的進步。”——王佳彥 從1993年開始,上海這座城市終于擁有了自己的A類國際電影節,在全球15個競賽型非專門類電影節中,上海國際電影節的25年曆史還顯得很年輕,未來充滿各種可能性。但這25年,20屆裡發生的種種變化隻有完全身在其中的人才最有發言權。 今年68歲的王佳彥,網友們口中的“四眼老王”,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工作人員,他完完整整地經曆了這20屆的風風雨雨。昨天,老王很早就出現在了上海影城,和等待開票的影迷聊起了天。和他聊天的年輕影迷其實并不知道,老王曾在影城一直幹到了退休,之後一直堅持耕耘在電影節的陣地上。在這片他最熟悉的場地上,王佳彥接待了無數電影節的嘉賓和評委,見證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發展和變革。 老王昨天對勞動報記者說:“看着影城那麼熱鬧,觀衆那麼熱情,心裡很高興,這可能就是電影節的魔力,這也是電影無法取代的魅力。”
老王昨日與影迷交流
老王與梅麗爾·斯特裡普(2004年)
老王與奧立弗·斯通(1993年) “電影節的進步,就是我們時代的進步”老王在向勞動報記者講述20屆電影節的經曆時,數次感慨時光飛逝,自己已經成了一名電影節老兵,而當時大力提倡要建立一個“自己的電影節”的老藝術家們,諸如孫道臨、謝晉都已經不在了。老王說:“從第一屆的8家影院到如今45家影院,100多部展映影片到今年500多部,這是我們電影節的進步,也是這個時代的進步。而我,就是服務好觀衆、服務好影迷,希望再為電影節做一點事情。” 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翻閱每一年的場刊,你會發現很多工作人員都在變,而鐵打的老王總是在,從市場部到大型活動辦再到新聞部,老王幾乎把電影節的崗位和部門輪了個遍。1993年的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王佳彥和他的同事們在上海影城5樓會議室搭起了第一個電影交易市場。寥寥數個展台、幾張桌椅,老王說,沒有交易市場,國際A類電影節是辦不下來的。而在去年,電影節已經吸引243家國内外展商參加,一間小小的會議室早就無法容納如此大的體量。 一晃25年,老王感慨萬千,當天結束采訪時,他還特地提起自己排片時的一個“小私心”:“我把上影拍攝的經典《405謀殺案》放在大上海電影院,這是整個展映環節的第一部電影,我希望讓這部經典重新喚起人們對于上海電影的記憶,也希望當時的萬人空巷可以在如今的上海電影身上重現。”
第一屆:當時的電影市場“很寒酸”1993年10月7日,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在上海影城開幕,評委會主席由著名導演謝晉擔任,好萊塢名導奧立弗·斯通、日本導演大島渚、香港導演徐克、澳大利亞導演保羅·考克斯、俄羅斯導演卡倫·沙赫納紮洛夫、巴西導演赫克托·巴本科出任評委。在20部參賽片中評出了4項金爵獎和1項評委會特别獎,中國台灣中影公司出品的《無言的山丘》獲最佳影片獎。 可以說,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評委陣容和參賽片陣容就非常強大,但很少有人知道,由于是第一次舉辦如此大規模的電影盛事,很多環節就目前來看還是顯得頗為簡陋。 老王當時作為上海影城的市場部副主任也是毫無頭緒,幾乎可以說是摸着石頭過河。接受勞動報記者采訪時,老王正好在影城的5樓,他指着5樓電梯口的那間會議室說,你能想象嗎?第一屆電影節的交易市場就在裡面舉行的。 老王回憶稱,當時來參加電影市場的廠家非常少,上影廠、北影廠、八一制片廠,還有一家海外的片商也是唯一的一家來自海外的廠家。“就在會議室搭幾個架子,布置一些海報,再放一些桌椅,一個電影市場就這麼建立了。”老王告訴勞動報記者,當時正在申辦國際A類電影節,一個A類電影節的标準必須是展映、評獎和市場3個要素都具備,“所以第一屆的時候,對我們來說是個探索,也是個嘗試。”
