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多字少。用嘴巴說話會說很多,但是文字常用的也就是不到三千字了。經過兩千多年文字不斷的簡化,一字多意大大簡化了漢字使用的數量。
甲骨文發掘出還有大概2500個字無法解釋。現在我們不僅僅猜不透古人造字的邏輯,也無法知道當時這些字的讀音。
我們看到甲骨文往往字數較少。如果單字單字的讀出來,是濃縮精煉到了極緻。這是不符合我們日常習慣的。應該是嘴巴說的話和文字表達的内容在發音字節上數量近似。
我從天幹地支入手想找出甲骨文語言風格在當今方言中的殘存信息。禽類的蛋在那裡被叫成子。發現還有很多地方是這種叫法。
在宜興方言中,大量使用歇後語,讓我感覺畫面感很強。都是使用一個特定的畫面來表達一個特别的意思。這個和甲骨文就很像,有一脈相通的感覺。
甲骨文很多字是物體的形狀。比如日月水。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
再複雜的字就是通過歇後語這種方式來表達。前半部分是一個畫面。後面是一個特定的意思。(等等去豐富案例,方向對了,案例就會很多很多)
在讀甲骨文時,就是按歇後語的方式讀。讓聽衆能直觀的明白全部的意思。完成作為文字作為交流的載體任務。
這種方式也解決傳播和延續的難題。在早期人們很難解決文字傳播的問題。
使用這種歇後語的方式。畫面感超強,好學易記好傳播,準确率也高,普及容易。
字和音和理解都通過畫面達到一緻。
宜興話裡鍋蓋和甲骨文的字體很直觀。
歇後語在後期加入了大量的新内容,但是他已經和造字無關了,但是這個文字和語言的橋梁形式留傳至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