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順
(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
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吟誦分會秘書長)
來源:《光明日報》
孔子二五六九年戊戌二月十一日戊午
耶稣2018年3月27日
在語文學科剛剛作為一個概念誕生的時候,吟誦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
《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葉聖陶、朱自清著)的前言,實際上是講了語文教學的步驟:通讀全文、認識生字生語、解答教師所提示的問題、教師講解、吟誦、參讀相關的文章、應對教師的考問。在今天的語文課堂上,獨獨少了吟誦。
我們都知道葉聖陶先生、朱自清先生是語文課的主要締造者,可是我們不知道語文課在締造之初是有吟誦這個必要環節的,而這個環節多次出現在教學過程中——
“讀法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吟誦,一種是宣讀。無論文言白話,都可以用這兩種讀法來讀。”
“但在把一篇文字讨究完畢以後,學生對于文章的細微曲折之處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誦。或者先由教師吟誦,再令學生仿讀。在自修的時候,尤其應該吟誦;隻要聲音低一點,不妨礙他人的自修。”
吟誦,從預習,到課堂領讀,到誦讀練習,到課後複習,貫穿語文課的始終,涵蓋古詩文和白話詩文。這就是語文課最初的設計規劃。
不僅如此。葉聖陶先生還指明了吟誦的方法:
吟誦的語調,雖說各地方人未必一緻,卻也有客觀的規律。聲調的差别,不外乎高低、強弱、緩急三類。高低是從聲帶的張弛而來的分别。強弱是從肺部發出空氣的多少而來的分别。緩急是聲音與時間的關系,在一段時間内,發音數少是緩,發音數多就是急。吟誦一篇文章,無非依據了對于文字的了解與體會,錯綜地使用這三類聲調而已。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後的詞彼此相關聯照應的,發聲都得高一點。就一句來說,如意義未完的文句,命令或絕叫的文句,疑問或驚訝的文句,都得前低後高。意義未完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後低……以上這些規律,都應合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與情感,所以依照規律吟誦,最合于語言的自然。
吟誦,并不是誰發明的強加的一套方法,它就是漢語的自然,是漢詩文的固有形式,是漢詩文本來的聲音,作者心裡口裡的聲音。聲音是有意義的,不僅讀法會影響含義,讀音也會帶來情緒感覺,充分地傳達出漢詩文本來的意思,使得語文教學達到傳承文化的目的。
葉聖陶先生還再次發展了吟誦符号:
上面所說的三類聲調,可以用符号來表示,如把“·”作為這個字發聲須高一點的符号,把“△”作為這一句該前低後高的符号,把“▽”作為這一句該前高後低的符号……在文字上記上符号,練習吟誦就不至于漫無憑依。符号當然可以随意規定,多少也沒有限制,但是應用符号總是對教學有幫助的。
葉聖陶先生還說明了吟誦方法在教學中的運用方式:
吟誦第一求其合于規律;第二求其通體純熟。從前書塾裡讀書,學生為了要早一點到教師跟前去背誦,往往把字句勉強記住。這樣強記的辦法是要不得的,不久之後連字句都忘記了,還哪裡說得上體會?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得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抱着這樣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
這些論述,對今天的語文吟誦教學是多麼寶貴!語文吟誦,在創立之初,就是如此完整,如此傳統,又如此中正,隻可惜它與語文失散了多年。今天,我們所做的不是标新,隻是讓吟誦回歸語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