而在第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時候,影片市場的面積就達到了1000平方米,中國電影公司以及中國各大電影制片廠、美國華納兄弟公司、索尼影視娛樂有限公司、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等30多家公司設立展台。 而在去年,國際影視市場已經能夠吸引到243家國内外展商,海外展台比例超過40%,吸引全球專業人士16000人次,展位面積19000平方米。 第五屆:為艾倫·帕克和霍建起牽線搭橋為電影節工作,老王幾乎把崗位輪了個遍,在場刊上的工作名錄裡,可以查閱到的崗位,老王就有:大型活動辦、特别活動辦、秘書處、國際影展辦公室等等。 其實在電影節進行時,老王最忙的時候,就連放映見面會的主持人都要自己去頂。而平時接待評委和嘉賓更是他一直在做的工作。 在最先幾屆的電影節時,開幕式和閉幕式都在上海影城,開幕酒會也會在影城的大堂舉行。有意思的是,當嘉賓和主創去到1号廳觀看影片時,老王他們就要開始忙碌了。人一散,他們就要在大堂裡擺桌子、放酒水、上簡餐,1廳2樓的地方就是給評委和嘉賓在看完片後,小酌交流的地方,1樓則可以自由取餐。老王笑着說:“填飽肚子很重要啊,看完電影,饑腸辘辘的,一出來馬上看到大堂裡擺放了精美的食物,嘉賓和評委都很開心。”據其透露,為了保證食材新鮮和快速準備,影城旁邊銀星假日酒店的大廚們就很忙碌了,電影節期間的食物基本都是他們在準備。 除去嘉賓評委的餐飲,當時老王還要為電影人們牽線搭橋。“當時還沒有什麼電影創投啊,亞洲新人獎啊,剛剛冒頭的年輕人哪有機會見什麼大導演。第五屆的時候,帕克是我們的評委,他在當時很有名,他本人對電影的熱情也是很高的,他在看了霍建起的《藍色愛情》後非常喜歡這部作品,到處找人問,這麼好的片子為何不進競賽單元?我怎樣才可以聯系到這位導演?”于是老王通過多方聯系,終于在電影節閉幕前聯系上了霍建起,也促成了兩人的見面。 在之後的一次東京國際電影節上,前去工作的老王巧遇了霍建起,他特意過來感謝這一次的牽線搭橋,正是那次和帕克的深談,讓霍建起開拓了自己的電影視野,也讓更多海外影人注意到了他的電影作品。 老王告訴勞動報記者,現在電影節已經廣泛和國際市場接軌,年輕電影人在這裡冒頭然後被國際影人發掘的例子數不勝數。 第七屆:斯特裡普竟無一名随從2004年,當時電影節的最大牌無疑就是奧斯卡影後梅麗爾·斯特裡普,她當時應邀出席了第七屆上海電影節的閉幕式。閑暇時間裡,斯特裡普還特地到古鎮西塘一遊,并和家人登東方明珠塔,坐船觀賞浦江夜景。 老王回憶稱,在當時,水均益想要采訪斯特裡普,到處找尋場地,最後敲定在影城的4樓會議室進行專訪。由于經曆過當年索菲亞羅蘭在第一屆電影節來滬時的盛況,老王“如臨大敵”,安保工作需要做得非常到位,生怕有所閃失。 采訪當天,萬事俱備,隻等斯特裡普。令老王驚訝的是,電梯門一開,迎面走來的就隻有斯特裡普一人和一名翻譯。斯特裡普一見工作人員來迎接,便是客客氣氣地打招呼,向大家問好,完全沒有一位好萊塢大牌明星的架子。當天的采訪也是頗為順利,斯特裡普在結束時和每一位工作人員揮手緻意,有合影簽名要求也是一一滿足。 老王頗為感慨地說:“你看看現在的小鮮肉,長得樣子誰分得清啊,卻是一個又一個的跟班,弄得排場很大。叫我說,媒體也是有責任的,老是去宣傳他們,為什麼不多宣傳一些實力派呢?你看《北平無戰事》那樣的片子,不都是靠實力派一個個把角色撐起來的嗎?”第九屆:成為一名發揮餘熱的退休職工 從第九屆電影節開始,老王從影城的崗位上退了下來,成了一名退休職工。談到退休,其實老王一開始是有些失落的。