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本紀》一章,是司馬遷《史記》中的經典篇目,課本必修一選取了其中的一部分,記其名為《鴻門宴》。《鴻門宴》寫得很精彩,各種人物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劉邦、張良、樊哙等大段的語言描寫促進了其性格的表現。以此來看,反到是主人公項羽的筆墨所剩無幾。其實,仔細研讀課文,項羽筆墨縱然少,但要表現其性格特點,卻已足矣。多的不看,課上講解之時,我隻選取了項羽在文中每一個場景中的反應來分析其性格。
場景一:項羽大怒。
劉邦軍霸上,項羽軍鴻門,劉邦軍中間隙曹無傷向項羽告密說劉邦欲王關中,範增趁機在旁煽風點火,撺掇項羽進攻劉邦。此時,項羽的反應是:大怒。隻此二字,項羽胸無城府的特點鮮明地表現出來,他喜怒形于色,做事少用腦袋思考,别人一說,他不經過考察,立刻就相信,試想一統領四十萬人的将領,竟能如此輕易得被别人所左右,大業何以能成。
場景二:項羽許諾。
項伯向劉邦通風報信回來後,幫着劉邦在項羽面前說了幾句好話,說劉邦先破秦入關中,是有大功之人,擊之無義,不如善遇之。項伯乃項羽叔父,多少是親戚,這個面子是要給的,項羽此時的反應已經不發怒了,他許諾。“諾”是不好許的,特别是像項羽這樣一個重義氣的人,許了諾,就意味着要兌現諾言,兩軍交戰,豈能因為這點人情關系就放虎歸山,這表明,項羽義氣重得來有點迂了。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出,此時的項羽,可能并沒有把劉邦放在眼裡,畢竟他的人馬是劉邦的四倍,并且論個人能力,行軍打仗,項羽也是沒得說的,要收拾一個小小的劉邦,項羽自信還是有這個把握,所以他就許諾了。
場景三:項羽默然不應。
旦日,劉邦親來鴻門向項羽謝罪,把項伯頭天晚上給項羽說的話,又自己低聲下氣的說了一遍,并說是小人離間我們,請求項羽王原諒。這一通話說得項羽很受用,也很驕傲,而人一驕傲,就很大度,大度了,就容易輕敵,輕敵了,自己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一不小心,項羽連曹無傷都出賣了。酒酣之際,範增連連暗示項羽速速解決劉邦,項羽的反應是:默然不應。當斷不斷者,反受其亂,項羽的眼光确實很短淺,太過于相信自己的能力了。
場景四:項羽未有以應。
酒過三旬,項莊開始舞劍,形勢變得危急起來,此時樊哙闖帳,說了一通和項伯、劉邦同樣的話,隻是從說話語氣來看,變得大義凜然,咄咄逼人,并指出項羽有亡秦之續的可能性,把矛頭直接指向了項羽。話說“三人成虎”,一句話說多了,聽的人自然也就相信了,樊哙本一個武夫,說話時又底氣十足,加上前面又有項伯、劉邦話的鋪墊,項羽一想,是啊,這個事情本來自己挺有道理的,還賣了個人情給劉邦,但現在看來反而是劉邦有道理的,理虧的倒是自己了,于是,也就“未有以應”了。其實項羽沒有用腦子想一想,項伯、劉邦、樊哙說的話如出一轍,并且語氣步步進逼,完全有可能是在幕後策劃、演練好了的,他自己其實也就鑽了一個套而已。項羽之悲,悲就悲在太相信武力了,忘記了謀略的重要性。故事進行到這時,項羽已經完全相信劉邦是對的,自己是錯的了。
場景五:項王受璧。
劉邦借口如廁,全身而退。從禮節上來說,這個事情劉邦做得很不漂亮,本來宴席就是為劉邦而設,劉邦卻中途逃跑,把主人撂在那裡,僅憑這一點,項羽就可以師出有名,但項羽好像不在乎。張良留謝的時候,給項王奉白璧,項羽也就接受了,表明和劉邦一時的“誤會”到此徹底消泯了,雙方暫時進入了一個和平時期。
綜觀全文,項羽反應縱簡,卻很好的表明了其人如何一步步從有理變為無理;劉邦文字雖多,卻并沒有逃出以此來襯項羽性格的大的架構。鴻門一宴,項羽完敗、劉邦完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