老王打趣說:“以前什麼工作都要我來管,在影城大堂裡挂參加展映的各國國旗,最後都需要我來審。有一次他們把印度尼西亞的國旗給挂反了,這一挂反就成了波蘭的國旗了,都說外事無小事,這挂錯國旗可還了得?” 但退休後,影城在電影節期間的很多事情,老王必須放手了。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老王開始慢慢地從事一項工作,那就是為電影節排片,而這一排又是10多年的時間。 老王告訴勞動報記者,他的排片習慣,其實還是保留着膠片拷貝時代的特點,不重複場次、不重複時間、不重複地點。 很多人會問老王,你在一家電影院為什麼不能多排一場?對此,老王總是這麼回答:他希望給更多的觀衆、更多來自不同地方的觀衆看到一部好的電影。服務更多的觀衆,更好地服務觀衆,一直是老王這些年在電影節努力的方向。
第十四屆:開了微博成了電影節網紅2010年8月,老王注冊了微博,ID名為“四眼老王”。從第2年,也就是2011年開始,老王成了網紅。電影節排片的事情,問他準沒錯。他也願意和網友交流互動,他發的4000多條微博,70%以上都是和電影節有關的。他熱心耐心地為網友解答排片上的問題,也及時告知他們排片上做出更改的信息。 就在昨日影城開票的現場,老王還在和不少影迷交談,安慰他們不要為沒買到心儀的影票而擔心,因為很多時候,片方會臨時加場,一些餘票也會在最後時刻放出。 老王告訴勞動報記者,他非常喜歡和這些影迷交流,聽聽他們的訴求和喜好,“每年電影節開始,網友呼啦啦地來,一結束就呼啦啦地散了。很多人和我打招呼,其實我也不認識他們,但我都熱情地和他們問好,有問題我就盡可能地回答,影迷這個群體是很可愛的,他們可比我懂電影,很多時候,他們是專家,我要向他們學習。” 從1993年8家影院的11塊銀幕到今年45家影院的53塊銀幕,放映的電影從100多部到如今的500多部,老王完整見證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25年、20屆。他說:“電影節的進步也就是這個時代的進步,上海文化的發展軌迹其實可以從電影節的變化上有所體現,當年誰能想到,我們的電影節也能辦得如此熱鬧,如此專業呢?”
完整經曆20屆的另一位“過來人” 於侃:“在字幕上不出問題”,是門學問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除了王佳彥,於侃也是一位完整經曆了20屆的老員工,他們可能也是組委會裡“唯二”完整經曆了20屆的人。和老王不同的是,於侃更願意向勞動報記者講述今年電影節的一些變化和進步。作為電影部的總監,於侃告訴記者:“往年,放映面臨的字幕問題總是短闆,而在今年我們采取了提前試片的舉措,先期确保100部拷貝已經到上海的影片,在字幕上不出問題。” 根據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給出的數據,去年電影節的展映環節,觀影人次達到了34萬人次,在觀影人次這個數據上僅次于柏林國際電影節。這個數字是值得驕傲的,但在曆年電影節期間,字幕問題總是困擾觀衆,錯譯、漏譯、時間對不上,都是觀衆投訴的焦點。 而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做出了改變,於侃透露,為提高觀衆的觀影質量,今年有8家電影院的9個放映廳,首次實行字幕同步技術。據悉,字幕同步技術是通過同步字幕軟件,讀取事先配好時間碼的字幕文件,在字幕機上自動顯示字幕。本屆電影節選取了100部左右影片的中文對白字幕加裝了時間軸,同時派遣“字幕同步”專業技術人員鎮守放映廳,以确保影片的字幕做到百分百準确同步。 於侃告訴勞動報記者,這是參考了國際上其他電影節的一些先進經驗,提前讓100部敲定的拷貝進行字幕檢測。大概提前1個月的時間就在9個放映廳内進行檢測,包括字幕時間軸等容易出問題的環節,由專業團隊進行保障。 於侃表示,今年采取提前試片,工作量又大了不少,整個團隊更是忙得團團轉,但這項工作應該在每一年的電影節裡進行,以此保證電影放映的質量。 據介紹,今年是100部的提前試片,明年或許能夠擴展到200部,并在更多的電影院進行測試,未來也希望能夠覆蓋到幾乎所有的展映影片,讓字幕問題這個頑疾能夠最大程度被根治。
電影節開票首日見聞:鐵杆影迷提前32小時排隊守候昨天早上8點,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影片正式在線上和線下開票。今年,電影節帶來500多部中外佳片,45家指定影院覆蓋全市16個區,場次超過1500場,以滿足影迷日益高漲的觀影需求。
勞動報記者了解到,在上海影城,有影迷提前32個小時排隊,大大超越了去年提前18小時的紀錄。今年,為了讓影迷得到更好的休息,影城方面也頗為人性化,除了提前發放号碼牌,也讓影迷在清晨6點便進入影城2号廳休息,可以安心等待開票。 人性化措施體貼影迷為了讓影迷得到更好的休息,10日下午5點左右,上海影城便開始放号。拿到号碼的影迷可以自行離去休息。而昨日上午6點左右,上海影城門口又開始熱鬧起來,聚集起了更多的熱情影迷。他們拿着自己打印的排片表和市民觀影手冊,安靜地一邊做功課,一邊等候。除了年輕影迷外,隊伍中還有不少中老年人。影城的工作人員也在清晨6點左右開放了影城2廳,讓影迷進入休息。他們現場随時為影迷發放電影節排片表和購票單。現場前來買票的影迷表示,可以利用排隊時間先選擇好影片,并在購票單上填好影片編号和購票數量,這樣就能在最短時間内買到心儀的電影票。 據網友普遍反映,今年在線購票、浏覽流暢,支付迅捷。淘票票在各重點影院配備了專業技術人員,随時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 今年的45家影院中,有8家電影院的9個影廳首次實施自動字幕播放技術,字幕播放将在電腦設備中和電影播放的時間軸自動連接。影院的工作人員為此新設備進行了專門的培訓,以求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電影節期間滬上觀衆的觀影質量。 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表示,根據相關規定,電影節期間影片放映有場次限定,但考慮到影迷的迫切心情,将會加緊與片方聯系,盡最大努力為影迷争取加場。加場信息會第一時間通過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公布。此外,官方微博将在之後提供更多有關觀影的服務功能。首位購票者:遺憾收獲并存 每年電影節開票,上海影城的長龍已經是影迷心中頗具儀式感的一種存在。每年的1号位也總是競争激烈,去年排在第1名的一位女性觀衆這次隻排到了第6位。今年的第1名則是一位男性影迷——徐自立。他告訴勞動報記者,自己在9号晚上8點就已經來到了現場,比正式開票提前了整整32個小時。 徐自立說,自己的購票秘訣就是“越早越好”,根據他的多年經驗,隻有排在前10位的購票者,才有可能将自己想看的電影“一網打盡”。不過,手裡拿着近2000元的電影票,徐自立今年還是有點遺憾:“有些熱門票子還是沒買到,不過最期待的《窗外》能夠買到也挺不錯了。” 對于自己創下“前年第5位、去年第2位、今年第1位”的輝煌“戰績”,徐自立稱,是因為喜歡排隊的氣氛,還可以和同樣熱愛電影的朋友當面交流,因此他沒有考慮過在網上購票。不過在現場首次面對媒體的圍追堵截,他表示,“明年還是排第2位購票就好了。” 全家排隊:講究合作分配在上海影城門口長達近百米的隊列裡,一對老夫妻拿着筆記本站在年輕人當中默默等待。老太太告訴勞動報記者,自己和先生早上7點不到就來排隊了,“我們這已經是10多年了,一直來這裡買。”相較于年輕人喜歡的日本片、美國片,老兩口對于電影題材并沒有太大要求,“我們有什麼看什麼,筆記本裡寫的都是孩子想看的電影。” 老太太稱退休前是位工人,先生是公務員,全家人平時都很愛看電影和文藝演出。今年的購票大戰,他們可謂是“全家總動員”:老兩口起個大早前來排隊,女兒則在家裡上網刷票,兵分兩路、共同合作。不過,至于買到的票該怎麼看,則要等回家後重新分配:“買票嘛沒有那麼理智,回去再商量啦。” 氣憤閨蜜:熱門片實在難買比起首位購票者的幸運、老兩口的随性,徐小姐和楊小姐這對閨蜜就有些憤憤不平了。從開票前一天就開始排隊的她們,甚至做好了通宵準備,雖然拿到了第6和第7位的号碼牌,但最想要的熱門電影票《忍之國》和《晝顔》還是沒能買到,倒是通過手機app成功購得了另外幾場的票子,無需排隊就順利取出,“但都不是很熱門的。” “影城工作人員無意中說漏了嘴,說有的電影被包場了,再問他們就說不确定了,但我們這裡排隊的一個人都沒有買到《晝顔》的票。”楊小姐說到這裡還有些激動,“我奉勸大家以後千萬不要來現場排隊了,沒有意義的,後面那些還在排着的是還沒死心呢。” 勞動報記者了解到,今年熱門的影片其實不僅僅以上幾部日本影片,包括《天梯:蔡國強的藝術》《佛羅倫薩與烏菲茲美術館》等紀錄片都是一搶而空。而主席影展中的《畢業會考》也已經售罄兩場。這些此前看來頗為冷門但極具人文氣息的影片這次成為上海影迷極力追捧的對象。 戲台開鑼,推“陳”出“新” 城市影院将開啟話劇演出季
上海西南地區戲劇觀衆的福利來啦,上海城市劇院從今年7月開始隆重推出以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劇院演出的話劇《茶花女》為首的話劇演出季,每月推出一台,共7台經典制作話劇演出。 蘊含前斯拉夫及歐洲文化瑰寶的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歌劇院将于7月14至15日在上海城市劇院首演話劇版《茶花女》。該劇内容改編自小仲馬最受歡迎經典著作的《茶花女》。此次也是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歌劇院在中國的首次演出,是落實《中東歐國家文化合作索菲亞宣言》,中國中東歐16國文化交往,互惠互利共赢為基礎,建立務實和可持續的文化演藝業務合作舉動,也是文化部外聯局派出考察采購小組精選的節目之一。不同的藝術形式有不同的精彩呈現,話劇版《茶花女》中國之行隻在北京人藝和上海城市劇院各演兩場。 此外,10月13日,由陳佩斯、楊立新聯手主演的年度大戲《戲台》亦将登陸城市劇院,并将連演三天。《戲台》是陳佩斯自2001年進入舞台劇領域後的最新作品,該劇于2015年7月16日作為北京喜劇院的開幕大戲上演,首輪演出轟動京城,口碑載道,反響火爆。目前,該劇已在中國23個城市巡演超過130場,觀衆超過20萬人次。《戲台》有含蓄而犀利的諷刺,并因為大量京劇元素的加入,充滿了濃郁的傳統文化韻味。全劇将各種誤會、巧合、計謀等喜劇因素層層鋪陳,以精巧的結構将亂世時期的戲班後台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在舞台之上。把一段曆史隐藏在一場鬧劇背後,大笑之下,隐着多少那個時代人的痛苦。戲台的後台,是人生的前台。陳佩斯用小人物的細節來彰顯大時代的悲歡,用溫和的方式,讓悲情藏在熱鬧之下。 城市劇院話劇季此次主打三大特色:名家名劇、經典劇目和中西結合。除以上兩劇目外,田水、沈磊主演的都市情感話劇《卡布奇諾的鹹味》、倫敦西區驚悚懸疑劇《謀殺者》、話劇《十二個人》、台灣果陀劇場輕松職場喜劇《五鬥米靠腰》、明星版原創話劇《家客》在内的經典話劇将重磅集結。(仲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